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与智力有很大的关系,与他们的情商也密不可分。如果青少年学生忽视了情商的作用,则可能会减低学习的效率;反之,让大脑行动起来,则会极大地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
心理困惑
我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我发现在学习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每当成绩单发下来的时候,自己考得成绩好的学科都是自己喜欢的老师教的。比如说英语吧,我的考试成绩在全班总是位居榜首。不只是我,很多同学的英语成绩都比其他学科高出好多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都很敬佩英语老师,他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关心同学,工作认真负责,真是可敬可亲。难道一个人某一门学科的学习成绩,与对教他这门学科老师的看法有关吗?
专家解析
可以说,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与对任课老师的看法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以前,一些教育学着作把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说成是一种特殊的、单纯的认知过程。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同学们的课堂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包括思维、想象、感知、记忆的认知过程,或者叫智力活动过程,也是一个意象过程,包括意志、情绪、感受等个性发展过程,或者叫非智力因素活动过程。
现代学习理论也认为,课堂学习过程必须以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所谓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是由意向过程和认知过程两部分组成的。意向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的动力系统和心理条件,认知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的认知系统和心理结构。
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活动通过认知的方式制约和启迪着非智力因素活动的水平和能量,而非智力因素活动通过心境的方式抑制或加强智力因素活动的效率和速度。所以,新的现代学习观提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学习的成功。
与此同时,智力活动的效率和速度,以及认知和创造的快乐,会使你的精神更加振奋,信心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意志得到加强,从而促使非智力因素的水平更高、能量更大。这样,智力因素活动与非智力因素活动相互促进,就保证了同学们课堂学习的质量。正如古人所言“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时间长了,这门功课自然学得非常棒。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老师呢?
1.尊重老师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是是社会做赋予的知识的传播者。老师每天都要辛苦的备课,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尊重老师是学生最起码要做到的。
2.欣赏老师的教学方法
各门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使各科教师的教学特点也有所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欣赏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并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找的学习的快乐。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识渊博极富魅力的教师无疑能够使学生们对该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带动和感染下积极地投入到该学科的学习中去。此时因为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知识就变得有趣而易学,学生也就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到这兴趣投入到学习中知识就更加容易掌握了。
如此看来,同学们应该力求在“学习成绩”与“对老师的喜爱程度”之间建立一种优越的运行机制,即互促、互动的激励机制,这样不断循环发展,就能够达到师生双赢的良好效果。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尤其是数学成绩,总是全校第一,并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的数学竞赛,获得过许多荣誉。我还通过自学取得了计算机初级证书,后来又通过了中级考试。去年,我还获得了全市中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一等奖,并抱回了一台计算机。在学校里,我又是学生会的干部、班里的三好学生及奖学金的获得者。因为我的优秀,我被誉为“天才”,全家上下都欣慰无比。可是近来,我总会心不在焉、六神无主,不想去关注计算机,拿来一本书,却一点也看不进去。也不想参加同学的聚会,不想去找同学玩儿。有时又冒出一股激情,翻出所有的数学书,饥不择食,一本一本地看着,一道又一道地做题。然而,没过多久,我又没有了兴趣。请问我这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解析
一些过早地被封为“天才”的学生,生活方式就会与普通学生不同。在他得到荣誉和赞赏的同时,也失去了本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快乐。
被誉为“天才”,最大的痛苦在于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心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恍惚不定的,一会觉得自己是个伟大的天才,一会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于是,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认为自己有着不同寻常的能力,又不能接受人们对自己的高看,因此很容易受到伤害,内心感到孤独,注定在成长的道路上终将是一个人在摸索前进,而没有任何人陪伴。
“天才”学生的心理状态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从外表看来,他仍然勤奋学习,可学习效率却大打折扣,没有人会知道他的心灵天平已经倾斜。长期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身边没有一个朋友,当然更不会相信朋友,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人可以与自己相比,自己是最出色的,于是他不屑和别人做朋友。最终天才会被击垮的。
出色的青少年学生,怎样才能做个既出色又平凡的人呢?
1.消除敌对心理
不要对他人怀有敌意,设置一道又一道的心理防线。所谓“敌对心理”是指认为“只有我才是最出色,最成功的人”的思想。很多“天才”学生从小就抱着这样的心理。但是要认识到,在任何一种竞争中,对抗在所难免,而良性的竞争又是促使自己更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绝对不能抱有看到别人失败比自己获得成功更高兴的态度。
2.勇于承认自己的弱点
很多“天才”学生把自己当成“全才”,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弱点。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也许在某一方面与常人相比,发展的潜力大于平常人,可是这并不等于他每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总有不如别人之处。若是一味要求自己的任何方面都要比别人强,那是很难做到的。
3.要学会摘下“我是天才”的光环
其实,“我是天才”这样的光环是别人给你加上的。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光环下面,会令你特别辛苦,还会失去很多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每天生活在紧张、焦虑的情绪当中,这种紧张和压力是“天才”遭受挫折的主要因素。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你不过是一个智商比同龄人稍高一点的平凡人而已。卸下那些长期背负的心理包袱,努力做好一名普通的学生,再根据自身的情况进一步发展,不要盲目追求十全十美。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是一个学习非常刻苦的孩子,自上学以来看到父母整天上班供我读书,平日里节俭家用为我买资料,现在我读高中了,学习却一直处于中等水平,曾找老师谈话,她说我的基础很扎实,现在成绩之所以难有突破是因为我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对自身的特点缺乏了解,那么我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自己呢?请告诉我究竟该怎么做?
专家解析
伟大教育家朱熹说过:“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里的“日省其身”说的就是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它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各方面感觉、知觉的概括。其中主要包括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需求等的了解,对个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对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体会,以及对未来生活目标的认识与评价。
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能发挥多少,全看我们如何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自我被扩大,就容易产生虚荣心理,形成自满和自我陶醉。这种人喜欢炫耀、哗众取宠,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如果自我被贬低,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无用,一无是处。这种人本来可以才华出众,成绩超群,却由于“非不为,是不能也”的妄自菲薄伤害了自我。俗话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要战胜这个最大的敌人,首先要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那么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呢?
1.用“比较法”认识自己
通过与同年龄伙伴在处世方法、对人对事的态度、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人为镜”,找出自己的特点,来认识自己。比较时,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2.用“自省法”认识自己
自省是人的一种自我体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检查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3.用“评价法”认识自己
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应该重视父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他人的评价比自省更具客观性。如果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相近,则说明自我认识较好;如果两者相差过大,大多表明自我认识有偏差,需要调整。当然,对待他人的评价,也要有认知上的完整性,不可偏听偏信,要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
4.用“经历法”认识自己
通过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及教训来发现个人的特点,因为成功和失败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能力上的优点和劣势。
5.用“二分法”认识自己
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应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对自己的认识也不例外。既要充分发现自己的长处、优点,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把握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就快要高考了,看到身边的同学,有的又买复习资料,又参加考前辅导班,又制订学习计划,显得很有气势。可是还没过多久,这些同学就松懈下来了,没有了复习的劲头和兴致,而一味地放任自流。而另外一些同学则自始至终都面不改色、心里不慌,稳坐教室里,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着,从来没有气馁过、放弃过。请问,对于那些放任自流的同学,究竟怎么做才能成功走完复习的整个历程,考出好成绩呢?
专家解析
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如何才能拥有他那样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件非常简单,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往后甩,然后再往前甩”。说完,他又给学生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够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觉得如此简单的事情有什么不能做到的?一个月之后,苏格拉底问同学们:“哪些同学坚持甩胳膊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过了一年之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同学们:“请告诉我,都有哪几位同学还在坚持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这时,只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这位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初三、高三的每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想知道成功的秘诀。但是,大家往往忘记了一个道理:即便是最为简单、容易的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也难取得成功。刚一进入初三或高三,差不多每一个人都针对中考或高考制订了复习计划,具体安排每周、每天的学习任务,大有“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的决心。
可是,一段时间过后,就会发现,有些同学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一步步迈近,甚至超过了学习基础比自己好的同学,后来者居上;有的同学却因为缺乏恒心与韧劲半途而废,这样彼此间就拉开了距离。
中、高考好比一场“持久战”,很大程度上是各自意志力上的比拼。而导致意志力缺乏,韧劲不足的原因主要是:设立的目标过高,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力,结果失去信心;自我控制能力差,经不住外面世界的种种诱惑,扰乱了自己的计划等。总而言之,对于考生来说,生活中处处充满意志的考验。坚强的意志能够铸造生活的强者,薄弱的意志只会断送美好的前途。那么,同学们该如何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呢?
1.要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
不管做任何事,只有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和责任感。很多考生不能攀登中、高考成功的“顶峰”,并不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缺乏坚持不懈的意志。所以,仅有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并以此时刻提醒自己,这样才能付诸长久的行动。而且,欲望、责任感愈强烈,所激发的意志力就会愈坚强、持久。
2.克服自身弱点
浮躁、懒惰、做事不能持之以恒、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等,都是人性的弱点,这是中考、高考进程中的巨大障碍。如果能够用自己的坚强意志战胜弱点,扫除障碍,那么在中、高考中就会考出理想的成绩。
3.接受监督
有些同学,虽然决心要克服复习中的种种弱点,可就是难以控制自己。那么,可以打开房门,请父母监督;到教室里复习,接受集体的监督。但是,关键还是要自我监督。可以写一些警示性的语句,贴在便于看到的地方,以便时刻鞭策自己;如果经常喜欢和一些同伴一起说笑,那么,不妨离开他们,以便专心学习。总之,不管谁来监督,关键是克服意志薄弱的缺陷。只有意志坚强了,才能“考场得意”。
我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每天学习的内容,我总是记不住,为此我很苦恼。平时我也是非常努力的啊,可还是学过就忘。为此,我去询问老师,老师说是我的个性特点影响了我的记忆。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也很惊奇。那么,我想知道,什么是人的个性呢?记忆和人的个性真的有关系吗?
专家解析
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需要凭借记忆来学习和工作,但人的记忆却因个性差异而不同。
先说什么是人的个性。现代心理学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其中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气质、性格。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目标和道路;也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能力,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事业和命运。
记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作用非常大。因为记忆,人们心中才会留有对过去事物的印象,才能够积累知识和经验,这样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而除此之外,人的个性差异还反映在记忆类型和及记忆品质的差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