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破洞
黄桐
有个年轻人十分自满,但他希望自己能活得更有智慧、更快乐,于是四处向人请教。
他拜访过有名的智者,却觉得他说的话不够实际;他也曾拜见过在深山中修行的高僧,却觉得他说的话不近人情……无论什么人给予的意见,都无法让他满意。终于有一天,他打听到佛陀正在某个小村落。于是他匆匆赶去,四处打听佛陀的模样,却没有人知道。年轻人心想:既是佛陀,一定相貌不凡、气宇轩昂才是。然而,苦苦寻了许多天,却仍然没有见到佛陀的踪影。
年轻人身上的钱都已经花光了,又饿又渴,倒在一棵树下休息。
然而,来来往往的行人,没有人愿意看他一眼,更别说停下脚步关心他了。
突然,有一个穿着破旧、浑身散发着酸味的乞丐走向了他。乞丐在怀里摸了老半天,最后掏出半个馒头给年轻人。年轻人实在太饿了,不管乞丐的手脏,连忙接过馒头,三两口就吞进肚子。接着年轻人又开口要求:“我实在渴得受不了了,您可以再给我一点水喝吗?”乞丐点点头,从怀里摸出一个小碗,递给年轻人,又到附近打了一桶水,倒给他喝。
但年轻人这才发现,这个碗根本就是泥巴捏的。只不过盛了一些水,碗底就出现一个个小洞,来不及喝几口,水就流光了!但乞丐仍不停地倒水,碗变得愈来愈软,碗底的破洞也愈来愈大。年轻人忙说:“您别再倒水了!这碗已经破了大洞,您再怎么倒,我也喝不到啊!”
乞丐突然笑了,说:“有破洞的碗无法装水,有破洞的心灵,也装不进任何金玉良言。你表面上谦虚请教别人,其实自满固执,这就是你内心的破洞,所以无论别人说了什么话,你都听不进去。”
年轻人心中一震,这才发现根本不必去寻找谁是佛陀,他需要的是修补自己内心的破洞。摒除固执、坚持,甚至傲慢,他才能活得智慧快乐。
美国教育学家穆迪曾就如何应对孩子们的不适宜其成长的想法发表了他的一家之言。
在数百位教师面前,穆迪拿一个空瓶子对大家说道:“这并非一个空瓶子,因为这里面充满了空气。假定,这个空瓶子就是孩子们的脑子,这里面的空气就是他们脑中那些光怪陆离的各种念头和想法。那么,如何将这些空气弄出去呢?”
“用抽气泵将它抽干净。”一位女教师回答道。“这是一种做法,不过,这样做的后果是,瓶子变成了真空,孩子也变成了傻子。”
穆迪否决道。“敲碎这个瓶子!”一位男教师喊道。“你不会为了孩子脑中有不健康的想法就敲破他的脑壳吧?”穆迪的话引起大家一片哄笑。“把瓶子倒过来!”另一位男教师喊道。“这么说,你掂起孩子的脚,就能将他脑瓜中的坏点子全都抖落出来了?”最后,穆迪拿出一个暖水瓶,将水慢慢地倒入了瓶中,与正确在一起
伊然/译
尝试一下新鲜有意义的事物。
说:“现在,瓶里面的空气十有八九都已经被挤掉了。”穆迪举着盛满水的瓶子总结道:
“我相信,你们也能料到了,这水,代表着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思想。”
其实,不只是孩子,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被自己的思想、情绪等干扰控制的时候,这时费尽心思也许只能使情况更糟,那么,尝试一下用新鲜有意义的事物替代它们或是明智之举。
给人生留一个缺口
雷茂盛
给人生留一个缺口,我们才会在完美之路上走得更远。
拥有一颗平常心,把自己的心态放低,这也就具备了成功所需的条件了。
把心放低
于祥艳
巴尔扎克有一个癖好,只用有缺口的杯子,无论是在家写作还是参加宴会,他都是这样。
雨果有一次去找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同样用有缺口的杯子给他冲咖啡。雨果很好奇,就问他,为什么他的杯子都有一个缺口。
巴尔扎克微笑着说:“每次喝咖啡,我都想喝满满一杯。但我用有缺口的杯子喝咖啡的时候,我就会想着,上一杯咖啡还没有喝完,所以接着喝下一杯,再下一杯,喝得越多,流掉的咖啡就越多,我永远不能把一杯咖啡喝完,我就不满足,这样我就不会停止喝咖啡了。”
巴尔扎克说完,又埋头写他的文章。雨果端起杯子,微抿了一口,再看巴尔扎克的样子,终于明白了,巴尔扎克用有缺口的杯子,是想提醒自己,无论写了多少作品,这些作品上都有一个缺口,只有再写下一部,才能将这个缺口补上,也正是因此他才会不停地写下去。
人都应该追求完美,但追求完美不是一步到位的。有时,给人生留一个缺口,我们才会在完美之路上走得更远。
一个学僧请教禅师:“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融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道:
“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
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世间事本来就是如此。不管做什么都给自己留一个空间,让自己可以转身。不冒进不颓废,不紧张不松懈。拥有一颗平常心,把自己的心态放低,这也就具备了成功所需的条件了。
赏赐只奖给
成果
在这个世上,沈岳明从来就没有用来奖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是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小时候家境贫困。因为父亲常年患病,需要医药费,所以谢赫特曼总是在学习之余还要身兼数职,来赚钱给父亲治病。
为了工作,他的生活从来没白天与晚上之分,有时每天才睡三个小时。尽管他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可收获很小。看到同工作室的人都拿到了丰厚的奖金,他再也忍不住,去找了研究办的负责人。他说:“我每天也在努力地工作,为什么除了微薄的基本工资以外,再也没有得到过像同事们一样多的奖金呢?”
研究办的负责人反问他:“你的同事们之所以得到了奖金,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出了成果,请问你的成果在哪里?”一句话,让谢赫特曼沉默了。从此,谢赫特曼再也没有向研究办的负责人提过奖金的事,也不再只知道埋头努力工作,而是想尽办法让自己出成果。2011年,由于谢赫特曼在晶体学、材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从此谢赫特曼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上,从来就没有用来奖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是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成功不是模仿
黄鹤
成功并不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你所做的,是否是自己所缺的。
27岁时,接连被病魔缠附的蕾妮哈特开始写作。一次,蕾妮哈特创作出一首诗歌。当她准备把文稿寄给编辑时,突然想到自己的病可能会传染,便连夜蹒跚地找了多家药店买到一瓶消毒液,替诗稿消了毒。尽管费尽苦心,三个月后,她还是收到了编辑的退稿。
蕾妮哈特深感遗憾,可她并不灰心,此后更加勤奋写作,且在每次投稿前都习惯性地替文稿消毒。日子久了,她这种做法流传开来,编辑们都乐意收到她的稿件,在审核后大都予以发表。
此后,蕾妮哈特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一年内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作家。
蕾妮哈特的经历引起众多文学青年的追捧,一时间,很多作者在文稿写成后,都要消毒,可这些文稿依旧未能发表。有个名叫格林的青年找到蕾妮哈特,问:“为什么同样都经过消毒,您的作品能顺利发表,而我的却一再被退回呢?”蕾妮哈特想了想,答:“那是因为你在被退稿后没有做出改变。”
原来,在那篇诗稿被退后,蕾妮哈特就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她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过于烦琐,再创作时便十分注意控制字数,而之所以总替文稿消毒,也是提醒自己要惜字如金。“替文稿消毒,于我是简洁的提醒,于你却是刻意的模仿,这就是不同。”蕾妮哈特说。
正视自己
秦湖
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懂得及时修正错误,这才是最好的绝技。
有一位玉雕大师,他的雕刻技艺十分出众。不管是多么难雕刻的玉石,只要到了他的手上,都能变得栩栩如生。
因此,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价格不菲。
一个年轻人得知大师的美名后,不远千里来向大师学习玉雕技艺。大师见他很有诚心,便答应了。年轻人跟随大师学习了很多年,虽然他也掌握了不少的玉雕技术,但是他的作品始终不及大师的。因此他认为,大师只教给了他诸如下刀的力度、打磨的角度之类的一些基本东西,真正的绝技却始终不肯传授给他。
一天,大师给了他一块上好的玉,让他雕刻一只大龙虾。他在雕刻过程中,不小心偏了一刀,留下一个难看的刀疤。年轻人吓得不知所措,去向大师请罪。大师接过玉件,很快就在刀疤处雕刻出一条活灵活现的小鱼来。整块玉也因为这条小鱼而变得熠熠生辉。
最后,大师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绝技。不论是雕刻还是做其他事情,谁都难免会出现失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懂得及时修正错误,这才是最好的绝技。”
成功不忘身后
石冰
不要忽略了身边那些默默给予我们力量的人,殊不知,他们才是决定我们最终成败的关键所在。
弓与箭本是亲密无间的兄弟,箭快如闪电,杀伤力巨大,弓则缓慢沉闷。时日久了,箭便骄傲了,觉得弓不过是陪衬自己的附属品。
在一次射击后,箭利用一阵风偏离了路线,落在了一条小溪中,顺着溪流来到繁华的城市。在这儿,它看到了弩,弩身上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全身闪烁着金光,箭一眼就看中了它,决定成为它的伙伴。
为此,箭剪去了翎尾,将箭尖打磨成针尖。但是,在和弩的第一次配合中,箭发现弩虽然长得漂亮,但它给自己的力量太小了,这让它无法飞翔。而且由于自己的身体缩小了,杀伤力也变差了,无法命中目标。最令箭无法忍受的,以前弓只为自己服务,而现在弩身边的箭多得不计其数。
箭很快就后悔了,它想离开弩,却发现自己没有了翎尾,无法选择自己的方向。直到有一天,箭因为撞上了一块石头,折断了身体,弩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它。
箭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之所以能战胜一切敌人,是因为弓将蓄积的力量全都给了它。
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都像箭一样好高骛远,终日沉迷于那些光鲜亮丽的诱惑,却忽略了身边那些默默给予我们力量的人,殊不知,他们才是决定我们最终成败的关键所在。
失败也是新知
夏殷棕/译
没有必要害怕犯错,错误是学习新知的机会。
一位着名的科学家在医学方面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什么使他如此具有创造力,他说,这完全源于他幼时在家与母亲的一段经历。
那天,他打开冰箱,抓住一只牛奶瓶,由于奶瓶太滑,掉在了地板上,牛奶洒了一地。
妈妈闻声走进厨房,没有大叫,也没有惩罚他,相反,妈妈说:“罗伯特,瞧你弄出来的有多棒!我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摊牛奶,既然已经洒了,索性过来好好地玩玩地上的牛奶,然后我们再把它清扫掉,如何?”
他按母亲说的做了,几分钟之后,母亲说:“无论什么时候像这样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时,最终你必须清理好,让一切恢复正常,所以你要知道如何处置,我们可以用海绵吸,用毛巾擦,也可以用拖把拖,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他选择了海绵,他们一道把地上的牛奶清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