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经典2
46743700000027

第27章 音乐、舞蹈(3)

唐代的宗教乐舞也十分发达。敦煌遗书中就有关于寺院活动中舞蹈表演的盛况,比如《鹤舞》、《花舞》等礼佛娱人的舞蹈常在佛寺中演出。

自古就兴盛不衰的祭祀巫舞,在唐代仍极兴盛,从巫舞成风的巴楚之地到西北荒村都有此舞。唐代宫廷的驱傩是一种面具神舞,继承了汉代宫仪,规模亦极盛大。

唐代不仅有自娱的民俗舞蹈,而且还有大量的表演性舞蹈,有记载可考的名称就有一百多个,堪称世界之最。唐代对歌舞的分类比前代更为细致,有按风格特点区分的“健舞”与“软舞”类别;有以结构的严谨和统一归类的“歌舞大曲”;有以故事情节归类的歌舞戏;有从用途和表演方式归类的用于宫廷朝会、宴享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

大曲中的《霓裳羽衣舞》最为著名。但是除了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外,仍有一些名舞不能归类,如赞美龙女的《凌波曲》是盛唐著名舞人谢阿蛮依舞曲编舞表演的,曾得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喜爱。唐懿宗的伶官李可及编创的《菩萨蛮舞》是表现佛国仙女的美音妙舞的。其他不能归类的名舞如《何满子》、《叹百年》等,在当时都很兴盛,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周代,宫廷就有“四夷乐”的设置,容纳外国乐舞,共祈庙堂;到隋唐时代,更是规模空前。隋朝宫廷的燕乐,有七部乐、九部乐,至盛唐增加到到十部乐。除了中原乐舞外,吸收了北至前苏联的撒马尔罕,南至印度支那的七种外来乐舞。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这十部乐为燕乐、清商、西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扶南、高丽、高昌等伎。

⑤乐舞的变迁

宋代是宗法礼教日臻完善的时代,宫廷乐舞呈衰落之势,宗庙祭祀的雅乐舞蹈却一直保存着。

宋代的雅乐舞,现保存在文献中的有大善乐舞、大顺乐舞、大庆乐舞、大定乐舞、天盛乐舞、大和乐舞、大昭乐舞、大熙乐舞,等等。宋代的燕乐是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子队两类,分别表演各种舞蹈,男队有柘技队、剑器队、异域朝天队等,女子队有菩萨蛮队、拂霓裳队、菩萨献香花队、彩云仙队等等。宫廷队舞在宋初很兴盛。宋代文人喜填词,士大夫家有家伎歌女善歌舞,如北宋名臣寇准极喜柘枝舞,传说每宴必有柘枝歌舞表演。

宋代燕乐舞比起民间的舞蹈已大为逊色。宋代是民间舞蹈兴起的时代,既有节日的社火舞队,又有日常在瓦舍卖艺的商业演出。竹马、旱船、舞狮等在宋代已极兴盛。有些则为后来戏曲所吸收,如《抱锣》、《舞鲍老》等。

宋代一些民间舞蹈如《龙舞》、《九连环》、《扑蝴蝶》等传人日本有些燕乐舞传入朝鲜,并作为宫廷乐舞保存下来,其中有《五羊仙》、《献仙桃》、《抛球乐》、《莲花台》等。

宋代的赵构为中国舞文化作出了贡献。他在晚年时,颐养德寿宫,整天征歌选舞,后在文献中保留了一部虽残却弥足珍贵的舞蹈动作谱,这就是有名的《德寿宫舞谱》。

宋代舞蹈没有宫廷的培养滋育,因而走向了市井,这使中国舞蹈艺术在明清以后演变为武艺和民间娱乐整合发展的新形式。

⑥舞蹈的分流

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元代的宫廷舞继承了宋代的队舞形式,但在内容上大为不同。

蒙古族古代信仰萨满教,萨满巫舞一直在民间流传。元代的帝王笃信喇嘛教,同时也保护道教、伊斯兰教,这种宽容的宗教观在宫廷队舞中有着明显的反映。不仅有《说法队舞》,而且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创制的有名的《十六天魔舞》更表现了佛国仙女的曼妙舞姿。

宗教性舞蹈在民间也很盛行。带有明显萨满教巫舞特点的《安代舞》在蒙古地区流传很广,成为群众喜爱的娱乐形式。

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中吸收了宋代宫廷队舞的音乐和舞蹈,亦吸收了民间舞蹈的生动舞姿。

自元明清以来,舞蹈艺术从两方面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是被吸收在戏曲表演中,元杂剧中称之为“科”,在京剧中称为“做”;还有“打”,“打”即武术动作,它对于自古流传的“武舞”的继承更为直接。另一方面是在民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元明清时期,行香、走念及各种社火活动都少不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舞蹈,如高跷、旱船、舞狮、舞龙,各种鼓舞和秧歌舞等。这些民俗舞蹈除了具有群众性这一特点外,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秧歌和腰鼓,在北方广泛流传,但又分为东北、华北、西北等不同风格,舞狮、舞龙在南方得到继承和发扬,各种民间舞表现了各地的风土和人情。

西方舞蹈传入中国约始于光绪初年,主要是西方人聚会时的交际舞。舞台表演的舞艺的输入更在其后,但未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仅得到少数人士的赞赏。

2.多彩多姿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

元明以来,在汉族的乐舞艺术转向戏剧发展时,少数民族的乐舞却在边地、山区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十二木卡姆》是在维吾尔族中流行的古老大型歌舞,包括叙诵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组曲、即兴乐曲等3加多首,长期在民间流传,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了。

蒙古族的舞蹈大多雄健有力。蒙古统一全国后,其乐舞流传到中原,其中《倒喇舞》从元代一直流传到清代。《倒喇舞》有鲜明的蒙古族风格,舞者顶灯起舞,越舞越快,飞旋如风,十分精彩。

藏族的《锅庄舞》相传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它包含携手歌舞的男女合跳舞以及有着较大的腾跳动作和旋转动作的女子舞。藏族还有一种综合性表演的《热巴舞》,包括铃鼓、杂技、说笑话和各种民间舞,形式活泼自由,多由卖艺的民间“热巴”艺人表演。

瑶族的《长鼓舞》是祭神时跳的舞蹈,每当节日期间,瑶族的男男女女都去参加“踏盘会”,以娱神为主,人们打起长腰鼓载歌载舞。青年男女在歌舞中选择自己心爱的人,双双回家。《长鼓舞》至今仍是瑶族人民喜爱的舞蹈形式。

苗族的《芦笙舞》是在苗族中流传最广、最普遍的舞蹈,一般由男子吹笙在前领舞,女子在后面随音乐而舞,可快可缓,带有竞技性质。

壮族的《师公舞》、《扁担舞》、《横鼓舞》是有着不同特色的舞蹈,他们多以器物、扁担、鼓等击打出和谐的音响,边打边舞,动作纯朴、刚健。

朝鲜族的舞蹈优美动人,如《农乐舞》、《长鼓舞》等都很著名。

此外,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孔雀舞》、高山族的《杵舞》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艺术价值。

舞蹈类型

人类在没有文字以前,就已经有了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舞蹈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经历了从巫术舞、宫廷舞、社交舞到表演性和群众性舞蹈的漫长发展过程。舞蹈形象具有可视性、流动性和审美性的特点。

民族舞

民族舞来源于生活(如祭祀、聚会、择偶、婚丧等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民族舞的动作一般比较单纯,规范性不强,用于群众自娱活动。多数民族舞带有即兴性质,舞蹈风格相对稳定,一般在本民族居住地范围内流传。

原始部落舞蹈

在原始部落里,人们经常用跳舞来表达感情和祝福。无论是生育、求雨、播仲、收获,还是出征、胜利归来、疾病、死亡,都要举行集体跳舞活动。后来,每个部落都出现了自己部落的象征和图腾舞蹈,如北美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大洋洲土著人跳的蛇舞等。

芭蕾舞

在欧洲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而形成的芭蕾舞芭蕾舞是欧洲古典舞的代表。芭蕾舞萌芽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17世纪进入法国宫廷后渐趋成熟,19世纪定型。芭蕾舞以女演员用脚尖跳舞为重要特征,以五种基本脚位为基本舞蹈语汇,并以外开、伸展和绷直为风格特点,以独舞、双人舞和群舞为主要表现形式。芭蕾舞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舞蹈水平的标志。

现代舞

20世纪初,现代舞存古典芭蕾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现代舞特别追求突破古典芭蕾艺术的固定模式,允许舞蹈家以个性化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做抽象的自由表现。美国女舞蹈家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之后经过一代代现代舞艺术家不断地探索创新,出现了很多现代舞的流派,包括新先锋派、象征派等。

民间舞蹈

所谓民间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反映人民的劳动、斗争、交际及爱情生活。自娱性、即时性、稳定性是民间舞蹈的共同特性。民间舞蹈是专业舞蹈创作的基础。各国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和各民族的占典舞蹈都和民间舞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交际舞

交际舞是一种自娱性的社会舞蹈,自20世纪开始风行于全世界。它简单、流畅易学,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却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交际舞的基本舞步有:“布鲁斯”(慢四步)、“福克斯”(快四步或“狐步舞”)、“华尔兹”(也称“二步舞”),这些舞步大多是在民间舞的基础二逐渐丰富发展的,充满热情和活力。踢踏舞

踢踏舞的英文名称是“TAPDANCE”,“TAP”是拍打、扣击的意思。踢踏舞的正式形成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这之前,爱尔兰移民和非洲奴隶把各自的民间舞蹈带到了这块移民大陆上,这些民间舞蹈逐步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踢踏舞。踢踏舞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最主要的两大分支就是爱尔兰风格的踢踏舞和美国风格的踢踏舞。踢踏舞者不重视身体的舞姿,而是炫耀脚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

探戈

探戈起源于非洲,20世纪传入欧洲,有4/1和4/4拍。探戈的舞步多为滑步,而且动作变化颇多,伴奏肯乐节奏鲜明。探戈现已是国际标准舞中的重要舞种。阿根廷探戈是阿根廷的一种舞会舞蹈。阿根廷探戈舞蹈风格含蓄、洒脱,舞姿具有表现力,必须是男女二人交臂而舞,以男子为主导,引领女子的舞步变化。舞蹈没有一定的程序,可即兴发挥创作动作的花样。

迪斯科

迪斯科是当今流行于世界,并为不少青少年喜爱的一种舞蹈。迪斯科(Disco)原意是圆盘唱片,引申为用唱片音乐伴奏的舞会。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小城镇黑人聚居区和拉丁美洲下层社会。迪斯科自娱性即兴性很强,形式自由,适于发挥舞蹈者的个性,既可以单人跳,也可以双人或集体跳。舞蹈者大多没有过多的身体接触,而以动作的默契配合自娱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