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董氏针灸注疏
4652600000009

第9章 董氏针灸穴位精解(6)

应用:治贫血、头昏眼花、腰酸腿酸、疲劳过度时,下针十分钟后取针,改用垫灸三壮至五壮(无须下针,仅灸三至五壮亦可),隔日一灸,灸上三月,益寿延年;灸至第五、第十、第十五次时,下灸七壮至九壮(大壮),即每月大壮三次,小壮十二次。

解部:肺分支解部,心之副解部。

解语石注

因部位均在三焦手少阳脉,故四穴合论。从手腕向肘关节上排四穴,火串穴和火腑海穴解部为肺(分支)、心(之副)解部,中间火山、火陵二穴为心(之副)解部。从董门思维来看,其作用于上焦,而穴又在三焦手少阳脉上,所以有上、中、下三焦同治之效。

火串穴近三焦手少阳脉的支沟穴。支沟穴,为治疗便秘及胁痛主穴,也有治疗冷痹之用,可补可泻。而火串穴还作用于心,根据火串穴的解部,董门认为此穴能调理三焦气机治心悸,多取补心火之用。火应心,串为火性,火串穴能补能泻,补此穴则能强化人体之相火,让人全身暖洋洋,所以有培育相火之能势,没有三焦相火滋生化气,脾土、脾水不过是一堆死阴。道家的重阳思想,素有强壮火性,消除阴霾以迎阳神之说。服丹法、艾灸法、附子法,均是道教三千六百法门之一。而针法固本培元,火串穴是不错的选择。

火山穴、火陵穴之用可看做火串穴的延伸,可结合三阳络穴来论。

三阳络穴出自《灵枢·寒热病》:“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三阳络穴在古穴名称中有通门、通间之别称(《类经图翼》)。“手足三阳之经与三焦相交而通阴,手之三阳化阴而通于大交脉,三阳聚结而名之。”(《古法新解会元针灸》)从以上论述来看,此穴是阳结而化阴之穴,阳极则生阴。《灵枢》

中提及的症状,类似于干燥之症,不得汗。从而推想干燥综合征这种病,近世多以滋阴法为治而效微,而从阳化阴来治,无疑《灵枢》给出了不错的方案。因无治疗干燥综合征病人的治疗经验,故置此以待验证。

火山、火串二穴,用泻法,治愈外感不得汗的大青龙汤证引起的高热,以刺血为主;用补法以针刺为主,治下肢酸沉困痛。

火腑海穴,有前辈认为是手三里穴。是不是手三里穴,验证起来很简单。我们根据1968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的记录来取穴——手抚胸取穴,就知道该穴与手三里穴还有不少差距。且从董公提及的主治来看,此穴还是与三焦手少阳脉关系更大。

火腑海穴,在临床中,笔者多用于下肢酸痛病人,辨证属于心脾两虚的疼痛,都可以选用,这个穴位的功效类似于通天穴。另外,此穴对于癌症后期的虚损性贫血、疲劳,留针五分钟,能让左寸脉转强,从而提高患者本身抗病能力和生活质量。

此四穴中近腕关节的火串穴、火陵穴可治疗胸腹疾患,以治疗虚性便秘效果最好,多见“脾约”诸证;治疗下肢痛,多用于虚损性疼痛(多用于治疗血管性疼痛,对神经类疼痛也有效,但不如治疗血管性疼痛效好)。

此四穴取效机理责之于其心、肺解部。心应血脉,调血以调气,肺应气,调气以活血,从而达到气血同治的目的。

关于针灸的体位问题,笔者在“明医网”上有不少论述。其大意是,随体位的变化,取穴的位置则不同。如养老穴,也是手抚胸取穴(古称“绳位”),而平伸位则效微;伏兔穴若平卧取穴,就比董氏针灸的通天穴略低;足三里穴屈膝时取穴则最准,而伸膝取穴则靠下。所以此四穴的取穴,都要严格按照手抚胸取穴的“绳位”来取穴下针,这是取效的关键。

【手五金穴】

部位:尺骨外侧,距豌豆骨六寸五分,去火山穴后开(偏向尺侧)

五分。

解剖:肝分支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外侧,距豌豆骨六寸五分,即火山穴后(偏向尺侧)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解部:肝分支解部。

【手千金穴】

部位:尺骨外侧,手五金穴上一寸五分。

解剖:肺分支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外侧,距豌豆骨八寸(距手五金穴一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应用:手五金与手千金二穴同用。左侧坐骨神经痛,取用右手穴;右侧坐骨神经痛,取用左手穴,即用交叉取穴的方法治疗。

注意:两手五金穴、千金穴同时使用会引起气血错乱,应忌之。

解部:肺分支解部。

解语石注

此二穴合论。名五金、千金者,手、足、指皆有,指有五金穴、千金穴,手有五金穴、千金穴,足也有五金穴、千金穴。

手五金、千金二穴的定位,在“豌豆骨”尖以上,尺骨的内侧。

而足五金、足千金二穴,则应以“外踝骨”尖为定位点,沿腓骨缘向上摸穴,比用侧下三里穴外开五分而后下两寸的定位方法更准确。因为侧三里穴经过一次以足三里穴为定位点的转换,若足三里穴、侧三里穴定位不准确,侧下三里穴定位也不准确,侧下三里穴外开五分后又下两寸就更难掌握,而用腓骨缘和外踝来定位则很准确。

手足五金、千金四穴,穴在太阳和少阳之间,而用在五运六气中为阳明燥金。它们虽然都作用于太阳脉,但从主治上分析似乎都和大肠(非手阳明燥金的大肠脉气)有关,所以可治疗腹痛在大肠区域者,这一点已在临床上验证过。又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太阳之金有关,对与足太阳经气阻滞有关的坐骨神经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等症状的治疗,则是对应在经络上。董氏奇穴的解部,至少有三个层次:一是在经络,二是在脏象之脏腑,三是在实体之脏腑。所以,董氏奇穴的解部,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含义。

手五金穴、手千金穴的解部分别为肝、肺分支解部,此为应用二穴的辨证法眼。手五金穴可解为“强金克木”,而表现出来的“肝”为脏象中的肝病木象,呈现金木交战格局,体在乾金而用在肝木,一言生理,一言病象而已。我们以地球的运动作比喻:地球自转的时候,南北二极不动,呈现的格局就是东西互相交换。所以金木疾患体虽有二,但到临床的时候,有时候二者合而为一。再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中的二十五药药精图中,辛味为生理上的肺味,我们知道,辛入肺,不仅如此,辛味在应用上能补肝,是肝之用味,所以《辅行诀》中大小补肝汤均以辛味为主,故此穴应用与补肝汤类同。

赖师伯经验:二穴合用胸闷立除。

笔者经验总结:(1)无论身体何处发生疼痛,辨证为肝肺同病的证型,都可以选用。(2)《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侧。”对于咳嗽属木火刑金(由于肝火过旺,耗灼伤阴,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至咯血等)者,火旺配火主穴,用泻法;合并悬饮者配水曲穴,用泻法。这些穴位之间的配伍,类似于我们平时用药中的疏肝凉肺之剂,解除咳嗽胸闷就有了思路和依据。(3)本穴组可补可泻。

医案举隅

2009年9月21日戌时,在青岛即墨,一中年人,面色黧黑,身体胖,因“腰痛牵扯右下肢疼痛2天”来诊,切脉右寸关大,针左手千金、五金,右足千金,针入,其痛若失。

【肠门穴】

部位:在外尺骨筋腱之外侧,距腕骨三寸。(全民按:从手五金穴至心门穴,取穴时,均为手抚胸取穴,从此比较手五金、手千金的在尺骨外侧,与肠门、肝门、心门的在尺骨内侧,即知其中取穴在尺骨内外之巧妙)

解剖:有尺骨动脉之背支及尺骨神经,肝之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肝炎之肠炎、头昏眼花。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外尺骨筋腱之侧,距腕骨三寸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解部:肝之支解部,肾之副解部。

【肝门穴】

部位:在外尺骨后侧,去腕后六寸。

解剖:此处为指总伸筋,歧出前膊骨间动脉之分支,肝之支神经。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去腕后六寸,当外尺骨中部下侧是穴。

手术:毫针,针深三分至五分。针下后,肝痛立消。此时将针向右旋转,胸闷解除;再向左旋转,肠痛亦解除。

应用:肠门穴与肝门穴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及引起之肠炎。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解部:肝之支解部。

【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尖一寸五分陷中。即肘内侧大骨外,去肘端一寸五分。

解剖:在二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支,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肝霍乱。【增】丹毒、小肠气(疝)、大腿弯前侧痛。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四分至七分。

应用: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解部:心之分支解部。

解语石注

此三穴颇有韵味。穴在小肠手太阳脉,从腕到肘依次为肠门、肝门、心门。此三穴为董氏针灸奇穴中仅有的以脏腑、以“门”命名的穴位,可见其直通肠、肝、心的作用,取穴法如上用手抚胸取穴。三穴在小肠手太阳脉上,分析其主治机理如下。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根据小肠的生理功能,肠门穴调理肠道,主治急性胃肠炎,有特殊效果。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所以在中附上的区域可以候肝,查肝病之象。所以董氏针灸奇穴在中附上的位置设肝门穴,以直通肝实体之病。从《素问·脉要精微论》中附上区域所候之症状来看,均是急性肝炎的伴随症状,这就很好解释肝门穴的主治了。陈渡人师伯的医案中记载董公言:

“肝门穴也是诊断肝病的诊断点之一。”同时,诊断点也是治疗点之一。

《素问·脉要精微论》:“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而“下竟下”正是靠近心门穴附近肘窝一点的位置。同篇中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都足以说明心门穴不仅仅是对于尾椎痛有治疗作用,对于少腹腰股膝胫足等部位疼痛均有治疗作用。由于小肠的化湿作用,但凡见关脉濡软,湿气侵人之腰腹下肢的疼痛均可选用此穴。

《灵枢·论疾诊尺》:“审其尺之急缓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从尺肤的张力与弹性程度,以及润泽与寒热状况,如缓、急、滑、涩、冷、热、浮、沉等,结合肠门、肝门、心门三穴的直接对应脏腑的作用来用针,效好于单纯用三穴。

三穴为肠、肝、心之门,治疗相应病症,需考虑既然为“门”的穴位,能开也能关,肝门穴、心门穴宜补不宜泻,针刺不对的情况下,直接损害肝气、心气。故吾师全民先生说:“看此三穴针刺手法即知是否为董门嫡传,一般董门嫡传弟子注重此三穴的刺法是以30°角斜刺,而不是直刺到心包手厥阴脉中。”

赖师伯经验:肝门穴配三黄穴,治乙肝。

心门穴治疗尾骨尖痛,肺心穴治疗尾骨痛而不治疗尾骨尖痛,二者宜区别。心门穴治疗左寸关脉虚弱的下肢神经痛,大意也是补心火,赖师伯用于治疗膝关节内侧疼痛及胸锁乳突肌处疼痛,也多和心火虚弱有关。

【人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里侧,去腕横纹四寸。

解剖:此处为桡骨近关节处之上侧,有桡骨动脉支,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支,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

取穴:手平伸,掌心向上,从腕部横纹上行四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应用:针五分治气喘、手掌及手指痛(左手痛,针右手穴;右手痛,针左手穴)、肩臂痛、背痛;针一寸治心脏病、心跳。

解部:肺支解部,心分支解部。

【地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中部内缘,去人士穴三寸。

解剖:肱桡骨肌内缘,拇长屈肌外缘,正中神经之分支,为桡骨神经与后臂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心脏病。

取穴:手平伸,手心向上,去腕横纹七寸,即去人士穴后三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

解部:肺支解部,心分支解部。

【天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去地士穴三寸。

解剖:肱桡骨肌内侧,为桡骨神经、后臂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发胀。

取穴: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去地士穴三寸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

应用:天士、地士、人士三穴,可左右两手同时取穴,并配灵骨穴,为治哮喘之特效针。

解部:肺支解部,肾之解部。

解语石注

《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王冰注:“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主行荣卫,故治节由之。”张景岳注:“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

三穴解部对应肺、心、肾解部。从《素问·灵兰秘典论》分析十二官之主,心为君主之官,肺犹宰相而辅佐君主,而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有治疗调节之意。

考《说文解字》“士”字解为“事”。《白虎通》注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人士、地士、天士在太阴肺脉上,从肺为相傅之官而任事,穴名之意,可明矣。

上述三穴的主治,大抵为金生水为体,火为水之用,针刺天士穴,有滋水涵木之意。

本穴组的用法,不像“三三部位”前面9个穴位,不用“绳位”

取穴法,而是以桡骨为基准,在桡骨内侧取穴。治心源性哮喘属虚者,心动过速属实者,下针即效。配穴考虑加用灵骨穴、地宗穴等,常有危象随针而顿除的应针之喜。

【曲陵穴】

部位:在肘窝横纹上,试摸有一大筋,在筋之外侧。

解剖:有肱二头肌腱,为后臂皮神经及桡骨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心之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主治:抽筋、阳霍乱、气喘、肘关节炎、心跳。

取穴:平手取穴,在肘窝横纹上,在大筋之外侧以大指按下,肘伸屈时有一大凹陷处是穴。

手术:针三分至五分。

应用:用三棱针刺曲陵穴内侧之静脉血管,使其出血,可治霍乱、肝霍乱、心脏麻痹。

解部:心之支解部,肺之分支解部。

解语石注

1.此穴与尺泽为一穴,只是穴名不同。正经尺泽之名重在言肺手太阴脉合穴之性,而曲陵则反其道,以肌肉大筋为山而名之,与堪舆学有关。

2.尺泽穴的妙用,诸家论述详尽。“狗尾续貂”以言之:尺泽之妙用多多,肺手太阴脉之合穴,其穴性主水,及《难经》补井当补合之论,有井、合共享之妙;穴在肘窝血郄之侧,有通经(此经作手太阴讲)活血(此血作手少阴讲)之妙,更有克制肝木挛急之筋病之象。

安徽彭贵华曾以指压尺泽穴治疗肾脏疼痛者。病人为女性,换肾术后疼痛,肌注杜冷丁止痛无效,彭先生以指压对侧尺泽穴,不足一分钟,痛已止矣。

陆建中先生著《董氏棱针治疗学》之经验:曲陵穴放血治疗咽喉炎,除胸闷、平喘,治疗重感冒、甲状腺肿。

笔者的经验:其一是宗1973年版《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著中推荐的病症;其二宗《内》、《难》、《脉经》、《甲乙经》等对此穴的用法。

(1)治疗中风强直性痉挛,手足不伸,痉挛者,有肺肾同治、滋水涵木之效,类似于瓜蒌桂枝汤之效,合理配穴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2)腹胀、咳喘者,用之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效。

(3)以干呕、烦闷、腹满为主的水入即吐的“水逆”者,适当配穴有五苓散之效。

(4)肩背痛、汗出中风、小便数,用之有桂枝汤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