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然界之谜
46790900000034

第34章 亨德尔情爱之谜

德国人说,亨德尔和巴赫都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而英国人说,亨德尔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这位出生在德国后来加入英国国籍的大师终生未婚,不仅仅如此,他甚至一辈子都未曾与女性发生什么“纠葛”,这一点引起了后世人的惊疑,也令许多人感到奇怪和不以为然。当时一位与亨德尔有交往的牧师史威夫特记述说:“我之所以特别尊敬亨德尔,乃是由于他纵使跟女性有过什么细微的纠葛,都从不开口。”传记家们曾提到他用双臂抱过一个女人,这是由于这位花腔女高音即库佐尼拒绝按照亨德尔的曲调唱,于是作曲家勃然大怒,举起有力的双臂抱起她(有的说他用双手抓住她的腰部),然后拖到窗口,扔出窗外。并且骂道:“从前我就知道她是一个妖怪。这次正好给她一个教训。我就是毕塞巴布,是魔鬼!”这种盛气凌人的男子,在任何女性眼中怎能成为终生伴侣呢?他是一个冷血动物。厌恶女性的亨德尔在有关他的许多传记中,几乎不曾被暗示过他与什么女人有纠葛,他对女性魅力毫不关心,所以有关他的风流艳事的记载是找不到的,此类艺术家在世界上实在为数不多。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年)生于德国中部的哈雷。这位同巴赫同年出生的同时代大音乐家,却与巴赫的一生截然不同。他们两人未曾会晤过,而且亨德尔不像巴赫生于音乐家族,亨德尔是其家族中惟一的大音乐家,其父是萨克森公爵的理发师和外科医生。他自幼迷恋于音乐,而且天赋超常,但他父亲严禁他从事这种低层次的职业。他不得不每天半夜里从床上爬起,借着月光弹奏古钢琴——此与巴赫躲在月光下偷抄乐谱类似,这一点与他们晚年双目失明不无关系。亨德尔最终决定献身于音乐,最初他到了德国民族歌剧的摇篮——汉堡,在那里结识了年轻博学的音乐家约·马特森,尽管他们之间有过决斗的插曲,而且亨德尔差点为此送命,但他们马上又言归于好。他也不像巴赫,一生只呆在一个地方,亨德尔的足迹遍及欧洲,先是征服了意大利,继而便成了英国人的崇拜者。他30年间曾写出了四十多部歌剧,但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借用《圣经》题材创作的清唱剧如《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耶弗他》、《扫罗》、《约书亚》和《所罗门》等等。在1712年不太走运时,他仍被英国人视为普赛尔第二;英国人早就让他加入了英国国籍(1726年),认为他是“英国民族的天才”,至今仍抱此看法。他死后葬礼盛大,遗体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这位终生未婚的大作曲家为何不与女性发生纠葛,一派认为他禀性如此,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不适于与女性交往,甚至可以说是心理变态的表现。就像许许多多独身的男女一样,他是那种讨厌异性或至少是在天性上不愿与异性接触的一类。就亨德尔而言,他对女性从未有过什么兴趣,有关他的传记都说明了这点。

但另一派观点认为他太专心于事业。为说明这点可以与巴赫作比:巴赫索居寡出,不好交际,谦恭质朴,易于满足而无奢望,他一生娶了两个妻子,共生了20个孩子,所以事业和家庭生活充实和满足。而亨德尔则不同,他的一生像本传奇故事那样充满了冒险,而且以好竞争与决斗出名,他曾发财、破财继而又失而复得,他脾气暴躁,易于发怒,感情强烈,但他这种强烈的情感从不用于异性,也许他了解自己的性格,因而倒颇有自知之明,“一直不曾想到过要娶老婆”。

他太专心于事业,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有着拼命往上爬的欲望。他父亲之所以不让他从事音乐,是因为音乐家在当时地位很低,“如果要做一名绅士,就绝不可学拉小提琴”。而亨德尔却愿为音乐而献身,决心成名,所以他一生中为此而历经了各种冒险生活。亨德尔在受尽各种屈辱后最终成名,其间的坎坷非同一般。其次他专心于作曲,决心以实际行动证明作曲事业会令他地位稳固并不断上升。他是如此迷恋作曲,将其整个身心融于创作,这使得他毫不关心女人和婚姻。他会在灵感迸发时一连伏案几天,最快时他在三周内就完成一部歌剧,如在创作《弥赛亚》时,当他为“他被人蔑视,被人们抛弃”这种悲伤的词句谱曲时,一位仆人发现他感动得伏在他作品上哭泣;当他写到合唱《哈里路亚》壮观的情景时,他说:“我想我的确看见整个天国和伟大的上帝本人在我面前。”在他如此炽热的宗教情感和创作热情中,女人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则难以想象了。关于这方面,传记家们概括为,他是位杰出的冒险家,以名声和命运作赌注,为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社会而进行了狂热的斗争。在他死后他的影响控制了英国的音乐生活达一个世纪之久,他对音乐的态度可以用他斥责贵族的话反映出来:“大人,如果我仅仅提供他们娱乐,那么我将感到遗憾。”因而,尽管他感情强烈,易于冲动,如果这些不用于女人,他就会在远离女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尽管他无心追求女人,但他却免不了被女性追求。当他的歌剧风行意大利时,一个叫维多利亚·泰姬的姑娘从佛罗伦萨追到威尼斯,但他最终拒绝了她。在英国他给一位贵族小姐上课期间,这位贵族女弟子爱上了他,但是这位小姐的母亲不同意。当这位母亲死后,她的父亲告诉亨德尔说,阻挠的人已不在人世,可是亨德尔却再也不见这位小姐,而那位姑娘则像“小说中失恋的女主角那样”,不久之后便如枯萎的花朵,“香消玉殒”了。还曾有位有钱的女人,表示说若亨德尔放弃音乐家工作,她就愿嫁给他,自然亨德尔毫不理会。这样,相貌堂堂、体魄健伟、目光炯炯的亨德尔虽然得到了金钱和地位,但却一辈子独身。

当伟大的清唱剧《弥赛亚》在伦敦歌剧院演出时,大合唱《哈里路亚》宏伟壮观,令观众激奋不已,国王乔治一世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场内观众见国王站了起来也都站了起来。自此以后,每当那段著名合唱开始时,观众都会站起,这已成为音乐会上一条不成文的惯例。但令人奇怪的是,亨德尔的音乐并没有在英国继续影响下去,却对德国和法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海顿在一个纪念会上含泪说“他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贝多芬称誉他为“真理之所在”,“是我们所有人中最伟大的一个”。然而,亨德尔为什么终生不娶,至今却未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