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变,态度亦变;态度变,行为亦变;行为变,习惯亦变;习惯变,人格亦变;人格变,命运亦变。”所以说,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积极等良好性格。
许多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前提是一定要把乐观的种子,播进孩子幼小的心田。
一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家旅店里。考试前两天的晚上他做了3个梦:第一个梦是梦见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着伞;第三个梦是梦见和心上人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背靠背。这三个梦意味着什么,秀才摸不着头脑,第二天他便去找算命先生解梦。
算命先生听完他诉说三个梦后一拍大腿:“我看你还是打道回府吧,没有什么希望了。你想,高墙上种白菜不就是白种吗?戴了斗笠还打着伞不是多此一举吗?和心上人脱光了衣服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一下掉进了冰窟窿,回旅店后便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老板感到有点奇怪,问他还没考怎么就要回去。秀才如实地把算命先生的解梦说了一遍。店老板听了乐了:“依我看,这次你一定要留下来,希望大大的有。
你想:高墙上种白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还打伞不是有备无患吗?你和心上人背靠背躺在一起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机会就要来了吗?”秀才一听,觉得挺有道理,于是一改心灰意冷的神态,精神饱满地参加了考试,结果中了个探花。
不难看出,上述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在悲观者的眼里,成功很远;在乐观者的眼里,成功很近;秀才正是因为抱有乐观的态度,才高中榜首。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秀才赶考”效应。的确,乐观常常能够给人带来快乐、智慧与勇气,因为它能让人们看到“希望”,并坚定信心行动起来。因此说,父母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就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
乐观的性格更迷人
儿童心理学家马丁·赛力格曼认为,乐观是一种很迷人的性格,除此之外,它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乐观是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又不断进取的性格特征,他们能将路越走越宽;而悲观者看不到人生的光明,只会使路越走越窄。
美国有一对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一个却非常悲观。
有一天,他们的父母希望兄弟俩的性格都能改变一些。于是,他们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
一个小时后,他们的父母走进悲观孩子的屋子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在哭泣。原来,他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父母会责骂自己。
当父母走进乐观孩子的屋子时,却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父母来了,乐观的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当上了美国总统。这中间,乐观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父母错误做法:总是怨天尤人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性格。如果孩子能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和学习,肯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用悲观的眼光看世界,遇到事情,总是会想到不好的一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例如,很多父母总是在家里怨天尤人,他们经常会说:“我们办公室的人真是太懒了,一点合作意识都没有”,“有能力不如有关系啊,我们领导的小舅子刚上班没两年,就提升了一级”,“哎,努力也没用,生活是灰暗的”,“该死的天气,又下雨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父母的情绪很容易感染给孩子,进而孩子会用悲观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
心理专家建议:让孩子感染父母乐观的情绪
阿兰曾经说过:“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守住乐观的心境实在不容易。悲观在寻常的日子里随处可遇,而乐观则需要努力,需要智慧,才能保持一种人生处处充满生机的心境。作为父母,该怎样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呢?
1.父母要乐观
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父母首先必须要乐观。父母在处理自身问题和家庭问题时的乐观态度,对孩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渐养成乐观品质。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应让孩子对各种事情进行尝试,而且要经常对孩子说:“孩子,你行!”孩子有一个特点,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以别人的评价为标准的,如果他经常听到家长说:“你行!”他就会对自己有信心。
3.教会孩子调整心态
当孩子陷入痛苦或忧虑之中时,父母应当帮助他们找到摆脱的方法,如采取听音乐、阅读、骑自行车或与朋友交谈等方法,让孩子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尽快恢复愉快的心情,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
4.教会孩子与他人融洽相处
与他人融洽相处有助于培养乐观的性格,因为与他人融洽相处者心中较为光明。父母可以带领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与不同的人融洽相处。此外,父母自己应与他人相处融洽,热情待客、真诚待人,给孩子树立起好榜样。
5.保持家庭的美满和谐
家庭和睦,也是培养孩子快乐性格的一个主要因素。着名心理学家法迪斯说:“在孩子学会语言之前,他们是从感情的氛围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令人忧虑、愤怒的地方还是一个安全、愉快的乐园。”有资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多能保持乐观的性格,与那些家庭不幸的孩子相比,他们多能幸福快乐地生活。
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云亦云,以致在模仿中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正确地看待他人的行为,保持自己的个性。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曾写过这么一段文字: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人们都喊着……上文所描述的其实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很多行为也都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例如,大街上有两个人吵架,本没有什么大事,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导致交通堵塞。在学校里,一个孩子买了电子辞典,其他孩子也会陆陆续续地买……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从众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随大流”的现象在孩子身上也是经常可以看见的,例如一个孩子看见同伴都做头发,也会央求父母带自己去;看见别人都穿个性十足的衣服,也会央求父母带自己去买……事实上,很多孩子在追随他人中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因此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他人的行为,对的、适合自己的,就吸取,否则,弃之。
保持个性,让孩子与众不同
每个孩子生来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但是父母们往往对孩子的个性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往往习惯于用社会上所谓的共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孩子。个性发展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很少有父母去领会、认识、品味这个道理,因为他们往往习惯于在千篇一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盲目从众。
而孩子的个性一旦得到解放,他们的成长或成功往往是令人瞠目结舌的。
小时候,小约翰·施特劳斯曾经多次目睹父亲指挥乐队的风采,在这种艺术熏陶之下,他对音乐充满了崇拜、憧憬和热爱。然而,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认为音乐家的生涯过于严酷,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一个银行家,而不是一个音乐家。
因此,他坚决反对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极力阻挠孩子学习音乐,甚至有一次,当他发现小约翰·施特劳斯在练琴时,不由分说粗暴地将小提琴抢过来摔成两段。为了断绝儿子学习音乐的念头,他把小约翰·施特劳斯送到商业学校学习,还专门聘请家庭教师对他严格管束,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杰出的银行家。
然而,父亲的反对并未能阻止小约翰对音乐事业的兴趣、追求与热爱,他还是背着父亲暗地里偷偷学习小提琴,并且进步神速,表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他6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圆舞曲,19岁时组成自己的乐队……总之,在音乐方面,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致被后世称为“圆舞曲之王”。
父母错误做法:按照他们的标准来培养孩子
试想:如果小约翰·施特劳斯按照父亲给他规定好的人生道路走下去,他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吗?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养孩子,不能因为别人做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适合其他孩子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例如看到别的孩子学钢琴,也立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钢琴课堂上;看到别人的孩子学舞蹈,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甚至有些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穿什么样的衣服,理什么样的头型,也要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跟别家孩子一模一样……其实,不少孩子完全有可能成为与众不同的佼佼者的,但是在父母面前,孩子们的个性被压抑了,他们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己,以致于自己不是自己,只是彼此的相似物。
心理专家建议:按照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
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按照孩子的个性来培养孩子。按照别人的标准来培养孩子,或者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这不仅会禁锢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会引发孩子的抵触甚至叛逆心理,愿望与结果往往背道而驰。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是教育之道。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按照孩子的个性来培养孩子呢?
1.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
要想按照孩子的个性来教育、培养孩子,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例如,父母应该去了解孩子是内向的性格还是外向的性格,爱静还是喜动……了解了孩子的个性之后,才能根据他们的个性去制定教育方法。
2.因材施教
为人父母之难,首要在于摆正位置,尊重孩子及其个性。教育有规律可循,但施于每个孩子的身上,却要因人而异,需要每位家长斟酌再三,考虑周全。很久以前,孔子就讲“因材施教”,“材质”不同,教育之法自然不能“一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个性的培养并无“规律”一说,而需要父母从孩子本身的特点出发,重新摸索,不断调整。
3.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的兴趣爱好上,作为父母想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例如孩子如果喜欢考古,就不要逼孩子去学金融;孩子如果喜欢探险,就不要让孩子去学建筑……孩子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在有所成就,并因此显出他的与众不同。
骄傲常常会使孩子沉湎于往日极少的胜利之中,故而不听他人的意见,最终阻碍人生的进步。因此,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谦虚的性格。
一个博士生应聘到一家研究所工作,他觉得自己的学历比所有人都高,于是对所里的人视而不见,爱理不理。研究所里有一个小池塘,厕所在池塘的对面,要去厕所得绕十分钟的路。有一次,他内急,就站在池塘边看看有没有近路可走。这时他的一个本科生同事过来了,向他打招呼说:“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吗?”碍于面子,博士生微笑着摇了摇头。
同事和他打完招呼之后,蹭蹭蹭地从水面上如飞似地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博士见状,非常惊讶。不一会儿,一个专科生同事也是蹭蹭蹭地飘过水面去厕所了。
博士心想:本科生和专科生都能够干到的事情,我一个堂堂的博士生怎么会做不到啊?于是,他便起身往水里跨,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同事把他救上来之后,问他说:“好好的你怎么掉进水里去了?”博士生没有解释,反而问道:“为什么你们都能够从水上走到对面的厕所里,而我一走就掉到水里了呢?”
本科生和专科生相视一笑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因为走的次数多了,所以即使被水淹了我们也知道怎么走。而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不问我们一下就贸然行动啊?”
再高的学历也只能代表过去,如果一味地把学历当做是骄傲自大的资本,并因此不屑于和其他人交往,那么,最后跌落水中的还是你自己。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木桩效应”。因此,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养成一种谦虚的习惯,要有一种从零做起的心态,放下架子,凡事多向别人请教,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同理,教育孩子时,培养他们的谦虚性格是必不可少的。
满招损,谦受益
我们都知道,“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因此,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人能够谦虚谨慎,不自以为是,不骄傲自满,不妄自尊大。可是总有那么一些孩子,他们对自己很自信,甚至因自信过头而演变为自负。
心理学认为,自信大多是由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过分膨胀。目空一切,心高气傲,自以为是的人,常常会被自己过分膨胀的自信冲昏头脑。“虚胖的自信”就是自高自大,它不但不能欺骗别人,还常常会伤害自己。
雅雅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由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骄傲自负。
在学校里,她处处都表现得非常清高,不太愿意和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觉得跟他们在一起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对于任课老师,雅雅也不太尊敬,她总觉的老师的水平不过如此,自己通过自学也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不过,雅雅觉得最值得敬重的就是自己的爸爸了,因为爸爸常常会给雅雅介绍一些学习方法,讲一些关于名人名言的故事。因此,她也常常喜欢和爸爸聊天,甚至会让爸爸看自己写的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