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董氏针灸注疏
4652600000011

第11章 董氏针灸穴位精解(8)

主治:难产、骨骼胀大、心脏病而引起之头痛、肝病、胃病、神经衰弱、心脏麻痹、手脚痛、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当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去火硬穴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八分。治手脚痛时,左用右穴,右用左穴。

注意:禁灸,孕妇禁针。

解部:心脏支解部,心脏动脉解部。

解语石注

此二穴合论。诸位前辈对此二穴已运用娴熟,各位从事董氏针灸者也多用此“大”穴。此二穴在肝足厥阴脉上,穴近原穴太冲和荥穴行间。历代典籍记载,太冲穴也为应用极其广泛而有实效之穴,明清以后很多针灸歌赋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其中最经典的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太冲足大指,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

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针三分,灸三壮)。”

太冲穴为肝足厥阴脉之原穴,太冲穴名解,诸家书籍已很详细。今录《淮南·诠言》以备诸考:“故神制则行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位置太冲。”在十二经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的寸口脉法之前,还有遍诊法,或叫遍切法,以切十二经脉走向循行路线上重要的穴点来决脏腑气血之盛衰。在刘澄中《经脉医学与经络密码破译》、李健明《发现古脉》、廖育群《岐黄医道》中均有大量的论述。本书考《素问》、《灵枢》、《明堂》、《甲乙》诸书,希望得到对以太冲穴诊断和治疗的全面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紸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颓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此段论述的是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导致的阳明燥金克制肝木的病理状态,此状态若太冲脉绝则不治。

同篇中也有关于阳明燥金之气胜复的情况:“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紸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太冲绝,死不治。”

取此两段经文的意义在于:第一,穴位的功能可以用来诊断疾病。

今人盖国才也有类似论著可参。第二,临床选穴无误,但遇见运气的太过和不及以及客气的胜复情况,此时单凭穴位主治来选穴,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黄帝内经》已经给出了原则——“制己所胜,侮己所不胜”,方有生机,非不顾天时,而徒守穴位的主治。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生天地之间,自然要考虑天时,如五运的太过不及和六气的客主加临、胜复情况。在地,则要考虑异法方宜、堪舆地理等情况。这些情况考虑周全后,再根据人体具体的病、脉、证来选择恰当的穴位治疗。现在流行的子午流注针法,仅考虑了一日之气环周流注的情况,而忽略了地域及五运六气方面的影响,故失去了一个更大的天地层面,所以针效就大打折扣了。

《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者,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此段论述肝足厥阴脉之走向出处,而肝为何是阴中之少阳,在其他篇章中自有答案,在此不赘述。

《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素问·刺疟》:“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素问·刺腰痛》:“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少腹满,刺足厥阴。”

《灵枢·杂病》:“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而《黄帝明堂经》归纳的主治更为全面,发挥了《素问》、《灵枢》

的治病范畴,录此备用:肝,注于太冲,太冲者,土也。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足厥阴脉之所注也,为输。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壮。主环脐痛,阴寒,两丸缩,(腹)坚痛不得卧。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支满,喉(痹)痛,嗌干,膝外廉痛,淫泪胫酸,腋下肿,马刀瘘,肩肿,吻伤痛。暴胀,胸胁?满,足寒,大便难,面唇(色)白,(时)时呕血。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羸瘦,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狐疝。飧泄。黄瘅,热中。善渴。男子(癫疝)精不足。乳难。女子疝及少腹肿,溏泄,癃,遗溺,阴痛,面尘黑。目下眦痛,女子漏血。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的论述与《黄帝明堂经》类似。今录首都医科大学王宝华老师依据《针灸甲乙经》归纳的太冲穴主治如下: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环脐痛,阴囊两丸缩,坚痛不得卧;小便不利如癃状,狐疝;癃,遗溺,阴痛,男子精不足;女子疝及少腹肿,女子漏血;腰痛少腹满。(2)消化系统疾病:肝胀者,胁下支满;暴胀,胸胁?

满,大便难,时呕血;羸瘦,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溏泄,飧泄;黄瘅热中善渴。(3)外经病:膝外廉痛,淫泪胫酸,足寒,腋下肿,马刀瘘,肩肿吻伤痛。(4)外感病:互引,善惊;呕,厥寒,时有微热。

(5)官窍病:喉痛,嗌干,目下眦痛;面唇白,面尘黑。

再回到董氏针灸奇穴上来。火主穴的命名,深意有二:

其一,肝主谋虑,谋成于心,《尔雅·释言》:“谋,心也。”《淮南·诠言》:“神有制则形可使,神失守则形必乱。神形相得,聪明得用,谋虑乃成,是亦太冲之象也。”(《针灸穴名释义》)太冲穴被董门先祖命名为火主穴。火主者,心主也,其深意在于运用了肝的生理功能结合体用来命名火主穴,穴体在肝足厥阴脉,其用在心手少阴脉。《中藏经·生成论》:“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生成之道,循环无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关于五脏生成之序,均能作为肝体木用火的直接证据。

其二,再说木火之性,火之明是用,其体在木,无木之体何来火之用?体用之间应阴阳五行之象,用五输穴理论来解释太冲和火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肝木之原穴,本来即为阴中之少阳,为生发原气之源头,合于原穴之理。木中土穴,利用木火之性来作用于心火之用,也是合乎情理的,但不合董氏针灸设穴体系。木生于土,木燃于火,应象如此。

关于火硬穴的命名。火硬穴即为行间穴,《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

解释可参:“行间者,通行筋经、骨缝、关节、膏泽、肢膜相隔之中间,又因人痫风痰热冲闭,心包不开,转因肝能生心,心生穴入肝,肝气遇冲逆而发癫风,泻行间泻肝经怒气以定风,故名。”行间为溜,“行”

为行动,其性均为动态的流动,在董氏针灸奇穴体系中又对应肝心解部,是非常合乎体而实于用的。

火主穴解部对应心脏动脉,是根据上述火硬穴(行间穴)的通行“筋经、骨缝、关节、膏泽、肢膜相隔之中间”的流动性来决定的,能通行于“筋经、骨缝、关节、膏泽、肢膜”者,血液、淋巴液是也。

按照经脉循行的大体规律,阴经循行在阴面,阳经循行在阳面,但肝足厥阴脉循行在足背,所以也有了阳经的部分属性。火主穴之下是肾足少阴脉,内侧为脾足太阴脉,外侧是胃足阳明脉,而其本身秉木体火用之性,依下针角度的不同而使针感传到不同的经脉。

医案举隅

笔者经验,也多为前辈们经验的重复,兹举数例。

1.某少年,发育期间阴茎勃起疼痛,口服镇静剂无效,泻火硬穴,两小时平复。

2.某女,颞颌关节紊乱致张口不开5年,咬东西疼痛,泻火硬补灵骨,3日痊愈。

3.同事之母,眼睛或干涩或迎风流泪,有白内障,针木穴无效,辨证为血虚生风,燥湿互结,后先泻火硬,再针木穴、中白,1周痊愈,唯内障问题没有解决。

4.治膝关节积水引起的肿胀疼痛,泻火主,适当配伍“一一部位”

诸穴,或通肾穴、通山穴等,配合四神煎,常3日肿消痛止。

5.某男,咳嗽上气,咽喉肿痛,左手关脉弦硬,右寸弱,针水金、水通、分金无效,疑其为肝咳,加针泻火主,三日咳止嗽停。

【门金穴】

部位:在第二跖骨与第三跖骨连接部之前凹陷中。

解剖:有总趾短伸筋,第一骨间背动脉,趾背神经,十二指肠神经,胃之支神经。

主治:肠炎、胃炎、腹部发胀及腹痛、盲肠炎。【增】退烧,加倒马针治鼻炎。

取穴:当第二跖骨与第三跖骨连接部之前凹陷中,即与火主穴并列。

手术:用细毫针,针深五分(具有特效)。

注意:单足取穴,禁忌双足同时取穴。

解部:十二指肠解部,胃之支解部。

解语石注

此穴即为胃足阳明脉之输穴。《针灸大成》记载有:“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无度、汗不出、振寒疟疾。”东垣曰:

“气在于足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足阳明之荥输,内庭陷谷。”笔者2008年8月在山东潍坊讲解董氏针灸奇穴时,曾提及该穴的5个主治:

腹满、面肿、咳逆、肠鸣、水肿,这些只是归纳了《针灸大成》里的主治,而该穴的解部,为十二指肠解部、胃之支解部。古代没有十二指肠的名称,但总体上属于胃足阳明脉的延伸。

门金穴为丹道之穴,董氏先祖把陷谷穴命名为门金穴。门金穴的名称,可以从五运六气的阳明燥金之气来理解。门者,谷神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尽。其体在胃土之脉,其用秉金气的肃降功能,一体一用,司阳明之合。

门金穴的调气功能非常强。故1968年版《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记载仅单针一侧即可。吾师全民先生用来治疗女性痛经,常常下针即止。笔者遵恩师之法,用在临床依男左女右下针,对于腹痛属于阳明者,常有针入气调痛止之喜。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斜)

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于……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从这段原文看,门金穴在“结于跗上”之处,对于“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等人体前面的,胃足阳明脉循行部位的疼痛或病变均有疗效,特别是对于腹部筋急引起的少腹、大腹疼痛,有很好的疗效,且对于颈(前为颈,后为项)部的疼痛,比如胸锁乳突肌前面疼痛、胸锁关节疼痛等,均能应用门金穴作为主穴针治。

本穴前辈经验还可以治疗经行腿痛、中指麻木、巅顶痛等疾患,笔者也在临床中进行了验证。

【木斗穴】

部位:在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之间,去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

解剖:脾神经,肝神经。

主治:脾肿大(硬块)、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之间,去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解部:脾解部,肝解部。

【木留穴】

穴位:在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之间,去跖骨与趾骨关节一寸五分。

解剖:肝神经,脾神经。

主治:白血球症、脾肿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增】中指无名指痛(即伸屈不灵)。

取穴:当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之间,去木斗穴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解部:肝解部,脾解部。

解语石注

此二穴合论。二穴均当足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之间。根据经脉别行关系,其部位属于胃足阳明脉,故此二穴当以脾胃之土为体。故董门先祖以此二穴来对应脾解部。

1.此二穴的命名也来源于星宗。北斗星不是一颗星,而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星组成,亦称北斗七星。古人把七星联结起来想象成一个酒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为斗身,也称斗魁;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斗柄,也称斗纲。

昴,《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髦,《说文》:“发也。”昴又称为留,留有簇聚、团属之意,昴宿正是由一团小星星组成的。古人用昴宿来定四时,《尚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从以上论述的星象来考虑,木斗穴的斗,应在北斗星,木留穴应在昴星,木留穴也可以称为木昴穴。北斗星在中应土位,昴星应西方白虎金位纳甲为庚,金体木用。故董门先祖以此星象命名了此二穴,而对应了脾肝解部之用。刘完素《素问要旨论》:“自昴至心十四宿,为阴。”

故木斗、木留二穴也是作为从阳引阴之用,或治疗阴病为主。

2.近年来笔者用木斗、木留二穴加脾肿穴治疗过3例脾肿大的患者,均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乏力、消瘦、疲劳等症状明显减轻,借助现代医学的影像学,脾实体明显变小,有两例完全治愈。

此二穴消瘤效果甚好,赖师伯《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记载:董师以此二穴配腑肠穴治一妇人锁骨窝里长一癌瘤,针上穴,一次消八次愈。笔者也曾复制这个经验治疗一些血管瘤,效果满意。

同书中记载此二穴解除全身气血不通引起的麻木,下针即解,也得到了笔者的验证。这个“解”的作用不同于手解穴和足解穴,木斗、木留二穴的解麻木作用是通过肝藏血、脾统血的功能来实现的,不同于手解穴作用于心主血的功能,也不同于足解穴作用于多气多血的阳明脉的作用。临床能分清楚五脏功能和十二经络功能,下针即效,并非难事,细心体会我董门五脏解部的功能,会有见山之喜的。此二穴妙处多多,不胜枚举。

【六完穴】

部位:在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之间,去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肾之支神经。

主治:偏头痛,止血(包括跌伤刀伤出血或打针血流不止)。

取穴:当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之间,去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注意:哮喘、肺病、痰多、体弱患者均禁用此穴。

解部:肺之分支解部,肾之支解部。

【水曲穴】(【增】又名马灵穴)

部位:在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之间,去跖骨与趾骨关节一寸五分。

解剖:肾之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主治:腰痛、四肢浮肿、腹胀、颈项神经痛、妇科子宫病。【删】

妇科子宫病。【增】全身骨痛、神经疼、肌肉萎缩、麻木。

取穴:当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之间,去六完穴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删】三分至五分。【增】五分至一寸。

解部:肾之支解部,肺之分支解部。

解语石注

此二穴合论。二穴对应在正经上的穴位,分别是侠溪与足临泣。二穴均能治水,诸家详述尽矣。六完穴,穴名来源于术数。我们知道,在先天八卦中,六为坎水;完,《说文解字》:“全也,宽也。”六完穴,可以理解为水全水宽之意,所以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常比喻此二穴为“大禹”。

此二穴为肺肾解部或者肺肾分支解部,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故董门以肺肾二脏作为此二穴的解部是很有深意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多疾患的处理,就不会出现书中不载,手里无穴可用的境地。通过此二穴治疗肺肾二脏引起的淫胜之实证,即病理之水,临床便会下针有效。

虚证则不推荐此二穴倒马合用,所以,我们再看原著中董公的提示:哮喘、肺病、痰多、体弱患者均禁用此穴。

水曲穴,可以当作足临泣穴来用,配水愈穴用来治上部淫胜之水的各种病患,均有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