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工作重在做到位
46754900000025

第25章 方法创新:工作到位的能力支撑(1)

面对困难,思想观念不一样,精神状态就不一样,做事方法也就不一样,最后的结果自然也就天壤之别。面对同样的问题,你把它看成困难,它就是困难,你把它看成机遇,它就是机遇。

哪一种员工更受老板欢迎呢?哪一种员工更能够脱颖而出呢?毋庸置疑,肯定是后者,就是那种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排除困难的员工。很多时候,问题只是人们逃避责任、拒绝努力的借口。

一流的员工,应该奉行这样的理念: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这是充满自信的理念,是充满创造性的理念。不要逃避,不要抱怨,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你都会有办法解决。困难面前,让我们去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要去找推脱的理由。找理由为自己辩解只会加倍失败,只有找方法解决问题才会更加成功。

方法创新

1.把困难当成上帝的馈赠

工作就是解决问题,因为在工作中,永远会有下一个问题,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去解决,甚至有些问题像一座山一样,挡在路中间,我们得像愚公一样,把它移开,否则工作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进展。

问题总是有着不确定性,因此,我们难免会被即将面对的困难吓到,于是我们害怕失败,害怕出错,害怕不能按时完成,害怕因此伤了面子,不想承担责任,面对复杂的情况犹豫不决。其实,事情没有发生之前,谁都不可能预料到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节都了解清楚。

不过,一件事情能否成功,我们能否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不完全取决于事情本身,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己的态度和信念。如果你积极地面对困难,让信心战胜担心,消除消极的阴影,困难就不再是困难。

瓦伦达是美国一位着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家,他一生走钢丝如履平地,从来没有失过手。然而在一次很平常的表演中,却不幸失足身亡。

那次演出的钢丝高度并不高,才有10米高,对于这位曾经在摩天大厦上都走过钢丝的大师来说,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但不知道怎么的,一向满怀信心的瓦伦达,这次却失去了往日的风度。

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也许是压力太大,让瓦伦达在最后一次表演中,从钢丝上掉了下来,摔死了。如果瓦伦达还是像以前一样充满信心,不是那么患得患失,完全可能功成身退。

管理学上有一个墨菲定律,简单地说,就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越是害怕出现困难,就越容易出现困难。担心也好,害怕也罢,都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它不会对解决困难有任何帮助。与其如此,不如放下担心,搁下害怕,把精力投入到如何做好事情、解决困难上,行动才是治疗恐惧的唯一有效方法。

一个愁眉苦脸的部门经理敲开了现代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的门。他掌管着一个大规模的零售部门。他苦恼地对拿破仑·希尔说:“我真怕失去工作,我觉得我在这家公司没有几天日子了。”

拿破仑·希尔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部门经理仍然是一脸的苦恼:“最近的统计资料对我很不利。我负责的这个部门业绩比去年降低了10%。这实在是糟糕极了,要知道今年公司的销售额增加了43%。昨天,商品部经理还特意把我叫了去,责备我领导不力。我感觉我已经丧失了掌握局面的能力,连我的秘书都感觉出来了。主管们也觉得我在走下坡路。现在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溺水的人,他们都在一边看着,等着我没顶。”

拿破仑·希尔反问他:“你不希望有所转机吗?为什么你不采取行动改变现状呢?”

部门经理犹犹豫豫地重复:“转机?行动?”

拿破仑·希尔说:“我想,你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第一,今天下午就想办法将那些销售数字提高。还有,营业额下降一定有原因,那么你就把它找出来。你还可以跟商品部经理谈谈,告诉他你的构想,并争取他的帮助。只要他们知道你能找出解决的办法,你还有你的价值,他们就不会解雇你——你必须打起精神,还有你的秘书、主管,你自己绝对不能表现得像一个快淹死的人,否则其他人一定会这么认为。”

部门经理露出了一些勇气,小心地问道:“那第二呢?”

“第二,是为了保险起见,你应该留心一下更好的工作机会。你采取了改进措施,提高了销售额,工作也未必保得住,不如提早做好准备。”拿破仑·希尔说。

过了大概两个月,这位一度受挫的经理给拿破仑·希尔打来了电话:“我回去之后努力改进。现在我的推销员们干劲十足,这个月的营业额比去年增加了许多,比其他部门都要好。有两家公司想挖我过去,都被我回绝了。”

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如果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对解决问题是无济于事的,你只能是一个失败者,在成功的门口半途而废。

对于困难,你首先要有个好心态,永远不要发牢骚抱怨那些倒霉的事情。

被动地、勉为其难地解决问题,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能解决它们,就很难有足够的决心坚持到底。过不了多久,还会回到抱怨、推脱的老路上去。

对于困难,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机遇,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如果克服这个困难,下次在遇到类似的问题,自然就能够迎刃而解。

对于困难,你不要“打退堂鼓”,更不要找借口,而应该全力以赴,认真思考是否有什么解决办法,而且要尽力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这样做了之后,你就能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你肯坚持,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2.问题面前肯用脑,办法总是不难找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这么说:

“确实是没办法!”

“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所有的办法都用过了,真的是不行了!”

的确,一句“没办法”,几乎可以成为自己不用继续努力的最佳理由。不过,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上司给你布置了一项任务,如果你的同事想请你帮一个忙,如果你的客户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你用这样的方式回答对方,他们会怎么想,是不是会对你非常失望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困难面前,积极的态度往往会激发人们的潜在智慧。那些总是觉得无路可走的人,并不是真的就没有选择,往往是他们不肯下功夫去寻找出路。那些成功人士,总是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不会轻言放弃,而是动脑筋、想办法。

办法是想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坐着等出来的。真的无计可施,只能坐等结果了吗?还是根本就没有好好地动脑筋想办法呢?

有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周游世界。周围的人都觉得他这是在白日做梦、痴心妄想。罗伯特没有理会这些冷嘲热讽,而是找出了一张纸,写下了用80美元周游世界的各种办法:

设法领到一份可以上船当海员的文件;去警察局申领无犯罪证明;考取一个国际驾驶执照,找来一套地图;与一家大公司签订合同,为其提供所经国家的土壤样品;同一家胶卷公司签订协议,可以在这家公司的任何一个分公司免费领取胶卷,但要拍摄照片为公司作宣传……很快,罗伯特就完成了上述的准备工作,然后他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就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结果,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下面是他旅行中的一些片断:

在加拿大巴芬岛的一个小镇用早餐,他不付分文,条件是为这家餐馆拍照并承诺在旅行中宣传。

在爱尔兰,花了5美元买了4箱香烟。从巴黎到维也纳,费用是送司机一箱香烟。

从维也纳到瑞士,他搭乘货车的司机半途得了急病。拥有国际驾驶执照的他将司机送到了医院,并将货物安全送到了目的地。货运公司非常感激他,免费将他送到了瑞士。

在西班牙一家新开张的公司门口,该公司用来拍摄庆祝场面的照相机出了故障,罗伯特免费为他们拍摄了照片,而他们则送给罗伯特一张到达意大利的飞机票。

在泰国,他为一家高档宾馆提供了一份美国人最近旅游习惯的资料,因此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这样的经历,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罗伯特硬是创造了这样一个传奇,我们不由得为他的勇气和智慧喝彩!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质,在工作中同样能够创造出属于你的奇迹,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积极的行动和不懈的努力。

有人说:“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一点没错,世界上不存在天大的困难,之所以说事情不好做,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没有积极地想办法。只有努力想办法,遇事才会有办法。只有相信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有可能闯过难关,解决问题。

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存在两种人,即成功者和失败者,放到企业里,就是优秀员工和不称职的员工。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业绩的多少,那只是表现出来的结果。优秀员工不找借口只找方法,不称职的员工不找方法只找借口,他们也许能力出众,就是什么事情都懒得做,懒得思考,懒得拜访客户,甚至可以随便给自己找借口,让自己下台阶。

有一天,孟子来到齐国,见到了齐宣王。孟子对齐宣王说:“有人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3000斤的东西,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够看清楚鸟羽末端新长出来的绒毛,却看不到一大车木柴。大王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我拿不动羽毛,是因为完全没有用力;看不到一大车木柴,是因为我闭上了眼睛不去看。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去做。”

齐宣王问:“不能做和不去做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回答:“抱起泰山,去跳越北海,那是不能做;在坡上遇到走路不便的老人,不愿折根树枝给他当拐杖,就是不去做。”

面对工作中的一个难题,能不能做往往不是由你决定的,但你完全可以做出选择,是做还是不做,是主动承担起责任,还是找借口推脱。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想干与不想干,是有没有责任感的问题,是德的问题;会干与不会干,是才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未必你都能够手到擒来,不过不会不要紧,只要你主观上想做,就不是没有办法,你可以通过学习和钻研,让自己具备做的能力。不管你会不会做,只要你不想做,最后肯定做得不好。

3.工作要动脑筋,不要卖傻力气

在惠普,工作任劳任怨,喜欢加班加点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他们普遍提倡员工聪明地工作,希望员工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开动脑筋,找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

聪明地工作,意思就是你要学会动脑筋,不要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只顾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你应该用思考代替埋头苦干,要不然,你一味地忙碌,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能是事倍功半。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这样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说完了,他又低下头继续工作。

过了好半天,他问:“灯泡的容量是多少?”助手没有回答他,他就转头去看,结果看见助手正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准备用测得的数字进行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

爱迪生走过去,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把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为什么有些人总抱怨,自己工作的时候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从来不偷工减料,却总也得不到老板的好评,奖励、晋升、加薪也跟他无关,反而经常挨批评呢?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努力工作有错吗!

努力工作没有错。那些优秀的员工都是最努力的。只不过,工作努力只是每一个合格员工的基本要求。你还需要在努力的基础上,增加几分聪明。

否则,你只能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赔了夫人又折兵”,做完了工作,还要挨骂。

一家公司准备和外地一家大型企业采购经理谈一笔业务,这笔业务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这位采购经理脾气特别坏,很多业务员在他跟前都撞了南墙。

于是公司特意派出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业务员。

业务员接到任务后,马不停蹄地赶到采购经理下榻的宾馆。没成想,前台却告诉他经理一大早就出去办事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去了,正赶上经理在吃早餐,还没等他开口,就被经理直接拒绝了。

他不甘心,第三天,他又去找那位经理。谁知经理正在午睡,被吵醒后,经理劈头盖脸地把他骂了一通,将他赶了出去。

他没走,而是在大堂等了一下午,可直到晚上8点,也没见着经理的影儿。他心想看起来是没戏了,如实向老板做了汇报。

老板一听,也没了辙,索性派刚进公司的小赵去试试。“死马当活马医”,反正也没什么机会了,就当是锻炼锻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