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但是中国人心中的圣人,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精神导师。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那么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他又如何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政治与生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反复思考过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没有全民宗教信仰的民族,中华民族是靠什么凝聚在一起的?
一般而言,在民族的形成和传承的过程中,总要有一种精神的黏合剂,全世界绝大多数民族的黏合剂都是宗教,而我们却是一个没有全民宗教信仰的民族。但却正是我们,令人吃惊地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历史的民族。
我们的凝聚力来自何方?来自大家共同尊崇的儒家价值观,这是巨大的文化向心力。
在古代中国,无论是京城里的孩子,还是边疆的孩子,无论是繁华都市的孩子,还是深山老林里的孩子,当他们走进学堂,翻开书本的时候,他们读出的是同样的声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当所有的孩子在学堂读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论语》中这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在广袤的中国领土上,从住在京城里的皇帝、王公大臣、赶考的士子,到遥远偏僻的边疆地区的无知小民,他们的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人的影子,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密码。空间上,他是无远弗届的,时间上,他又是无时不在的。
著名学者柳诒徵对孔子是这么评价的: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
我们知道,信仰的培养,有赖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因为只有这样的人物,才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引导人们的信仰,他们以近乎神圣的人格魅力,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与道德世界。孔子无疑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最具备此种伟大与神圣的精神导师之一。
作为一个民族灵魂式的人物,孔子的许多言语都已经妇孺皆知,然而他的身世却并未被广泛熟知。那么孔子到底有着怎样的家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的经历呢?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在孔子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他的祖先是殷商人,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血统和出身的证明。
这一点让我们非常吃惊,我们知道孔子是周王朝礼乐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和鼓吹者,但是在他弥留之际,他却告诉来看望他的学生,他是殷商人。殷商是被周王朝灭掉的,也就是说殷商是被孔子所推崇的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灭掉的。为什么孔子说他是殷商的后代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家世。
实际上,孔子确实是商的后代,商朝的开国国君是商汤,商汤也就是孔子最初的祖先。商朝的最后一个天子是商纣王,到了纣王的时代,商朝的天下已经民不聊生了。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商有很多的遗民和贵族,周武王为了安顿这些遗民和贵族,就立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做这些人的首领,给他一块封地,让他祭祀自己的祖先。后来武庚起兵造反被杀,周公又找到商纣王同父同母的大哥——微子,把微子封在宋国。所以微子就是后来春秋时期宋国的开国国君。
微子传了四代以后,传到了宋湣公,宋湣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弗父何,小儿子叫鲋祀。宋湣公死了以后,他没有把国君的位子传给他的两个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的弟弟——宋炀公。鮒祀觉得自己什么也得不到,很不服气,于是他就起来造反,把叔叔杀了。然后鲋祀跟大哥弗父何说,按道理,这个国君的位子应该是你的。现在我把叔叔杀了,这个国君你来当吧。可是,弗父何觉得自己不能做国君,因为如果他做了国君,他必须惩办弟弟鲋祀弑君造反之罪。为了避免家族仇杀继续下去,弗父何推却了国君的位子,让鮒祀做国君,这就是宋厉公。弗父何自己做了公卿。
弗父何再传了四代,传到了孔父嘉。我们从商汤一直讲到孔父嘉,我们发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商朝的天子姓子,商纣王叫子辛,微子叫子启,那么孔子既然是商的后代,为什么会姓孔呢?讲到孔父嘉,我们才看见“孔”字的出现,所以说孔父嘉代表着孔氏家族的正式形成,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家族在子姓之外,又多了一个氏,这个氏就叫孔父。后来氏又演变成了孔姓,所以从此以后,孔子的家族就不再姓子,姓孔了。
孔父嘉在宋穆公和宋殇公两朝都做大司马,也就是最高的军事长官。孔父嘉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妻子,但是这个漂亮的妻子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也给孔氏家族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在孔父嘉做宋国大司马的时候,宋国的宰相是华父督,本来两人之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恩怨,但是,有一天华父督在外面碰见了孔父嘉的妻子。华父督的眼睛一直盯着她从远处走过来,又一直目送着她走远,直到看不见了。然后华父督说了一句话,也就三个字:
美而艳!
这个女人太美了,太妖艳了。这是《左传》上面记载的,从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出来,华父督在看到孔父嘉的妻子之后,那种垂涎三尺的样子。从此以后。华父督就起了歹心,他要想办法杀掉孔父嘉,然后占有他美丽的妻子。
正好在那个时候,宋国的战事很频繁,宋殇公继位十年竟然打了十一场战争。战争打多了,不光是邻国得罪得差不多了,而且国内的老百姓民不聊生,国内的贵族们也有很多意见,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而孔父嘉恰恰是宋国的最高军事长官,这样长年的频繁战争和孔父嘉应该说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华父督就在外面开始制造舆论,将宋国连年的战祸归罪于大司马孔父嘉,结果所有的舆论都站在华父督一边,孔父嘉在国内受到了孤立。等到时机成熟了,华父督发动了一场政变,把孔父嘉杀了,把他的妻子就抢过去了。宋殇公很生气,扬言要惩办华父督,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殇公也杀了。华父督杀了孔父嘉之后,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为了避难就逃到了鲁国。
现在回头来看一看孔子这个家族,我们注意到他们的地位在逐步降低:从最早的商朝天子,变成周朝的诸侯,降了一级。到了弗父何的时候,诸侯也不做了,做了公卿,又降了一级。再等到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以后,公卿的地位也没有了,变成士了。
公卿和士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这两者区别很大。公卿可以做官,可以拿俸禄,公卿不做官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封地和产业,他的封地和产业的税收是他自己的,所以公卿是有固定收入的。而士不一样,士是你有工作,你就有工资拿,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士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士再往下面就是百姓了,就已经不再是贵族了。
天子、诸侯、公卿、士,这个家族的地位是逐步降低的,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从他家族的历史来看,确实如此。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孔子这个家族,在最初做商王的时候,住在商代的首都,后来被周分封到宋,就住在宋国了,到了木金父的时候,又逃难到了鲁国。我们今天说孔子是鲁国人,是从木金父开始算起的。所以,木金父从宋国逃到鲁国,把公卿的位子丢了,对孔子家族来说,实在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从王族、诸侯、公卿再到士,孔氏家族逐渐走向没落。那么到了孔子这一辈,他的家庭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历代民间关于孔子的家庭及出身,有很多的说法和猜测,孔子究竟是不是“野合”而生的呢?
下面要讲的这个人叫叔梁纥,也就是孔子的父亲,他的名字应该叫孔纥,字叔梁,所以我们称之为叔梁纥。叔梁纥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体格健壮,武功也很高。孔子的身材很高,这跟他父亲的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左传》上面,有两次记载了叔梁纥在战争的最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把他称之为那两场战争的“关键先生”。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叔梁纥已经是一个下层的武士,实际上,就相当于贵族的保镖了。
孔子家族颓败到叔梁纥这一代,不仅政治地位很低,家族的人丁也很寥落。叔梁纥的正妻姓施,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生一个儿子,据说叔梁纥因此把这个妻子给休了。叔梁纥还有一个小妾,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却可惜是小儿麻痹症之类的残疾。叔梁纥想想家族显赫的历史,看看自己低下的地位,甚至家族人丁寥落,内心非常绝望。
所以,已过花甲的叔梁纥不甘心,要做最后一搏,一定要再生一个儿子。他向当地的一个士族人家——颜氏求婚,颜氏家里有好几个女儿,其中小女儿叫颜征在。根据司马迁的记载,颜征在从父命,嫁给了叔梁纥。刚才提过,叔梁纥此时已经六十多岁了,而颜征在不超过二十岁。夫妻二人的年龄差距很大,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说:
叔梁纥野合颜征在而生孔子。
这句话给了后世很多的猜测。因为“野合”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算是一个不大好听的词。叔梁纥“野合”颜征在,到底是怎么回事?野外苟合?私下里面结合?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孔子就是私生子。客观地讲,这种说法无所谓对错,古人的私生子也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这么难听,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且,司马迁明确的讲到了是“野合”,显然不可能是随便说的。但这场婚姻毕竟是合乎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习俗,是叔梁纥向颜氏求婚,颜家的父亲同意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叔梁纥的。
既然是从父命,为何又说是“野合”?有一种解释我觉得比较可信:叔梁纥和颜征在夫妻两人的年龄差距太大,不符合周礼的规定,因此就叫“野合”。因为在那个时代,“野”这个词和“礼”这个词正好是一对反义词。符合周礼的叫“礼”,不符合周礼的叫“野”。所以,“野合”不能理解为在野外苟合,或者是男女之间私下里面结合。
不管怎么说,叔梁纥娶了颜征在之后,两个人就到附近的尼丘山祷告,希望山神能够赐予他们一个儿子。有意思的是,这个祷告真的应验了,山神真的保佑他们生下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竟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圣人。在鲁襄公22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这一天,孔子诞生了。
孔子的父亲一心想要传宗接代,六十多岁的时候娶了年轻的妻子生下了孔子。老年得子的他为什么要给儿子取名孔丘呢?这个名字到底有什么含义呢?
孔子诞生以后,叔梁纥当然非常高兴,也很感激山神对他的保佑,所以给孔子取名为丘,字叫尼。因为孔子在家里排行老二,他不是有一个大哥,残疾的孟皮嘛,孟就是老大的意思。老二在古时候叫仲,所以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孔子的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父亲感激尼丘山,而给他取了“丘”这个名,可能还和孔子生下来的长相有关。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边,就讲到一点,说孔子生下来以后,他的脑袋长得跟别人不大一样,四周高,中间低,形成一个盆地的形状,像反过来的屋顶。所以孔子的父亲就给孔子取了“丘”这个名字。
在孔子生下来不久,他的父亲叔梁纥就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死了。我们知道,古人讲三岁,一般可能就过了三个年头,孔子9月28日生的,就算一岁了,第二年,也就是两个多月以后,他就变成两岁了,到了第三年,刚跨过年,他就变成三岁了。所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死的时候,孔子可能是跨过了三个年头,实际的年龄也就一岁多一点。孔子这样一个早年丧父之人,而且母亲又那么年轻,他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呢?
晚年的孔子,对自己的一生曾经有一个非常简要的概括,这一段话非常有名。他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开始就立志学习,把探究真理、传播文化、追求道义作为自己的使命;到了三十岁,我就已经能够坚定自立,有了自己的主见了;到了四十岁,我就不惑了,对于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事理都能明白,不再有迷惑不解的东西了,有了判断力;到了五十岁,我知天命了,知道我的道德使命,也就是我这一辈子该干什么事,有什么样的使命;到了六十岁,我对于所听到的一切,都能够明白贯通,不再觉得不可理喻了,心中不再有违逆不顺之感;到了七十岁,我可以随心所欲,但是我又不会越出法度,我既遵守法度,又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特别高的境界。
孔子既然在他的晚年,对自己一生有这样的概括。下面,我们就要按照孔子对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总结,来认识孔子,认识他的一生,以及他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所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