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黛清醉红楼
4675000000171

第171章

请罪书上说的是自己提前得知太后谋反之事,却没有及时相报,差点酿成大错,自请同罪处理。另一封信上说的却是自己想通了,不想自己成为别人针对父皇的靶子,愿意主动出来认罪,以堵天下悠悠之口,请父皇秉公处理,不需念着他。

其实,誉亲王根本不清楚太后谋反,他是一直被瞒在鼓里的,只是太后一党的人有意无意的推举他。现在满朝文武几乎都认为誉亲王定是参与了谋反之事,想要自立为皇,必须同罪处理。但皇上除了圈禁他一直没有其他动作,所以下边的御史几次奏请皇上从严处置誉亲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可包庇。时日一长,朝堂上要求从严治理誉亲王的声音越来越大,一时间竟是有点压不下去了。

要给誉亲王脱罪,基本不可能,太后一党的人有几个都曾招供过奉誉亲王为主子。而且淑妃谋反罪名成立,你若说她谋反不是为了自己儿子继位有谁会相信?近日来,皇上一直为此事心烦不已,如果不处置誉亲王,怕是其他人都不会同意,认为皇上徇私枉法。

这些事,誉亲王自然不会没听说,之前为了心中怨恨皇上的偏心,暗暗希望此事闹得越大越好。今儿听了黛玉的一席话,不免觉得自己对父皇从来没有尽过一点儿子的孝敬,还时常怨怪皇上偏心,竟是后悔起来。

如今他已经什么都不能做了,与其被一辈子圈禁在这里,还不如成全了父皇,稳定朝中局势。

好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皇上难免不舍得,罪名一旦定下,他是必死无疑,自己对这个儿子就太亏欠了。

李公公看皇上及五皇子等人没有反应,只得自作主张先带了小安子出去。小安子的任务是把信送到,所以看看皇上没事也就回了誉亲王府向王爷复命。

“父皇,三哥到底并没有谋反,这样不是太委屈他了?”五皇子的为人很有林如海黛玉的风格,虽然他不是很喜欢誉亲王,但事实怎样就是怎样,不会因为他不喜欢他而把这样莫须有的罪名加到他头上去。何况,他们终是兄弟,二十多年的三哥不是白叫的。

皇上靠在靠背上,神情有点萎顿:“朕如何不知啊。只是眼下情势摆在那里,由不得我们选择,朕不能让那些被处置了的家族或其亲朋故旧有话说,有漏洞可逃。”

闻言,五皇子不再言语,他现在代替皇上批改大半的奏折,自然知道有多少人揪着这事不放手。

“虽说太后和淑妃有错,可是罪不至子誉啊,难道就没有其他法子了吗?”皇后和淑妃及誉亲王向来只是面子情儿,但她并不是那种狠心的人,只想赶尽杀绝,对皇上的其他子女均是本着嫡母的责任与义务。

黛玉对誉亲王谈不上好感,亦没有厌恶,或者自己是促使誉亲王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之一,不免要为他谋划一番:“父皇,母后,儿臣对朝堂的事不太懂,依儿臣之见,现在处置三哥已经到了不得不行的那一步了,不能叫天才臣民传出父皇徇私这样的话来。三哥想为父皇分忧相信是出自他的真心,不如随了他吧。

不过,他到底无罪,岂能枉死?所以儿臣以为将计就计,偷龙转凤。”

三人先是听得怔住了,半晌才反应过来黛玉的意思,这不得不说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法子了,只是。

“只是,这样一来,三哥怕是要远离京城甚至远离这些纷争了,要见一面不容易,更别提如今的权势地位了。”这一点,黛玉早想到了,接着说道。

皇上微微点头,瞧着书案应道:“玉儿这方法倒是可行,就是委屈子誉那孩子了。”

五皇子看出皇上多半是同意了,也就劝道:“三哥向来不喜欢朝堂风云,反倒喜欢那些风雅之事,若能离开这里去一个他喜欢的地方,或者对他而言更好一些。在外边自由也比被圈禁在府中要好。父皇若是不放心他的生活,只管交给儿臣去打理,定不会亏待了三哥。”

皇上对五皇子和黛玉的人品那是没话说的,他们能想出这个方法来就是他们的真心,换了旁人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终于下定决心:“那就这么决定了。此事不宜再拖延,还是由你负责吧。”

五皇子闻言,忙答应下来。

四人用了午膳,五皇子和黛玉才回太子府。黛玉一路上奇怪起来:“父皇不是有事与我们说嘛,我没听见什么事啊?”

“或许父皇忘了也说不定呢。下午我怕是还要去誉亲王府一趟,你自己好生在家里呆着,不许出门。”

“行了,我都知道了,我这回已经有点累了,正好去躺一会,你不用担心。”黛玉嘟着嘴抱怨,其实心里很是甜蜜。

五皇子把黛玉送回房里,看着她睡好,方才悄悄起身又跑了一趟誉亲王府,把计策说与他。

待五皇子走后,誉亲王愣了半日,原来父皇心里竟是真的有他的,还是希望给自己一条生路,往日是自己误了。解开这个心结,失去了王位失去了地位也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了。他要去江南,要去黛玉的故乡,在那里过完自己的后半辈子。

几日之后,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京城再一次纷纷扬扬,皇上已经下旨除去誉亲王的亲王之位,命令太子主审三皇子谋反一案。众人都暗道皇上真是能狠得下这个心啊,连亲生儿子都没放过,倒是对那批有点小心思的人震慑不小,短时间内不敢轻举妄动。

有了誉亲王的配合,案子审理的相当顺利,誉亲王谋反罪名坐实,被判斩立决。

不过,叫人没有想到的是,此案到最后居然牵连了一个在京城几乎快要被人遗忘的几年前的大家族,贾家。现在的贾家,除了人多一些之外,和寻常小门小户的人家无甚区别。没了以前的烈火烹油荣华富贵,但一家子为了点鸡毛蒜皮争的你死我活的事仍旧不少。这么一大家子人,不知想办法养家糊口,等着坐吃山空,唯有靠着宝玉铺子里的收入过活而已。

偏还不肯消停,把个贾母气得已经躺在床上起不了身,只能寄希望于宝玉有一日能够重振家业。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莫须有的誉亲王谋反一案居然硬生生牵扯上了贾家,有贾家送去孝敬的银子为证,有贾家宝玉与誉亲王的书信为证。

这可不是黛玉或者五皇子陷害他们,而是宝玉给贾家挖了一个坑,逮住这次誉亲王之事把自己一家给扯了进去。

原先,宝玉还在为不知何时才能把贾家彻底毁了这一点着急呢,他根本是在家中一刻都呆不下去了。贾母只会叫他光耀国公府,王夫人只会与他哭穷要银子,贾政只会垂头叹气,再有贾家的那些子侄在外边还不肯消停,他是真正绝望了。

誉亲王的案子一下来,他即知这是个好机会,他与誉亲王走得近这是满京城无人不知的。誉亲王虽被囚,但五皇子给他的待遇很不错,宝玉本以为要花不少银子才能进去见到誉亲王,居然轻轻松松就进去了。

宝玉求的只是请誉亲王在招供之时牵扯上贾家,又把提前预备妥当的证据偷偷交给誉亲王。凭这几年与宝玉的相处,誉亲王对他的性子亦有几分了解,这是他要亲手毁了自己的家族呢。

誉亲王暂时应下了此事,后来派人去禀明五皇子,五皇子自然把这事告诉了黛玉。黛玉皱眉想了半日,终是说道:“罢了,依了宝玉吧。反正以贾府的其他罪名抄家是够了的,只因最近大事太多没时间去料理他们。既然宝玉有意就顺着他算了,他自出生到今日,凡事都是长辈替他决定的,自己从来没有真正顺心过一次,这次就顺了他的心吧。只要最后留下宝玉一命就够了。”

黛玉都这么说了,五皇子和誉亲王没有不同意的,很快所有的证据准备齐全,甚至连贾母的正院里都有。

贾家尚不知发生了何事,一家人已经被下了大狱,荣国府宁国府第二次被抄,不留一房一瓦一盆一罐。

贾母等人被关进大牢之后方才反应过来,圣旨上说他们是,是什么谋反?这怎么可能,便是他们想跟着太后谋反,那也要看太后是不是看得起他们,就现在的贾家,太后连眼皮都不会抬一下。众人都是喊起冤来,无人理会。

过了半日,还是贾母率先发现不对,他们的女眷关在一个牢房,男子关在对面的一个牢房,丫鬟婆子小厮各自关了一个牢房,这些都是可以看见的。唯独缺了一个宝玉,几个牢房里都没有找见宝玉。

这时,贾母、王夫人才慌了,宝玉可是他们的命根子啊,怎么可能丢了,贾家的希望全在宝玉身上了,他若出了什么事她们都不想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