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来说,耐心等待和忍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从三岁开始就应该具备耐心了。心理医生格扎维埃·庞莫罗认为,如果人在婴儿期没有学会怎样面对母亲不在自己身边的情况,那他以后就可能习惯生活在应激状态中。这种情况可能是由父母的认识问题引发的,父母总是认为不应该让孩子等待,应该尽快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习惯了这种有求必应的生活,等待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长期生活在应激状态下的人,可能潜意识里还停留在婴儿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阶段。自己好像生活在一个魔幻世界里,一眨眼的工夫,就可以达到自己内心的愿望,想见的人或想要的物可以在瞬息之间来到自己的面前,他们好像有着魔力,可以随意出现和消失。而正常情况,我们认识的应该是外部世界或客观现实,不是自我,更不是自己想象和创造出来的。这些人没有实现从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过渡。精神科医师让·高特罗认为,我们生活在冲动文化中,是手持遥控器长大的一代,不知道实现愿望之前和实现愿望之时存在一定的差距。
巴黎格式塔疗法学校校长贡扎格·马斯克里耶认为,想要立即得到自己想要的这种心态反映出人的一种控制欲,他想任意支配周围的事物、时间和环境,以此来树立自己的权威,这样可以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感。
行为医学则认为,严重的烦躁感使人极度缺乏耐心,例如,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极度缺乏耐心,他们害怕自己引起他人的关注。容易冲动的人一旦失去耐心就会表现出暴力倾向。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内分泌失调造成的。另外,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和谐、缺乏安全感和教育环境的恶劣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等待很多时候会给人带来困扰,但是有时候等待也会给人带来机遇。过于没有耐心是不成熟的表现,甚至是严重的人格缺陷。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耐心,并学会等待。
加强对自己的认识
加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摆脱没有耐心的心态。判断自己的身体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而判断自己是不是处在忧伤、烦躁、压抑、痛苦的情绪当中。
尝试反向发展
可以向自发状态的反方向发展,遇到事情多思考,多观察,不要急于动手或者迅速下决定,在不安情绪发作之前,想办法制止它,或者通过做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让时间发挥效应
缺乏耐心的人总是不懂得充分利用时间,可以用时间去消磨你的意志,静下心来,细细回味你做过的有意义的事,从中吸取营养。
总是讨厌一个人在家,总是希望身边有人陪伴,总是想让自己忙起来,害怕一个人的感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似乎就像被他人抛弃或遗忘,怎样才能不让孤独纠缠着自己呢?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产生孤独感的人独处的能力通常比较差,他们习惯在人多的环境中生存。例如,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频繁跳槽的原因归结为人际摩擦、工资待遇等,其实频繁跳槽,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害怕孤独的心理。频繁跳槽可以不断地改变环境,每到一个新环境,人就会变得快乐而充满激情,同时又富有感染力,成了大家关注的中心,通过别人的关注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此可以排解内心的孤独感,避免让自己处于独处的境地。
法国精神科医生丹尼尔·巴利认为,人的独处能力是在孩童时期培养建立起来的,孤独感的产生与人在孩童时代的教育有关。孩子在8到11个月大的时候,会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害怕心理,所以会对妈妈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如果妈妈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孩子就会立马表现出各种不适应的行为。到18个月大的时候孩子会逐步发现,和妈妈分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和妈妈建立起一种稳定的联系,孩子就不会害怕独处了。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那些害怕孤独的人,往往是在婴幼儿时期经历过感情创伤:或是妈妈时常不在身边,感觉自己被遗弃;或是妈妈长期情绪低落,对自己缺少关爱等。人在独处时,那种年幼时妈妈不在身边的恐惧和焦虑感很容易被唤起,需要有人陪伴才能消除心理的这种不安。
精神科医生帕特里斯·约雷认为,害怕独处源于一种恐惧症。可能是害怕黑暗、害怕寂静、特别是害怕面对内心的自己。有人陪伴的话可以消除内心的忧虑,避免去想令自己害怕的事。另外,如果有人曾经被他人伤害过或侵害过,如被人跟踪过、被人恐吓过等,心理就会留有阴影,总是担心这些情境在自己身上再次发生,而不敢单独行事。心理专家给害怕孤独的人提出几点建议,消除心理的阴影。
要及时去审视自己
要时常观察自己的习惯,审视自己的情绪,适时地将内心的消极想法记录下来。回忆让自己感到不安的经历或情形,找出令自己真正害怕和焦虑的原因,然后细细梳理自己的感情。
逐渐培养自己独处的习惯
让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等。给独处营造出一个快乐的环境,在快乐舒适的环境当中,人就会变得积极起来,也就忘记了孤独。久而久之,就会建立起自信心,内心不再孤独。
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心态
因为自立,你将逐步具有独立决断的能力,使自己变得不再软弱;因为自信,你不再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与认可;因为自强,你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上,而没有时间去考虑孤独。
这事太难做了,做不来的,我还是交给别人吧;这不是我做的,我只是负责传达了一些信息,生活中,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言语,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和他们无关,为什么人们就那么害怕承担责任呢?
责任也就是我们需要承担的义务,是谁都推脱不掉的,这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资本。然而现实生活中,能以一颗责任心对待生活却是很难的事情,人们似乎总是为自己找借口,想逃避所有的责任,更有甚者,逃避自己的生命。
承担责任就意味着付出。责任交给你以后,它就成了你不可推卸的义务,无论如何你都要完成它。而想要完成一项工作,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比如,上司交给大家一项任务,而且要找一个主要的负责人,可能大家都不愿承担这个责任,因为承担了这个责任,就意味着比别人要多付出。这时,逃避心理就会产生,谁都不愿意多付出,也不愿意为此而负责。
责任也意味着可能受到惩罚。承担责任就要做好,必要的时候,要做到完美,但是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做好的,当一件事情做不好的时候,可能就要受到惩罚,如小孩做不好事情,可能屁股就要挨打。为了能避免这些惩罚,为了屁股不再疼痛,人们就会下意识地逃避这些责任,能推则推,推不了的时候,也不愿意一个人来承担,往往要再找一个人来共同承担这份责任。
逃避责任能掩盖自己的缺点、懦弱。有很多时候,人之所以要逃避责任是因为他们怕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或懦弱。其实,这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人们总是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人类最担心的事就是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他们总会下意识地掩盖这些不足,逃避责任是最好的掩盖方式。
人生在世,怎么可能逃避掉所有的责任呢?那么,我们该怎样建立自己的责任心呢?
战胜恐惧
人们不愿意承担责任是人们恐惧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发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不要怕暴露你的缺点,承担起你的义务,只想着需要做的事情,不要想做完的后果。
对自己不要要求太高
怕承担责任的人可能内心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总是想把事情办到最好,没有做到最好,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放弃这种想法,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把事情做到一般水平就是成功的,这样,你就不会害怕承担责任了。
改变你现有的想法
不要以为逃避责任就不会有任何闪失,就没有人指责你了,其实,这时候还是会有人指责你的,最基本的一点别人会指责你逃避责任,那么逃避不逃避都要受到指责,还不如承担起责任,没准会有不小的收获呢。
做事之前总是想着事情能有什么样的结果,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出现这样的结果我该怎么办?甚至都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找好借口,结果事情往往就会做得很糟糕,怎么样才能在做事情之前不做最坏的打算呢?
有人总是用大量的时间对未来做分析,不断地自我询问:“我的未来将会是怎么样?”“如果出现那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他们在做事情之前总是为事情做了最坏的打算。每天都活在忧愁和焦虑之中,一颗心从来都没有安宁过。其实,为事情做最坏打算是人们对自己发出的呼救,也是一种提示。
为事情做最坏的打算实际上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否定,也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在事情的开始之前,自信心不足的人,总是想着:我要是总做不好怎么办?能做到哪种程度,最不好是哪种程度?假如我把事情做到这种程度,又该如何交代,要接受怎么样的惩罚?总是处于一种忐忑不安之中,因为恐惧而更加不敢尝试。而充满自信的人接过事情以后则是想着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要把这件事做得很漂亮,内心充满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更能刺激他突破常规,想出更多的创意。
为事情做最坏打算的人是对自我的别样惩罚。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在周围有很多的负面因素。为了避开这些负面因素,很多人就会采取措施,如不去坐危险系数较大的飞机出门,不和邻居打交道,以免日后吵架,不吃鸡肉,以免染上禽流感,面对生活中的危险,总是做最坏的打算。为了避免这些最坏的结果,往往会采取绝佳保险措施。用穆萨·纳巴提的话说:“说到底,总是做最坏的打算是因为:认为自己配不上更好的结果。这个生活态度就像是刹车装置,会决定我们的人生旅程。无处不在的消极预期会使人焦虑无限膨胀,才华减退。”
总是为事情做最坏的打算往往是做事失败的主要原因,生活也会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所以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点。
做好准备
做事情之前要做好准备,有准备才能成功,不要想着事情的结果,要关注事情的本身,以及我们在做事情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这样才能对所做的事发生兴趣。
足够的自信心
做事情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有信心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当我们开始做事的时候,要想着怎样把它做好,心中坚信一定把它完成,不会失败的。
利用现有的条件
做事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如别人可以给你一些指点,接受这些指点;也可以自己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比如,你要做一个设计,你可以参照已有的设计,吸取精华,完成你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