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仅仅以重子、重仙二穴来举例说明如何在下针前思考各种影响下针效果的因素,这样我们在选穴的时候就心里有数了。《伤寒论》里仲圣在举例后说“余皆仿此”,在这里我们思考其他穴位的时候,也应该以一个总体的思维来权衡穴位的可用与不可用。
【灵骨穴】(【增】此穴为治愈柬埔寨龙诺半身不遂之主穴)
部位:在手背面的食指与拇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解剖: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肺机能不足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病,妇女经脉不调、难产、经闭,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增】妇女经脉不调、倒经、脊椎骨疼、小便疼或次数过多,配大白用。〔全民按:袁国本师兄笔记,本穴主治为肠痛、经痛、耳聋、小肠气不通之腹痛、肠炎、跌打损伤、闪腰岔气、肺无抵抗力毛孔闭之感冒、白皮肤(肺主皮肤),补肺气,治肺喘,治小孩感冒发烧(加大白穴放血),即治肺—肠—肾—脑〕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食指、拇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相通。
手术:用一寸五分至二寸毫针,针深通透重仙穴(过量针)。
应用: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可避鬼邪。
注意:孕妇禁针。
解部:肺支解部。
【大白穴】(【增】此穴为治愈柬埔寨龙诺半身不遂之主穴)
部位:在手背面,食指与拇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处。
解剖: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肺机能不足而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距虎口底五分处是穴。
手术:用一寸针,针深四分至六分,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注意:孕妇禁针。
解部:肺支解部。
解语石注
估计用董氏奇穴者几乎没有不用此二穴的,赖师伯曾撰文言此二穴温阳补气之用为第一。在所有的董氏奇穴讲座中都以此二穴为重中之重,且从事董氏针灸者,此二穴之使用率也是最高的,其主治多不出《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的范围。在此不再重复灵骨、大白二穴之作用,不过值得思考的内容还有很多。
1.此二穴合用,温阳补气的作用到底有多强?温阳补气作用是通过什么实现的?考历代针灸典籍对此二穴的论述,也多见用合谷穴(这里不讨论灵骨和合谷的区别),而依黄龙祥教授校注的《黄帝明堂经》
来看,合谷穴的定位在手大指歧骨间。其治风、治半身不遂,多用大肠手阳明脉的多气多血之特性。在历代书籍正经穴位的记载中,合谷穴多配健侧的曲池穴、肩穴等大肠手阳明脉的穴位来诱发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半身不遂的目的。加之大白穴近在第二掌骨的中段,也在三间穴之上少许,若以三间穴的穴性来考虑与合谷原穴相配,从《黄帝明堂经》及后世对阳经输木穴的考证来看,三间穴多用于清热散风,所以多用刺血治小儿高热,效果甚佳。若这样立论的话,就很难得出温阳补气的结论。
作为原穴的合谷穴,一可以祛风泻邪,二可以补(大肠)气固(肺)表,通过益气而用阳、回(束)阳、摄血等以治疗脱证及危证。
从上述作用来看,二穴合用的确能补气,但其作用机理并非是温阳,因为阳气分先天之阳和后天之阳,先天之阳寄于脾,实用于肾,通过脾的散精功能而洒陈于五脏六腑,而后天之阳的化生全赖脾胃的运化,脾胃的升降正常则阳气自养。显然,合谷穴并非是作用于脾肾之首选穴,而加用三间穴也无明显的温阳作用。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二穴合用通经活血作用是非常强的。通经活血之用,是要有血可活,如果脾胃升降失调,首先应该恢复的是脾胃升降功能,应恢复的是三焦相火生脾土的功能,这个在董氏奇穴中有中白穴补相火,通天、通关、通山穴补子(胃土)实母(心火)法可用;在中风下肢无力的治疗上,除了用灵骨穴、大白穴外,十四经的曲池、合谷穴也非常好用。
2.灵骨、大白二穴倒马针,比用合谷穴加曲池穴加肩穴的效快,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效快并非说明效好、效果持久。西医治痛莫过于激素,激素也是过敏性休克急救时必用的特效药,效快但伤害性大我们都知道,但我们不知道中医的很多治疗也有类似激素的作用。倒马针就是在相邻的穴位下针,就好比先后用两颗手榴弹在不同的时空点去炸一个堡垒,不如用两颗绑在一起的手榴弹同时去炸一个堡垒的效果好,这个是董门针法特有的战术。但战术和穴位本身无关。
3.灵骨、大白二穴治疗太阳、少阳两条经脉之坐骨神经痛,多数能马上取效,但是取效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调动气血的作用,而不是从根本上来恢复气血的化生。很多初学者看书后,以为这样就能治好下肢坐骨神经痛,可是取效的时间并不长,即使多次下针,也不能令人满意。临床报道中,也多是报喜不报忧。董公已经明言,此二穴仅仅针对肺机能不足之坐骨神经痛,而非全部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现代医学的命名,而传统中医则以腰腿痛来统括之。
传统中医辨证中的一本九标之证,一本在肾,九标则为风、寒、暑、湿、燥、火、瘀、饮、虚等,显然灵骨、大白二穴不能统括治疗之。而肺机能不足引起的坐骨神经痛,从肺主气角度来考虑,机能不足可理解成气虚而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赖金雄师伯曾撰文说,除却掌诊外,应以右寸虚而无力为标准。右寸对应肺脉,这个论述很正确。但如果不能找到引起右寸虚的原因,比如肺气虚(右寸弱)可由心火克制,可由土虚不生金造成,亦可由肾水不足子盗母气造成,更可以有肝木反侮等病因;如不能有效地解除这些令肺气虚(右寸弱)的病因,想单用此二穴治愈坐骨神经痛,在临床上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读者更应有体会。
而深入体会五行生克理论,古代的命理学中的旺、相、休、囚、官、带、墓生、胎、养等,均有直接答案;而医界能玩转五行深意者,私以为陈士铎的《外经微言》更应细读精思。
4.如果以一个立体的后天八卦图来看手掌,则灵骨、大白二穴的位置应在震木和巽木区域。如以“木区”作为立极点,那么我们根据《灵枢·九宫八风》、《难经》的五邪理论,就很容易得出病机所在。根据有则求之、无则求之的要求,补泻原则基本上就确立了,而不是死守一个穴位去治疗下肢痛。每个病,每个脏腑,都能变换出不同的立极点。分清楚体用之间的关系,自然下针就有效了。
5.灵骨、大白二穴,在临床应用上适应于中风后下肢无力者,即对肌力低下的半身不遂效好。而对于强直痉挛者,用针就应考虑重子、重仙二穴了,再用灵、白二穴只会犯实实之弊。无论一个穴位的主治范围多么宽泛,都需要辨证用穴。
6.笔者的一点小经验:这个穴组不一定要两针一起下,能下一针,绝不去两针倒马。针灵骨穴或大白穴时,以右手持针为例,用左手拇指从二间穴沿第二掌骨向上推移大肠手阳明脉经气向上,大拇指两个指节都用力在第二掌骨上,这样再针灵骨穴或大白穴,效果会提高不少。
董公治肺癌主用此二穴,笔者治疗小便不利(小便次数多,或者小便少)等症,灵骨穴针三分深,能达到五苓散之效。
【上白穴】
部位: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
解剖:肺与心。【增】肝细分支交错神经。
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取穴:手背向上,当食指掌骨与中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解部:肺与心细分支交错解部。
解语石注
此穴近似于经外奇穴之落零五穴,在治疗急性腰痛时,可通过检查手背,看这个穴区有无压痛点来决定是否应用。依据解部对应的部位下针,也会有很好的效果。惟宜注意,其主治胸下(心侧)痛,推想本穴主治作用也在人体的左侧,其对应治下肢痛时也应是治疗左下肢痛。
笔者应用此穴治疗乳腺疼痛有效,治癌性疼痛也有效。
【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部位:手背,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是穴。
解剖: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及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增】脊椎骨、腿骨骨骼胀大。
取穴:拳手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解部:肾分支解部。
【下白穴】
部位: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一寸五分是穴(距中白穴一寸)。
解剖:肾肝分支交错神经。【删】肾分支交错神经。【增】心脾肾交错神经。
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删】牙齿酸、肝微痛。【增】近视、腰腿疼。
取穴:拳手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一寸五分(即距中白穴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应用:【增】由后跟直上肩双侧疼,针双下白。
解部:肾肝分支交错解部。
解语石注
此二穴合论,因二穴同在三焦手少阳脉。
1.中白穴,其作用可从中渚穴窥见大部分。中渚穴出于《灵枢·本输》。中者,《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渚者,江上小洲也。中渚,通俗的理解就是江上的一个小岛,水由此分为两道。中渚穴是三焦手少阳脉的输木穴,考历代主治,多与三焦相火之气和肾之元气有关(《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位置依《灵枢·本输》、《针灸甲乙经》记载:手小指后,次指本节凹陷中。
从这点来看,今之中白穴即为古之中渚穴,历代典籍记载的主治也涵盖了本穴的治疗范围。中白穴体在三焦手少阳脉,而用实在肾气。明白针灸的体用,就很容易理解董氏奇穴。又如通关、通山、通天三穴,穴体在胃足阳明脉,实用在心火。诸如此类的体用,董氏针灸奇穴中比比皆是。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渚主治肢体麻,战振蜷挛力不加。
《针灸铜人腧穴》、《医心方》:五指掣不可屈等。对于中渚穴治疗腰痛的记载,在历代流传下来的针灸典籍中也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根据《针灸铜人腧穴》和《医心方》的记载,此穴用于中风手功能挛缩的病人有效,常配合腕顺一、二穴,张世杰教授《古法针刺举隅》中记载的腕骨穴治疗中风手指拘挛的情况,可以看做腕顺一、二穴的延伸治疗。而根据《医宗金鉴》和董公的记载,此穴用于下肢疼痛,效果也很好,我常用治臀中肌疼痛及髂嵴外侧疼痛,多见右关沉弱之象。
对于中白穴后面括号里的“鬼门穴”,大家似乎并没有注意到。鬼门穴在此出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在吾师全民先生指点下,笔者豁然顿悟。我们常用“鬼门关”来形容人之将死的危状,进一步人就过了“鬼门关”而死,退一步就把病人从“鬼门关”拉回来而生。鬼门穴之意,就是急救用穴,是把脾败、三焦相火上越、肾阳暴脱的病人从“鬼门关”拉回来的要穴。由于近些年针灸在急救领域里已无施展机会,所以此鬼门穴的急救作用也逐渐被人们忘记了,但是读者还是要知道此穴的急救作用。虽然针灸热遍全球,但国外对针刺的限制更多,且流于治痛的理疗作用。所以,恢复一针二灸三药的中医治疗原则,还是要靠国人来完成的。
针刺中白穴有类似于补中益气汤之效;但是脾胃太过虚弱之病,针中白反而有拔起胃气的作用,犹如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升麻、柴胡用量太过的情况。
本穴善治第12胸椎附近疼痛。如以下病案:老嫂,83岁,好打麻将,腰背痛3个月,疼痛以胸12椎体为中心,向上下放散,针中白,一针消除大半,3次疼痛消失。
2.下白穴之用,董公1968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的解剖是肾肝分支交错神经,在1973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出版后又修改为心脾肾神经,而赖金雄师伯依据1973年版本在《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中记载了心脾肾的解剖,杨维杰师伯取两说在《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中一并记载为肾肝分支交错神经、心脾肾神经。笔者认为,1968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中记载的肾肝交错神经,已经涵盖了心脾肾神经。虽然主治为心肝脾肾的病症,但并非直接针对心脾解部,但如果要再加上一个肺,统调五脏,也是能够说得通的。从中渚穴五输穴的输木穴性来说,泻火(三焦相火)经之木穴,肺金的(火)乘(木)侮关系被解除,也能治疗肺病。但这个作用却不能以解部来说明,而从病机角度上讲更为恰当一些。所以,笔者认为,下白穴的肾肝交错解部,通过牙齿酸、肝微痛的主治,已经能够涵盖心脾的治疗了。毕竟下白穴还是在三焦手少阳脉上,虽说三焦能通调周身水气,但总有不易的层面,那就是属火木之性。其实还是个体用的问题,要将穴位的体用分清楚。
【腕顺一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及肾脏炎、四肢骨肿(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增】近视眼。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二分至四分。【删】二分至四分。【增】五分至一寸五分。
解部:肾分支解部。
【腕顺二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即腕顺一穴下一寸。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二分至四分。
应用:腕顺一穴与腕顺二穴互相配用。
解部:肾分支解部。
解语石注
此二穴位置是正确的。而胡文智师伯定位腕顺一、二穴位置刚好相反,是不符合董氏针灸奇穴原义的。
腕顺一、二穴在后溪穴之后,其主治可以参考后溪穴。《针灸甲乙经》记载:“狂,互引,癫疾数发,后溪主之。”有用后溪穴浅刺治面瘫引起的耳鸣、耳痛、眼闭合不全的,效好,似乎是从疏通小肠手太阳之脉气入手。但是《普济方》的记载似乎更加全面,特录于此以备读者思考:手足挛急(肝)、手足擅掉(肝、三焦)、头风痛(三焦、膀胱)、伤寒不解(膀胱)、盗汗不止(肝、心)、中风不语(包络、肝)、牙齿痛(胃、大肠)、癫痫吐沫(胃)、腰背强痛(肾)、筋骨痛(肝、胃)、咽喉闭塞(肾、胃、肺)、伤寒项强或痛(膀胱)、膝胫肿痛(肾)、手足麻木(胃)、眼赤肿(肝、心)、伤寒头痛(膀胱)、表汗不出(肺、胃)、冲风泪下(肝、胆)、破伤风眩(肝)、产后风(肺)、喉痹(肾、肝)、手麻痹(大肠)等伴随病症,后溪穴悉主之,先取后溪穴,后取申脉穴。
此二穴解部在肾,从后天八卦图来看,肾经流注酉时兑宫,腕顺二穴对应于兑宫。解部在肾的“肾”是指肾足少阴脉气,而非肾脏实体,不似金斗穴直接针对心脏二尖瓣。董氏针灸奇穴的奥妙在于解部,解部的奥妙在于《河》、《洛》。而解部的层次更重要,若分不清楚,犹如看《黄帝内经》一样,总觉得摸不着头脑和自相矛盾。对肾气虚引起的诸症,可考虑用腕顺两穴。
腕顺一、二穴调整脊柱的功能,也是以“实子”的作用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