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具的十种习惯
46826400000017

第17章 宽容是成大事的一剂良药(1)

有多大的心胸就能办多大的事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成大事的人必须有着宽容的心胸,能够容得一下不如意的事,能装得下难相处的人,宽容是成大事者的共同信条,做人太过苛刻和精明,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宽容是一种厚实的品德,这往往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1.宽容待人成就大业

一个人有多大的心胸,便能做多大事业;有多大的心胸,便有多大的人格魅力。成就大事者就是这样,他们的心胸能容纳百川,能汇溪流成江海。

廉颇是战国时候赵国的大将军,有攻城野战之功,因功勋卓越,战绩辉煌,成为当时权倾朝野、名扬天下的名将之一。而蔺相如呢?是门客出身,大智大勇,多次在赵国危难之际力挽狂澜,赢得了赵王的青睐。此时,廉颇便居功自傲起来,以为蔺相如以区区口舌之劳而位居相位,实在是令人不服。于是,经常做出一副姿态和脸色故意让蔺相如看。而蔺相如却极力回避,不与廉颇发生争执,虽廉颇视他为敌人,而他则退让之,以国家大事为重,个人私利则次之。僵持了很长一段时期,后来还是廉颇主动认错了。

廉颇听蔺相如的舍人说,蔺相如不愿与自己争位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一个共同利益——赵国的大局。一旦两人窝里斗,岂不给强秦制造了一个消灭赵国的大好时机?于是,坦率的廉将军便身负荆条,主动去蔺相如府上请罚。两人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赵国抵抗秦国的侵略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一故事使人们明白了化敌为友的重要性。

对手和朋友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很难说清楚。也许,人们为了利益之争会结成各种各样的集团、组织、阶层和阶级,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走到一起,又行动一致、思想大致相当,因此成了朋友。而对手呢?可能是有些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也可能是具有无法避免的冲突对象。这样,朋友与对手的关系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核心。父母、妻子、子女肯定会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你的竞争者也很可能成为对手。但这只是我们以一种静态的眼光看问题,实际上这种关系在不断调整,随时都可能有变化的迹象。

英国著名的外交家托马斯·潘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敌人,我们也没有永恒的利益,我们所有的是共同利益,一种与英联邦一致的共同利益。”可见,敌人与朋友,只是相对而言的,也只是暂时的,并非永恒不变的,那种幻想拥有永远的朋友或怀有永久的仇恨者,是超现实的,是无法做到的。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利益,相反却被分割成无数个人利益、集团利益。于是,形形色色的个人、个人组织、团队、集团、阶层、阶级充斥了社会的各个地方和角落。

为了谋取集团、阶层的最大利益,他们拼命地合抱起来,结成朋友关系以对付别的集团、组织。一旦他们获取了利益,便往往有一批人要分离出去,去寻找更具体、更符合自己的利益集团,历史上新兴利益集团便是最好的明证。于是,这种动性很强的朋友关系便说明了利益之争是各种关系的根源。而对手呢?则完全可能成为朋友。

前些年,某市周围有四家较大规模的化纤工厂,为了争原料、争市场,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因此,各个公司都为此感到力不从心,望“洋”兴叹。江湖恩怨几时休?后来,随着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产业化、专业化、国际化不断加强,跨国公司的蜂拥而入,给这几个公司的领导人当头一棒,他们才清醒地意识到,原来真正的对手却是来自海外的“狼”,于是,四家公司马上调头,目标一致对外,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集团。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他们化干戈为玉帛,成为患难与共的朋友了。

因此,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光靠朋友的力量也是不够的,只有将那些过去与你是竞争对手的人,纳入到共同利益里,壮大力量才能夺取更大的胜利。朋友和敌人,从来都不是绝对和永恒的,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甚至是同病相怜,都可以结成朋友。而结成朋友的根本目的,就是壮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在社会的奋斗和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为自己、为他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多的机会。

对手,有时候也是我们的错觉所致,或是我们由于目光短浅、孤陋寡闻所致,而你一旦想改变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却是难上加难。所以,这一切全靠你的勇气和非凡的远见与卓识,与朋友团结,与对手握手。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社会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你不妨去冷静地观察,努力寻找你的朋友和能够成为朋友的对手。或许,你是位个人主义很强的人,很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自我奋斗,或许你是位理想主义者,视而不见世间对手的阴险与毒辣,而将这世界想像成如何美好与安静。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而且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的残酷总有一天会击碎那理想主义的光环,使你认识到集团力量的强大和个人力量之单薄,使你知道宽容才是真正的力量。

2.宽厚是成大事的胸怀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如果有可能的话,不应该对任何人有怒恨的心理。”欲成大事者就应该具备这种心态,用这种心态来确定在人生中的大事业。

宽容之心是品质高尚的体现。但见到别人做了不好的事,却要替他掩饰几分,这似乎就与人们惯用的处世原则相抵触了。明人吕坤认为这样浑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怀宽阔。自然有人怀疑吕坤这种说法,但这种说法却是做人的一种大智慧。

南宋有个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园,种有萝卜。这天,沈道虔从外面回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回避开,等那人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他让人买了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

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麦穗。偶尔遇上拾麦穗的人相互争抢麦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给争抢的人,这使争抢的人非常惭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也以仁厚著称乡里。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此猪与曹节家的猪长得一样。邻居就找到曹家,说那是他家的猪。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回来了,连连道歉,曹节也只是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沈道虔和曹节表面看来,无是无非,甚至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们宽大厚道的为人。偷萝卜、拔竹笋、争麦穗,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是人穷家贫的无奈,何必深责?替他人掩饰几分,反倒能使他人自惭改过。邻居错认猪,尽管有自私一面,但失猪对一般人家毕竟是大损失,情急之下错认,可以理解。古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正是胸襟宽阔、与人为善的体现。

有时,在与人交往中,我们更多需要做的是安慰别人,而不是标榜自己。为了能够让别人快乐,自己忍受一些误解,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美国人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

上星期六我闹了一个笑话。我去纽约买点圣诞节礼物和大学的专业课本。那天我是乘早班车去纽约的,中午刚过就把要买的东西都买好了。我不怎么喜欢呆在纽约,太嘈杂,交通也太挤,此外那天晚上我已经做好了安排,于是便搭乘出租车去车站。不巧碰上交通堵塞,等我到火车站时,那趟车刚开走,只好呆上一个小时等下趟车。我买了一份报纸,漫步走进车站的餐厅。在一天的这个时候餐厅里几乎空无一人,我要了一杯咖啡和一包饼干。空座位很多,便找了一个靠窗户的,坐下来开始做报上登载的纵横填字游戏。我觉得做这种游戏很有趣。

过了几分钟来了一个人坐在我对面,这个人除了个子很高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以说他样子很像一个典型的城里生意人。我没有说话,继续边喝咖啡边做我的填字游戏。突然他伸过手来,打开饼干包,拿了一块在他咖啡里蘸了一下就送进嘴里。我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不过我也不想大惊小怪,于是决定不予理会。我总是尽量避免惹麻烦。我也就拿了一块饼干,喝了一口咖啡,再回去做我的填字游戏。

这人拿第二块饼干时我既没抬头也没吭声,假装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过了几分钟我不在意地伸出手去,拿来最后一块饼干,瞥了这人一眼。看到他正对我怒目而视。我有点紧张地把饼干放进嘴里,决定离开。正当准备站起身来走的时候,那人突然把椅子往后一推,站起来走了。我感到如释重负,准备呆两三分钟再走。我喝完咖啡,折好报纸站起身来。这时,我突然发现就在桌上,原来放报纸的地方摆着我的那包饼干。同时,使我想起了那双怒视的眼神和一颗宽容的心。

戴尔·卡耐基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心不在焉地说错了区域位置。其中一位听众就恨恨地写信给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他真想回信告诉她:“我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但他控制了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可能也会像她一样愤怒。”他尽量站在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并打了个电话给她,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达歉意。这位太太终于表示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宽容意味着理解和通融,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宽容还能将敌意化解为友谊。是成大事的必须有的器量和风度。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就随便猜疑他人的不好,这只能说明我们缺乏对他人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爱浑厚、与人为善的宽大胸怀。

3.容人就是成己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误解、不公或是委屈都不足以让人心灰意冷,相反更加鼓舞士气,宽容对待,容忍处理,激发起一定要做成大事的欲望。

在成大事的过程中,一个人难免会有受委屈的时候,而是否可以成就一番事业,要看他是否能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控制自己,是否能够以柔克刚。

能宽容别人,以柔克刚,才会有将来的成功。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以严刑厉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就多得无法统计。

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受罚。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不幸被诛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下旨诱供,说什么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

审讯的日子到了,来俊臣在大堂上读武则天的诏书,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属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要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

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

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到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武则天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没有不承认的。”

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之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

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

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

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

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宽容心态控制自己,忍一时委屈,而最终达到目的的例子。有时候忍耐住刚强直率的性格与对手周旋,是斗争中的良策,是宽容的一个升华。相反以硬碰硬,会让自己吃大亏,这样做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明智的。成大事应以此为鉴,学会宽容,记住柔亦可克刚。

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但他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

一次,他做长途旅行,路过一个小火车站,想到车站上走走,就来到了月台上。这时,一列客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了。托尔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走着,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里冲他直喊:“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了。”

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把他当作车站的搬运工了。

托尔斯泰赶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

女士感激地说:“谢谢啦!”随手递给托尔斯泰一枚硬币,“这是赏给你的。”

托尔斯泰接过硬币,瞧了瞧,装进了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