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学生要懂心理学
46863500000012

第12章 考后关注,让自信一直伴随自己(2)

轻度焦虑自我感觉不愉快、紧张,并不影响到日常生活,考生只要自己进行心理调适即可;中度焦虑则会影响日常生活,需要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帮助;而重度则表现为主观感受,明显影响到生活,如饮食不香、坐卧不安,这时要到心理咨询中心让专家帮助疏导。

出现焦虑症状一般是那些内向、性格孤僻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压力无处宣泄,不断积累,很有可能在高考成绩公布的前后突然爆发,有的甚至会产生精神崩溃。这会影响他们的未来,今后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结果与期望不一致时,焦虑又会出现。

另外,考生准备高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因此他们对自己的成绩期望也很高。而等待录取的日子相对来说比较漫长,他们觉得自己无法把握其中的未知性,这也助长了考生的焦虑情绪。

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培养抵抗压力的能力。等待很漫长,现实也会很残酷。虽然谁也不会预知结果,但现实终究无法回避,也许最后的结果正如自己所担心的一样,因此,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轻度焦虑是正常现象,考生不用太紧张,要放松心情,但也不能过度放纵。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考生要把心态放平和,学会从容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那么考生应该怎样缓解高考后的压力呢?

1.放松身心

要放松,这是有很多办法的,比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电视、书什么的。使紧张的身心暂时从疲惫繁重的考试复习中解脱出来,在这些美好的艺术意境中收获一种轻松愉悦的美妙。

2.多做体育运动

做一些体育运动,游泳、跑步、登山或者是一些球类活动,只要能够出一身汗你就会有很好的感觉。

3.外出旅行

外出旅行,或者外出一个人去散散心,透透气,看看平时没有注意的风景。

4.寻求帮助

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你可以找他们聊天,抒发内心的焦躁情绪。如果实在无法排解内心的焦虑、恐惧心理,你还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早日恢复到良好的身心状态。

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是第二年复读,她是体育特长生,文化课总高出分数线200多分,体育专项第一次差6分,这次差2分。平时她学习非常努力,老师都认为她考上本科是没有问题。但由于考前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手被砸伤了,结果考专项体育的时候,无法正常发挥,单项成绩少了4分,也因此再次与本科擦肩而过。已经复读了2年,她不想再复读,于是考入一个专科学校。自此以后,她整天愁眉不展,后悔自己不该在高考前出差错。请问,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专家解析

卡耐基说:“10年前,我是一个杞人忧天的大学生,经常稍一不顺就闷闷不乐,烦躁得不能入睡。想到曾做过的事,就会悔恨自己为什么不用更好的办法;话已出口却又后悔自己说得不够恰当。”内疚悔恨是没有好处的,是在浪费情感。时光一去不复返,不管你怎样后悔愧疚,已经发生的是不能再挽回的。懊悔的情绪,不但不会使已经打翻的“牛奶”恢复原状,而且还会给自己的心中徒增烦恼。可谓既损失了“牛奶”,又损害了精神。

案例中这位学生对目前的状态感到不满,懊恼后悔的原因主要在于复读两年的压力,使她对这次考试怀有过高的期望。倘若再考不上的话,就真的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还有他人的各种评价。她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会有出路,后退就是死路一条。

个性好强的学生,总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不服输的性子使其在竞争中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旦遇到挫折就很难调整。那么,究竟该怎样做呢?

1.忘掉过去发生的事情

不管你何等的痛苦,从现在开始,忘掉过去发生的所有不开心的且让你念念不忘的事情。往事不堪回首,过去的就是历史,再后悔也不会改变历史。记住:后悔既不能改变往事,也不能使你有长进。与此同时,要将后悔与吸取经验教训区别开来。

2.调整学习目标

高考过后,标志着一个阶段目标的完成,这个目标也许没有预期的那样好,但是只要努力了,那就是对前一个阶段的总结。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为下一步制订的目标。“我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在大学里我要学习什么”等。要主动向学长请教,应该如何学习,尽早实现自己的新目标。

3.主动与人交流

这样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缓解不良情绪。多结识新同学,说说彼此的故事,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使自己的心态得到平衡。看到别人都能积极快乐地活着,学习着,自己也能得到很多启迪。

4.珍惜现在,走出后悔的阴影

一味地纠缠在“如果当初怎么怎么样,可能现在会更好”之类的懊悔中,就会连眼前的机会也失掉。理智的做法是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尽管进入一个不是很好的学校,心里会很不平衡,但是“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总是怨天尤人,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因此,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尽快走出后悔的心理阴影。

5.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对于学习动机很强,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即便是父母不给他们施加压力,他们也会给自己设定更高的期望值。这时候,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你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帮助孩子减轻压力。

盼望已久的高考成绩总算是出来了,我的实际成绩却比评估的分数少了整整18分。这个消息好似晴天霹雳,我一切美好的愿望、精心设计的大学学习计划全都成为泡影。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分数,我觉得肯定是阅卷分数弄错了,也许判错了,也许少加了分,于是赶快去查分,然而结果依旧是那么多。从此,我整个人都垮掉了,变得沉默寡言,整天对着墙壁发呆,闭门不出,而且每天都失眠,就连妈妈送进来的饭菜也吃不下。我觉得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还是得不到一个机会。我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老师,更不想见朋友和同学。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专家解析

“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对于读书的人来说,高考可谓是一次真正的考验。

然而,这也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我们知道,有的人也许会通过这条独木桥使人生飞黄腾达,使人生的光环更加光彩耀眼;但有的人也将因从这个桥上坠落而变得一蹶不振,便没有了往日的笑容。面对分数的现实,可以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统观历届高考,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原因

①自卑型。过分自卑,缺乏自信,不相信自身能力,考试发挥失常。

②自满型。过分自负自满,高估自身实力,志愿与成绩不吻合。

③压迫型。由于自身求学目标较高,或家长期望值过高,造成考生心理压力超过正常承受值,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④无所谓型。平常大大咧咧,凡事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学习无目标,生活无压力,造成成绩不理想。

⑤提前放松型。期末或“一模”后,许多同学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成功在握,结果失败。

2.方法原因

①无计划型。学习无计划,时间分配不科学,喜欢的科目下工夫,不喜欢的科目漠不关心。

②无针对性型。不了解自身实力,不清楚自身优劣势,不善于总结和归纳,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③无方法型。在听课、复习、预习、做作业这些环节上没有找到科学、高效、适合自己的方法。

④考试经验贫乏型。对于考试技巧、考试常规问题、答题标准、考试时间分配都不了解,造成成绩不理想。

那么,究竟该如何面对不理想的高考成绩呢?

1.接受不理想的现实

既然分数已经无法挽回,不能再改变,那就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确立新的目标。

2.重新评价自己

也许过去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处于优等生的位置,因而,自我期望值很高。但由于状态不好导致发挥失常,造成考试结果与自己平时的努力不相符。

3.释放内心的不快

对着家人或朋友把心里面的不平衡、失落感释放出来,或者去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喊,或者放声大哭一场,或者做一些消耗体能的运动,比如跑步,通过出汗,放松紧张的神经。

我们班里有一位男生,他是我们重点班里的尖子生,高考全力冲刺北大。经过三天高考鏖战,他和他的父母、老师感觉都不错,升学有望。于是,他觉得这下可以彻底放松一下了。然而事与愿违,他得知成绩不如意后哪也没有去,而在家里大睡两天后,竟然变得要么呆头呆脑,反应迟钝;要么反应强烈,为一点小事也要与父母大吵大闹,好像神经质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专家解析

这种考试后的异常表现,实际上是考试后遗症。所以造成这种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压力下,形成了一种应急机制,在大脑中枢建立起相应的高度紧张的运作和思维模式,使其能够适应过大压力、高度紧张的学习、生活方式。而高考过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惯性作用,考生一旦失去了超负荷运转的对象物,反倒对宽松的环境感觉不适应了。

此外,大多数考生考前的紧张、焦虑往往会延续到考试后,致使心里还经常惦念着考试结果、并伴有种种推测,从而导致焦虑不安、急躁、抑郁,这也是诱发考试后遗症的原因之一。

这种考试后的异常反应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调整,就极有可能产生诸如抑郁、神经质等心理问题。因此,若想让孩子的身心回到正常的状态,家长和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调适方法。

1.积极地转移考生的目标和注意力

考试后遗症的最主要原因是考生在考试过后,他们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考试前的心理和思维定式中,并且很难及时改变。对此,家长要有意识地转移考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孩子发呆时,父母可以找出一个远离考试与学习,而又能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来与其沟通交流;考生自己,也要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可以看看电视,或者找一部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来读一读,也可以积极进行户外活动,使身心得到放松;还可以去亲戚朋友家里做客,和亲戚或朋友们聊聊天,谈谈心等。

2.改变生活环境,远离原有的生活空间和氛围

考生在高考过后,可以到亲友家小住几天或者跟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度假,这是调适考后心理异常的积极有效的方法。因为从心理学方面来说,一个人如果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包括心理环境),那么他原有生活环境所支配的生活模式和规律以及思维方式,会由于失去载体而发生一些变化,这对心理调适是极为有效的。因为外出所面对的是新鲜事物,人会自然地去适应新环境,会改变或削弱原有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规律,这样有利于考生考后异常心理的调适。

3.寻找充实

从高考后到上大学之间这段不算短的时间里,许多考生会出现生活目标缺失,整日无所事事,空虚无聊,从而导致心理的不良反应。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是很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考生可以选择计算机、英语等辅导班的学习,也可以找份合适的工作,体验打工的滋味;还可以去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这些活动会让人有成就感或成功体验,也容易为社会认可并得到支持,对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很有好处。

4.帮助父母做家务事

考后在家,利用从未有过的自主支配的时间来为家里做点事,这是增进亲情、感恩父母、回报关爱的一次好机会,可以为辛苦工作的父母做做饭、洗洗衣等,你会发现,这不仅使亲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也会得到父母对自己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一天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刚满14岁的男孩,竟在自己的手腕上刻了11道刀痕:考95分刻一刀,考98分刻两刀。他说:98分离100分只有2分了,丢了分更不可饶恕!看过之后,我感到震撼。我也是个初中生,而我却不争气,没有他那样的意志,没把分数看得那么重。当然我也特别希望得高分,那样就不会再遭到父母的责骂,但是我知道自己不行。后来,我又感觉有点不对劲,想考高分就努力学嘛,干吗用残害自己肉体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呢?有必要把分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吗?

专家解析

眼下学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问一问天底下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不愿考高分的。传统的观念和保守的思想使家长和老师不允许他们对分数有丝毫懈怠,只期望他们成为争分的高手。这就形成了一个极不公平的局面:分数线的一端,是赞美与鲜花,是奖赏与“高尚”;另一端,则是批评与苦果,是惩罚与“低俗”。

虽然分数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考试,通过评分,可以检验一个同学的阶段学习情况,这确实是一个衡量学业的重要标准,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分数高,不一定证明知识掌握得全面、牢固,因为考试不可能涉及没有学过的知识;分数低,这也不一定证明就无可救药,因为失误对于任何人都是难免的。

那么,该如何正确看待分数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不要过于重视分数

有很多学生太看重自己的分数了,以至于经不起感情上的打击。诚然,分数可以客观地显示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它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根本不涉及道德方面的问题。当你悲伤于你理想的扁舟被分数的浪潮无情地吞没的时候;当你自卑地认为自己是差生,甚至妄自菲薄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套试卷是否符合实际,能否考出我的真实水平?

2.把分数当作一面镜子,适时照出问题,得到启迪

分数虽然不能全面衡量你,却也能起到一个警示和鞭策的作用。拿着分数与别人一比较,你至少能感觉到差距,察觉出不足的科目和地方,于是产生出一股冲动:哼,原来这班里充满了竞争啊,我可不想被淘汰,我要在这股气息里角逐!接下来的一幕便是你向高手虚心讨教的情景,便是你翻阅课本,细细核查笔记的场面,你会发觉分数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刺激,一种动力,或许你还会感慨——你越用心看书,就越品味到思维闪烁的快感,越发埋怨自己不知道的实在太多了。总之,通过一番重新调整后,你一定能放声歌唱——无限风光在前方!

3.降低过高的期望值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智力、性格、气质等各不相同,因而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有高下之分,考试分数也就出现高低之别,不可能要求每个孩子都出类拔萃,每位学生对自己的期望都要符合实际。

4.改变“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算成才”的观念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是金子总会发光”。成才的道路有千万条,家长不必强迫孩子一定要考高分、上名牌大学。此外,由于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不同,所适合的职业也不同,只要孩子有兴趣,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可以取得非凡的业绩,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因此,成才观念的转变,也就改变了对孩子分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