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46732900000012

第12章 消息的写作(3)

一是改变了农业基础条件,形成了新的生产力。1987年底,我区严重缺水吃的农民群众还有105万人。8年来,我区人畜饮水工作始终瞄准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累计完成总投资7968.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633.67万元,占总投资的45.68%,财政投资1098.86万元,占投入的13.76%,群众投资3236.29万元,占总投资的40.61%)。新建成人饮工程10829处,其中县城自来水厂一座,乡镇供水站69座,农村人饮工程10759处,解决了地区所在地黔江县城和69个乡场镇以及101个乡镇共65万人、65.7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一大批人饮工程的建成使用,为改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新的生产力。

二是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了贫困山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骨干商品基地建设,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区大多数贫困高寒区农民长期贫困的原因在于“以粮为纲”,单一结构,长期备受缺水、缺粮、缺钱的困扰。结构调整迈不开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农业强劳动力被耗费在寻找用水上,人畜饮水难的解决,把一大批终年为水劳作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使每年近400万个劳动日用到了商品农业的开发上,从而加快了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烤烟、蚕桑、畜牧、经济林4大骨干商品基地,农民人均粮食由1987年的298公斤增到1994年的534公斤,预计今年可达5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182元增加到1994年的626元,1995年达750元。

三是改变了群众的健康状况,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随着一批人饮工程的竣工使用,使那些过去严重缺水而卫生状况差、地方病流行区域的群众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的地氟病等地方病得到基本消灭,群众健康状况有了根本性改观。凡是人畜饮水解决的地方,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履行了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是农民最盼望、最欢迎、最拥护的事,随着人畜饮水难的解决,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得到具体体现,党群、政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不少基层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深深地感受到:凡是召开解决人畜饮水的会议群众到得最齐,凡是发动筹集人畜饮水的资金群众交得最快,凡是解决了人畜饮水难的地方,政府的各种号召贯彻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效果最好。不少地方就是用为群众解决人饮难带动商品基地建设、带动计划生育、带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农村工作和任务的完成。

五是初步走出一条以水养水、增强水管单位实力的路子,为水利部门实施产业化奠定了基础。随着一批县城、区乡(镇)场镇供水站的建成,逐步形成了水利作为基础产业的产业龙头。酉阳、石柱、彭水等县的场镇供水站,统一实行了由县水电局归口管理,按照成本加微利收取水费,统收统支,独立核效,自负盈亏,初步形成了以供水为龙头,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格局。

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尚有解决40万人、40.5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这些困难解决之难度是相当之大,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但我们有信心将这一“硬骨头”拿下,为全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贡献!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学普)三、综合消息

1.综合消息的含义

综合消息是围绕一个中心,把不同地区、不同战线、不同部门的同类情况,综合起来加以报道的一种消息。综合消息的特点是报道面广,声势较大。

2.综合消息的特点

(1)集纳性。跟动态消息相比,综合消息最为明显的特点表现在:它不采用一事一报的写法。综合消息要集纳若干新闻事实,这些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所不同,情节过程也不一样。不过,这些新闻事件不能是毫无关联的。从表层上说,它们必须是同类的;从深层上说,它们必须是共同证明一个主题思想的。

(2)灵活性。综合消息不必恪守一般消息一事一报的原则,所报道的一组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不可能是相同的,原因结果的过程也各有姿态。这样,综合消息在时效性上就不能像动态消息那样迅捷,在导语的写作上、新闻要素的交代上,也要有一些灵活的变通。所以,它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方法要比动态消息更具灵活性,在写作中应该不拘一格,有所创新。

(3)丰富性。跟单一事实报道的动态消息相比,综合消息的材料是丰富的、多样的。各个材料的详略处理和表现角度也有较为丰富的变化。

3.综合消息的形态

(1)横向综合。把同一时间范围内发生在不同空间中的同类新闻事实组织在一起的,就是横向综合消息。它的特点是只有空间的广延性而没有时间的延续性,一般呈现并列式的结构形态。

(2)纵向综合。这种综合消息的特点是不仅有空间的广延性,也有时间的延续性。就是说,它不仅表现在同一时间段内发生在不同地区和部门的事实,还表现在不同时间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状态和面貌,以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实际上是一种纵横结合的写法。

4.写综合消息应注意的问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人员在采写综合新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占有材料,善于分析、概括。综合新闻报道面广、声势大、影响深远,但由于它不是一事一报,而是要反映全局性的情况,所反映的事实又不一定是发生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时间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占有材料,善于从丰富的材料中提炼新闻主题,紧紧围绕主题,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也就是说要在全面地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对新闻素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综合,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

(2)详略有别。综合消息中的各个材料,不能占据同等的地位,作者在表达的时候,也不能平均分配气力。较典型较深刻的材料,可详写;略差一些的材料,则略写。这样不仅使行文富于变化,而且能够突出要点,强调重点,使读者的注意力能有效集中,从而把握住最本质的内涵。

(3)点面结合,精心组织材料。综合性新闻一般由概括性材料(面的材料)和典型性材料(点的材料)构成,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把观点、概括性材料和典型性材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综合新闻所反映的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全面完整又具有说服力。

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让读者了解整体的情况,但整体情况是由许多局部构成的,没有“点”的合构也就没有“面”。因此在结合新闻的写作中选择哪些“点”合构成“面”,是写作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所选的“点”数量要适度;二是每个点都要有典型性;三是组成的面要完整而且有深度。

(4)表现手法要多样化。综合消息是消息写作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它要求作者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除了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外,还常常要用对比衬托与夹叙夹议的方法来反映人物的本质,突出报道的中心。

(5)言之有序,切忌混乱。多个材料组织在一起,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互相之间怎样呼应,这些在动态消息中不需要多考虑的问题,在综合消息中就要花较多的精力进行斟酌了。具体地说,可并列,可递进,可对比,可总分。至于具体到某一篇应该如何安排,那就没有一个标准尺度了,只能是具体文章具体分析,找出最佳方案。

5.综合消息的写作范例

(1)横向综合消息。

北京奥运遗产多

——值得中国认真梳理盘点传承

新华社北京2008年8月26日电“中国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罗格先生在闭幕式上对北京奥运会的赞扬,标志着本届奥运会的圆满结束和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的完美实现。从超一流体育场馆到白云蓝天,从文明排队到拥抱世界,本届奥运会给中国社会留下了诸多宝贵遗产。这些珍贵的遗产,值得后奥运时代的中国认真梳理、盘点和传承。

体育遗产——多项突破改写奥运历史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余名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共打破38项世界纪录、85项奥运会纪录。体育健儿们在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同时,也在人类体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美联社的报道说,北京奥运会上有87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奖牌,比悉尼奥运会多7个国家,创下了奥运会的新纪录。其中,多哥、塔吉克斯坦、蒙古国、阿富汗等12个国家首次赢得奥运会金牌或奖牌。非洲国家总共获得了40枚奖牌,是有史以来最多的。

报道说,中国在这届奥运会上共获得51枚金牌,这是自苏联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55枚金牌之后的最好成绩。2012年奥运会东道主英国赢得了19枚金牌,也创造了该国100年来的奥运会最佳成绩。

法新社在盘点本届奥运会时说,“博尔特犹如一道黄色闪电,连续打破世界纪录”;美国人菲尔普斯收获了8枚金牌使“这届奥运会永志难忘”;俄罗斯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伊辛巴耶娃“配得上‘女王’的称号”;而中国则在“自家门口完成了通往世界体育强国的长征”。

美国游泳队教练埃迪·里斯说:“这次奥运会是有史以来最快、最强、最难以置信的一届。”他认为,北京奥运会“是一次不可思议的经历”。

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谢利瓦诺娃注意到,北京奥运会不仅见证了世界体育的进步,而且推动了中国“全民体育”的热潮。她说,近年来,几乎所有城市的小区和公园都安装了运动设施。地方政府在各处设置了可以免费使用的篮球架、排球网、足球门和乒乓球桌。许多奥运场馆建造在大学校园内,奥运会结束后就能为大学生们所享用。

精神遗产——国民心态渐显大国气度

从申奥成功到奥运会圆满结束,中国在7年筹办奥运的旅程中经历了种种磨砺和考验,中国的社会心理从躁动逐渐走向沉稳,从情绪化日益走向理性,从“金牌第一”到开始关注“人”本身,一个泱泱大国所应具备的自信与包容逐渐在中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香港《南华早报》说,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有人担心中国观众的爱国主义可能变为可怕的民族主义,特别是在中国对美国或中国对日本等敏感比赛上。但事实是,大多数中国观众展示了良好的体育精神。虽然他们很爱国,把欢呼声给了本国运动员,但他们在日本队或美国队得分时也同样鼓掌加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狭隘心态。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说:北京奥运会象征着一种视野的变化。中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并且开始重新争取“应得的”地位。儒教传统所强调的道德力量开始重新被提及,中国依靠道德榜样、礼仪规范和以德服人来赢得人心。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奥运会是一次告别中国百年民族悲情的契机。这家报纸19日刊发的题为《奥运会当告别中国百年悲情》的文章说,从为外国队的优秀表演喝彩和鼓掌,到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曾经想借奥运会要挟中国政府、但最终来参与奥运的一些西方领导人,“表明中国人正在超越百年民族悲情,开始具备一个正常大国国民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对中国的真正崛起,在国际舞台上担负大国责任具有深刻的意义”。

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后发表的题为《北京的奥运胜利》的文章说,本届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无懈可击,成为中国人民向世界证明其能力和自信的“一次胜利”。

人文遗产——中国和世界坦诚相拥

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过程充满坎坷,中国和世界之间似乎隔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水晶墙”,而奥运会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了全方位相互了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