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针灸在隐藏数千年后,近半世纪重现于世,由山东董公景昌先生在台湾发扬光大,临证达30余万人次,也因董门针法的奇效而独步天下,在世界各地均生根发芽而开花结果,其穴名之意深,其针法之揆阔,令人叹为观止。董公开山授徒73人,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以示后世,恩师全民先生及董门师伯、师叔著书立说,广传言论,终使董氏针灸回归祖国大陆。然而,对于董氏针灸的渊源和出处,流传下来的书籍上并没有记载与说明,董门师辈因跟师时间有后先,因悟道之浅深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述董氏针灸之理,从而在短短几十年之间,董氏针灸传播于世界各地,虽如此繁花似锦,但已渐离了董门针法和穴法的原始精义,而通过广泛的考证及成功的运用,认定董氏针灸的穴名来源于天道和星宗,而针法来源于道家。
《周易·系辞·上传》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易》与天地准的思想也渗透到医学领域。十四正经,以天文、地理、人物、环境等广泛命名穴位,虽有日、月、星、风、云等天象,但更多的穴名来源于地理之象。
故《千金方》曰:“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灵枢·邪客》: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由这段经文可知,天上的列星,在人体应于牙齿,取星象命名正经穴位如太白、璇玑、中极、华盖、天枢等,这些以天象命名的穴位很少;十二经脉多取地理之象应于十二经水,十二经脉的穴名也多以地理之象命名。如以下经典记载:
《素问·上古天真论》: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素问·金匮真言论》: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
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上为岁星;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上为荧惑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上为镇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上为太白星;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上为辰星……《素问·八正神明论》: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灵枢·卫气行》: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灵枢·痈疽》: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夫血脉荣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从上述经典中,我们能看出,古圣设象养生疗疾,因人禀五常,而有五脏,经络腑输,均合于天地五行之气。在天者,曰时曰方,时者,四时也,方者,星象也,二十八星宿以应人之经脉孔穴也;在地者,人之经络孔穴,应地之九州、十二经水。孔穴之命名,以日、月、星、风、云取象于天,以山、陵、海、丘、溪、谷、渠、溜、池取象于地,以门、户、阙、室等喻舍居,更以动物之兔、鱼、鸠等以广其动静,穴名寓意之广泛,深入于地理天文之中,皆为援物比类之法。
董氏针灸奇穴的名称,据粗略考证,大部分来源于天道星象,较之《灵枢》诸篇章以天象笼统对应更为实际。我们知道,由于天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吸引,我们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星体的影响,古代的华夏大地,有过灿烂的星象学,祖国传统的堪舆、占星等术上有着辉煌成就。
人生于天地之间,华夏大地的古圣人也把星象引入了医学领域,《内经》中处处可见,而道家占星系统与《内经》七篇大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董氏针灸在背部的穴位,多数以星宗之名而命名,比如颈椎的七星穴,类于北斗七星的走向,柄魁俱在;腰背诸穴,如外侧三线的金堂、金北、金斗、金吉、金陵诸穴,起于第三胸椎的双凤穴(内含七火穴),脊柱属火,土区三穴之上,穴名多取象于天,合于《洛书》九宫图的方位;董氏针灸背部的穴位更合于象数,结合其他部位的穴位来看,能看到一副活生生的《洛书》天象图。结合十二正经来看,上有天体投影在人体的董氏穴位图,下有十二正经的经水图,更有大大小小的经筋经别,看似混乱,只要分清楚层次,实在是有序之致。如果刻意来类比,我们可以把这种在人体上的设穴方法比拟成一个大六壬縂盘,此种联系,本书不做深入探讨。
二二部位的重子、重仙二穴,三三部位的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六六部位的木斗、木留二穴,八八部位的驷马三穴均直接来源于星宗。
关于这些来源于星宗的铁证,已经分散述于各个穴名解之后。
董氏针灸的传承历代以口述为主,考虑古今音律差异及口音的转换,很多穴名的发音,已和古代的命名有了很大的差距,考证的难度非常大。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董氏针灸的渊源,董氏针灸中没有儒家的影子,不用复杂的补泻手法,也不用其繁芜的气至标准,而更类似于道家秘传气血运针法,其倒马针法,不补而补,不泻而泻,更似于墨家的兼爱而爱天下之法,其刺血法非攻而攻的任勇精神,以攻为守,以通为用,祛邪而安正,实有侠义之风;重针轻灸,其独任针法,合四时气运以针直接取五脏之解部,更补三虚之虚;从穴名上考虑,穴名及其含义来源于天象星宗,与正经穴位取穴用针法不同;从穴位的阐释方式来看,不以经脉走向而定穴于经脉,而采用《黄帝明堂经》和《针灸甲乙经》的头身分部的方式来定穴,而四肢也依据解部来定穴;董氏针灸中,经气的传导,也是立体有序而超越十二经脉的传导的;董门解部之脉气,非十二经脉之脉气,以十二经脉循行规律揭示董门解部之脉气,只能是一小部分重合而已。
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董氏世谱》、《董氏族谱》,考董姓郡望,堂号有“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其中以陇西郡最望。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恩师全民先生曾说,董氏先祖若属陇西堂,则应世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酒泉、敦煌一带,董氏家族因为元末明初战乱后的移民政策而后迁于今之山东(《洪洞大槐树》、《董氏宗谱》)。考丛春雨编著的《敦煌中医药全书》,从其中对某些藏医、吐蕃等医术的论述来看,董氏针灸和藏医依据天象对穴位的应用有相类之处;且在董针头部穴位中,有州昆、州仑二穴,昆仑山位于中国西北(古之西域地区)。综上所述,董门先祖可能在西北秦岭和昆仑山一带居住多年。
因为董氏针灸的奇效,就针灸的流传来看,若其针术根源于山东,无论如何在山东平度本地县志和地方风土中,甚至野史中应能找到董氏针灸流传的痕迹,可是有董门师兄翻阅历代山东平度县志和随访风土人情而一无所获;其次,若董氏针灸真的根植于山东的话,估计早就被传统针灸同化了。所以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董氏针灸来源于古之西域,即受中土儒家文化干扰甚小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天让我们看到原貌保存甚好的董氏针灸。
而董氏针灸隐藏数千年后又重现于世,在现在的艮八运(2004年始)回归于大陆,实属气运使然。有了董氏针灸,根据天象在人体的投影,结合地理之十二经脉用针法,这样就完善了针道的天人合一之法,使针道完整地呈现于我们面前。因此,我们是幸运的,可以以此句来定义——“董氏针灸根于天学,参于地理,应于人事,为诸针之上”。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读者能继续考证,以小学训诂的方式结合音律考证穴名,以董氏家族的迁徙史来考证董姓的渊源,以恢复董氏针灸的古朴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