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46732900000013

第13章 消息的写作(4)

“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也更多地了解了世界。”——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指出了本届奥运会最重要的遗产。他此前曾多次表示,通过奥运会,中国向全世界开放,全世界则关注、审视中国,双方彼此加深了解,这将带来积极而长远的影响。

奥运会既是全球最重要的体育盛事,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技艺、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平台。奥运会期间,两万多名海外媒体工作者和数以十万计的外国观众和游客涌入北京,他们既是来报道和观看比赛的,也是来了解中国的。此外,据全球知名媒介咨询集团尼尔森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收集的数据表明,全球约有20亿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超过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通过接触与交流,各国媒体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现代化的中国。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评论说:“世界正把发展的中国置于显微镜下,一些人正寻觅其中丑陋的东西。这种寻觅的结果可能是准确的,但绝对是片面的。全面了解中国需要透过中国的社会和历史的全景……专注于中国的过失并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法国《费加罗报》也发表题为《中国与西方坦诚相对》的文章说,在全世界,人们从未如此多地谈论中国,谈论这个庞大、神秘、全球绝大多数人还不甚了解的国家。媒体进行的大量报道与调查让人们看透了表象,穿越了长城……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关系全都改变了,西方再不能无视中国及其13亿人。

“奥运外交”的成功无疑是中外交流的亮点之一。本届奥运会,有80多位各国政要聚首北京,创造了奥运史上的一个纪录。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撰文说,那么多政见不同的领导人在北京坐到了一起,其本身就是“和谐”的体现。法国《世界报》也认为,“奥运外交”让北京成为“世界外交的中心”。

美国总统布什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奥运会为人们提供了到中国并观察中国的机会,同时也使中国人看到了世界,有机会同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说:“奥运将把中国有机地纳入到国际社会中来,中国孤立于世界的时代从此结束。”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题为《倾听中国开放的步伐》的文章说:中国还有很多缺陷,但只要这个开放的年代不再倒退回封闭,这个最近一个甲子经历迂回曲折、跌宕起伏、饱经风霜的民族,总会在积极向世界学习、努力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以更自信和从容的姿态迈向更加开放的未来。

(2)纵向综合消息。

各地相继侦破一批涉毒案

新华社1997年4月23日电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消息,随着禁毒专项斗争的开展,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精心部署,积极行动,加大打击力度,一批涉毒案件相继告破,一批涉嫌贩毒人员落入法网,广大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山西省禁毒专项斗争刚刚打响就传来捷报。4月1日,河津市公安局将潜逃8年、曾悬赏一万元通缉的特大贩毒嫌疑人李向民抓获归案。禁毒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大同市公安局已侦破毒品案件50起,抓获涉毒人员64人。4月15日,一起跨省涉毒大案在重庆告破,6名犯罪嫌疑人落网,公安人员缴获毒品海洛因3331克,毒资30余万元。在北京,一贩毒团伙11名成员及毒品海洛因5800克均落入警方手中。云南省警方第一季度即侦破万元以上特大贩毒案件20起,缴获海洛因588公斤。4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侦破一起恶性团伙持枪杀人案件,抓获的6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是吸毒人员。

俗称“摇头丸”的新型毒品近两年来在一些城市的娱乐场所中出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此,上海、广东、浙江、辽宁等地公安机关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有关知识教育,一方面加大打击力度,在一些涉嫌娱乐场所调查布控,突击清查,一经发现,坚决打击。沈阳市公安局于4月12日侦破这个市首起“摇头丸”32粒,抓获涉嫌人员17人。4月2日上海警方再破“摇头丸”毒品大案,一贩毒分子从境外购得一批“摇头丸”,欲到上海脱手赚大钱,刚到上海即落入法网,当场缴获554粒“摇头丸”,成为其贩毒的铁证。

四、述评消息

1.述评消息的含义

述评消息是一种边叙边评、夹叙夹议的消息类型,它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在报道的同时对新闻事实的性质、特点、发展前景等作出分析、解释、评价。

述评消息的内容,可以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教等方面的形势和动态,可以是某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情况或问题,可以是社会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倾向性思想、思潮,还可以是变化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的重要事件。

2.述评消息的特点

(1)不仅用事实说话,也用观念说话。很显然,述评消息不像动态消息那样主要用事实说话。一方面,“述”的部分是讲述事实,另一方面,“评”

的部分是表达作者的观念,包括思想、见解、意见、态度。述评消息中的议论,也不像其他类型的消息那样,偶尔出现也是画龙点睛式的,它不仅是频频出现的,而且在作品中占着不小的比重。不仅用事实说话,也用观念说话,这是述评消息区别于其他消息的主要特征。

(2)也讲究精练,但不像动态消息那样简洁。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而议论又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还要利用对比、类比、举例、引证、归纳、演绎等手法来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可能像纯粹叙述事实的文章那样简练。因此,述评消息虽也讲究精练,但不可能像动态消息那样简洁。

3.述评消息的类型

(1)形势述评。这是对国际或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形势进行述评的消息。它的特点是视界广阔、气魄宏大,既着眼于目前,又有一定的前瞻和预测。写作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对普遍关心的重要领域的当前状态、发展前景有一个准确、全面的认识。

(2)工作述评。这是对某一行业某一部门的主要工作现状进行述评的消息。它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有关单位发现问题、制定策略、采取措施,从而促进工作的发展。

(3)思想述评。这是对当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状态进行述评的消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往往会有一种普遍性的思想倾向,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显示着某种动向。或许,这种思想倾向是积极的,应该加以肯定的;或许,这种思想倾向背后隐藏着不易发现的消极因素,任其发展可能造成危害。这时,新闻工作者有义务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明辨是非,提高认识。

(4)事件述评。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如果觉得只客观性地报道事件的过程和前因后果,不能使读者清楚地认识这个事件的真正本质,作者就可以出面议论,一面报道事实,一面指出事件的性质、特点和意义。这样写出来的消息,就是事件述评。

4.述评消息的写作要求

(1)夹叙夹议,以叙为主。在述评消息中,“述”和“评”到底谁占主导地位?对此作者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述评消息虽然可以较多地使用议论的手法,但从文体的归属方面看,仍然是记叙文而不是议论文。再从读者的需要方面看,读者阅读述评消息,其主要目的还是想了解当前现实中发生了什么,其次才是这一事实的性质和意义。因此,在述评消息中,叙述是第一位的,议论是第二位的。这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叙述和议论的文字各占多大的比例——也许议论的文字在消息中占有优势,但新闻事实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却是不容置疑的。如果反过来,读者阅读时只注意了作者的观点,对核心事实却没有多大的印象,作者的写作立场就有问题了——他没有把握好事实和观念的关系。

(2)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述评消息中的议论,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信口开河的那种议论,而是有理论依据和学术色彩的远见卓识。能够对特定领域里新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刻议论的人,肯定不会是这个领域的外行。通常,通讯员只在自己分管的领域中,或者自己长期关心长期积累有独到见解的问题上,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出来的文章,即使算不上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不能是肤浅的一知半解。至少,它应该能让百姓感受到深刻,让有关专家点头肯定,使有关部门受到启发。所谓理论色彩,其实是深刻内涵的外在显现而已。

(3)要有的放矢。这是个讲究针对性的问题。必定是现实中存在某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发表的见解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脱离现实、无的放矢的议论,只是毫无意义的空谈。

5.述评消息写作范例

大众电影不大众

《甘肃日报》2008年9月19日电大众电影百花奖近日颁奖,不管是提名还是获奖的电影,许多人根本就没有看过,好像谁也不关心这个在业界有些影响的活动。人们说,电影已经越来越不大众,所以,人们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小了,谁得奖谁未得奖,也没有人议论了。

电影的题材,人物是越来越不大众。近年来中国的电影,多是大片的天下。所谓大片,就是大场面,大制作,大投入,当然,也可能是大题材,写的都是大人物。大人物,主要就是皇帝。《黄金甲》、《英雄》、《无极》、《夜宴》,都是大导演的大片,写的都是皇帝皇后,宫廷谋杀之类的事。皇帝在历史上是最大的人物,皇宫是历史上最大的家庭,现在拍电影,皇帝也是大人物。于是也就有大配套,大场面,大投入。虽然大人物的生活、情仇、阴谋等等足以吸引眼球,但是,毕竟咱们中国的电影观众主要还是小人物,所以,小人物看大人物电影,主要也是好奇,共鸣是谈不上的,所以,虽然这类大人物电影看的人不少,票房收入不错,但是也很少有人说好,很少有人受到影响。看了也就看了,如此而已。

大片因为是大人物,大投入,大制作,票价也就配套地高了。现在一张电影票动辄是几十元。看一场电影相当于花掉一袋子面粉,够一家三口一月的口粮。虽然看电影是精神享受,人们不应该做这样庸俗的算计对比,可毕竟更多的电影观众是普通人,要吃饭穿衣,所以,面对高票价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想:这样花掉一月面粉钱,是不是值得。电影总是没有票房,总是卖不出票,总是没有多少上座率,总是得不到回报,票价太高恐怕也是一个原因。现在是市场经济,既然价格高,不划算,大众们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看什么电影。大众与电影拉开距离了。

电影现在好像不大在乎拍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之类。老百姓关心的小事,很少拍成电影。或许也有人努力在拍,比如贾樟柯,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贾樟柯的电影也是非常沉闷,简直是故意与大片的热闹对着干。虽然与老百姓距离近,可是由于太沉闷,也没有多少票房。这类电影投入少,也没有力量做广告推介,知道的人更少了,成为真正的小众电影。贾樟柯在国际上得奖不少,可是有多少是人们在电影院里看过的?

电影不但成为小众,就是百花奖的提名,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众性。这次提名的《集结号》和《云水谣》,几乎囊括了百花奖的所有单项奖提名,因此有人认为提名也不过是在体现导向的意义而已,提名是不是真的基于大众投票,人们也就只有自己问自己了,没有人会给一个解释。越是这样,当然越是没有人关心。

电影的本质就是大众,因为电影的投资很大,必须有大众消费才能收回成本。想当年,人们对于电影是何其热爱,电影没有赔本的。当然,那时候娱乐方式少,除了看电影也没有什么好看,不过,那时票价也低,人们看得起。那时电影热衷于并敢于拍摄社会中人们关心的问题,比如《人到中年》、《人生》,都触及到人们关心的热点。人们关心这样的电影,电影当然是大众电影。现在,娱乐方式多了,电影又自觉地与大众拉开距离,大众有什么理由去为这些古古怪怪的电影捧场?大众电影不大众,让他们自个儿玩,自个儿乐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