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雪地上的脚印
4645200000018

第18章 军歌兵语(2)

烈火像火龙把所有的楼口把得严严实实,楼上几十户居民不时发出凄惨的哭喊。见此情景,几十名老战士便迅速地向楼上攀登,他们有的夹住墙垛,有的抓住水管,有的沿着窗台,个个身轻如燕,敏捷似猿,很快从火海中安全地救出50多人。

甘成禄被眼前的一幕幕惊呆了!他不仅仅为老战友们不怕牺牲、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深深打动,更为他们过硬的攀登技能深深吸引。他暗下决心:自己也要练一手攀登绝招!

可是,中等身材的甘成禄体重却有80多公斤,单杠练习引体向上他连两个都完成不了。攀登训练是一项对体能要求比较高的综合性训练课目,没有较强的臂力不行,没有较好的腹力不行,身体不协调也不行。为此,甘成禄把掌握攀登技能的目标进行了细化,坚持每天做50次引体向上,扩120次哑铃,以增强臂力;每天做收腹训练100次,端腹合计不少于8分钟,以增强腹力。为了增强耐力,他还主动给自己加码,要么身挂一排手榴弹,要么肩挎一把冲锋枪几年来,甘成禄所在部队先后辗转数千公里到西北五省的一些特殊地形进行适应性训练,巍巍昆仑山脉、茫茫秦岭,甘成禄都把它当做攀登训练的主战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终于练成了攀登的绝活,10米高的楼房,他只用9秒钟的时间便可攀登到顶,在全部队创下了最好成绩。

在攀登训练中,甘成禄还把一些动作要领编成口诀,比如“伸手蹬腿如飞猿,屏气收腹莫下看;目标分段用力攀,咬紧牙齿渡难关”等,简单易记,深受大家喜爱。

“铁头罗汉”沈永峰

头顶青砖,一枚5.4公斤的大铁锤狠狠砸去,只听“啪”的一声,5块青砖早已四分五裂,而人却毫发无损。

这是人称“铁头罗汉”的士官沈永峰进行“油锤贯顶”硬气功表演的一个镜头。

硬气功是一项非常危险却又十分刺激的训练课目。新兵下连不久,沈永峰被分到了硬气功连队。这时,他的家人听说有人练硬气功练成了脑震荡,便来信劝他换个单位。可是倔犟的沈永峰就是不依。

塞上的早春,乍暖还寒,天还没亮沈永峰就早早起床,来到营区内的一片树林里,脱光上衣,进行吐纳、运气训练。为了练习头功,沈永峰专门制作了一块木板,经常用它拍打头部,树林里的每一棵大树也都成了他练功的靶子。时间长了,沈永峰头顶脱了发,结了厚厚一层茧,用头碰墙壁,碰石头,数百下都全然不知疼痛。

有道是“外练一层皮,内练一口气”。只有把功夫下到了,硬气功才可练成。沈永峰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从练习吐纳到开气门,从练拍打到断砖,他一个环节都没敢怠慢。经过3个多月时间的训练,终于能够完成头开酒瓶、头顶断砖、头顶断棍、单掌开砖、汽车过身、喉顶钢筋等多项技能。

沈永峰身怀绝技,成了名人,但他矢志军营无私奉献的决心没有变,热情没有减。前年临近老兵复退时,地方一家公司老板来到部队,信心十足地要把沈永峰挖走,还许诺,只要沈永峰愿意到他公司,将得到保卫科长的职务和三室一厅的住宅。面对优厚的待遇,沈永峰却毫不犹豫地摇头谢绝了。

几年来,沈永峰共拒绝了10多家地方单位的高薪聘请,先后5次受部队领导委托到兄弟单位任教,培训硬气功骨干累计200余名。

“高空飞人”王国林

在六连,士官王国林可算得上是一个知名人士。究竟什么出名呢?有人说是一股“二愣子”劲儿,有人说是赤诚奉献的精神。一次在伞降训练场上,我与他攀谈了起来。

“其实,跳伞训练没啥了不起的,只要胆子大,动作要领正确就行。”他这话说起来倒是很轻松,但据我了解,好多初次跳伞的战士都有四多的表现,即未跳前夜梦多,到了机场尿多,上了飞机汗多,安全着陆后话多。甚至个别新战士未曾跳伞就先把遗书写好了,就是王国林本人,也有几次差点连命都搭了进去。

1998年的一个阴雨天,演习的枪声在新疆库尔勒某地域打响。“蓝军”某部借坚固的天堑优势将我“红军”重要人质押解在牢,并不时向我发起猛烈攻击。接到“破袭敌指挥所,营救人质”的密令后,班长王国林奉命带一个伞降小分队,乘直升机向“敌”翼侧目标采用超低空伞降方式定点着陆。

距离地面400米时,飞行员下达了跳的口令,朦朦胧胧的雨雾中便隐隐约约出现了几朵伞花。由于能见度过低,跳伞员徐良忽然蹿进王国林伞内,并被5根伞绳缠住了双腿,两伞立即旋转下降,速度加快,如果不尽快使两伞分离,双方的生命安全都将受到威胁。一秒、五秒、十秒……怎么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国林冒着生命危险,果断抽出伞刀,将缠住徐良的伞绳割断。而后,自己迅速拉备份伞,就在备份伞张开的一瞬间,只听“咚”的一声巨响,双方着陆在一条冲沟中,顿时化险为夷,确保了任务的圆满完成。

王国林经常这样讲:“我是一名跳伞员,更是一名伞降教员,因此不能仅限于自己把伞跳好,而要心系部队的整个跳伞训练,不能让任何人在跳伞中出差错。”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次叠伞训练,他都手把手地教,不合格者让再叠两遍、三遍,甚至八遍、十遍,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实跳训练,他都一一认真地检查跳伞员装具携带是否准确,心理变化是否正常等。为了保证跳伞员的安全,只要有人跳,他都陪跳。

“空中跳伞员同志,你们的伞开得很正常,请单数拉左,双数拉右,避开左右邻,面向中心点运动......”这是新年度在腾格里沙漠上空展开的初次新兵伞降训练。

谁知,地面指挥员话音刚落,老天爷好像要故意考验新兵似的,刮起了强烈的阵风。凭着知觉,作为伞训教练班长,同机跳伞的王国林马上意识到,新兵经验不足,胆量较小,如果对伞操纵不当,就会偏离着陆场’被大风吹到附近断崖、沟壑等不安全地带,后果不堪设想。无独有偶,第一名跳伞员新兵郭川的伞已经经过着陆场中心点,正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迅速向一座断崖飘去。目睹此情此景,王国林心急如焚,于是猛拉操纵带,利用娴熟的技术加速追赶了过去。“拉左边操纵棒,向后转!”王国林一声大喊,新兵郭川如梦初醒,立即按照他口授的动作要领操作,及时调回伞的飘移方向。在王国林的帮助下,新兵郭川安全着陆中心点,避免了一场意外事故的发生。

几年来,王国林共排除跳伞险情27次,培训跳伞员2000多人、翼伞骨干34人,伞降教员81人,参加跳伞表演10余次,共完成5种机型、7种伞形试跳任务,被特种大队官兵誉为“高空飞人”。

“无人机天使”刘建平

刘建平,二级士官,官兵都美誉他为“无人机天使”。

刘建平常说:“要驾驭无人机,除了总结和积累经验,更要勇于创新。”作为大队科技练兵攻关小组的成员,他总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他的诺言,为大家做着表率。

无人侦察机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受飞行高度、不良天气的影响较大,在每一次试车、实飞前后必须严格调整发动机的油针,精心配置燃料,仔细检查电压输出、转速、温度等一些技术参数。然而,由于发动机特殊的形体,安装在机体上后,人们却很难对其燃油消耗率和不同状态下的功率、温度等有关参数进行测试。为解决这一难题,刘建平主动向大队领导请缨,担纲了研制无人机试车架小组组长的重任。当时,既没有充裕的书刊资料,又缺少配套的机械装置。然而,面对困难,刘建平没有退缩。他多次写信、打电话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厂方发动机专家请教,不分昼夜地制图、加工、试验、修改,一遍又一遍,先后绘制了40多张图纸,设计了10多种方案,进行了50多次修改,发动机试车架雏形终于形成。但是,万向调节器技术含量高、制作难度大,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摆在他的面前,如果能攻克这道难题,整个计划将大功告成,相反则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半个多月,他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吃过一顿安生饭,体重下降了整整两公斤。一天下午,他突然一拍自己的脑门,惊喜地说:“汽车前桥转向系统不是可以完成调节任务吗?”便把这一设想告诉了研究小组。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分头采购加工,终于研制出一种特殊的“无人机发动机试车架”,减少了操作的人数,扩大了检测的范围,方便了无人机维护保养,解决了调节难度大的问题,缩短了机务的维护时间。同时他设计出转速控制机构、温度显示系统,制作了维护保养专用工具,延长了装备使用寿命,在革新成果展上受到各级首长好评,一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本人也因此被军区评为“‘九五’期间侦察情报工作先进个人”。

一架无人机造价80万,只能飞行20架次,能不能在无人机不升空实飞的情况下,采取模拟训练的方法,收到与实飞相同的训练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与其他同志一起经过半年的反复实践摸索,克服了无人机信息管理系统和无人机模拟控制系统,不仅解决了飞行训练的实际困难,而且解决了飞行轨迹计算、航空照片判读、情报生成的自动化处理难题,大大提高了无人机的使用寿命和侦察能力,该项目填补了全军无人机模拟训练的空白。

2000年初,无人机队准备接装新式机种,刘建平破例和9名干部一起被派往南京提前培训。培训中,他始终跟随在老师身边。新式机种动力系统采用英国进口的转子式发动机,其工作过程与以往大不一样,老师每个动作,每一话语,刘建平都去仔细领会,往往一有时间就钻进试车工间里,研究每个部件原理。通过接装学习,刘建平总结出听声音、辨颜色、查油污、看数据“四步法”。老师称赞他说:“像刘建平这样的战士,我们的飞机交给他最放心。”

“猛虎行动”

近年来,享有“西部刀锋”之称的某特种大队,把提高部队作战能力作为最高目标,发扬连续作战的硬骨头精神,先后多次在宁夏沙湖、腾格里沙漠和巍巍昆仑山等不同地域和环境中锤炼特种侦察作战硬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进行代号为“猛虎行动”的综合性演练中,我作为一名指挥员,有幸记录下了这支部队辗转数省,立体作战训练的情景。

笑傲沙湖

夏末秋初,闻名遐迩的宁夏沙湖?旅游区,迎来了一批武装泅渡训练的特种兵。他们个个水性好、技术精、敢打硬拼,如猛龙过江,赛“阮氏三雄”,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称他们为“浪里白条”!尤其一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不时伸出大拇指,“OK!OK!”地叫个不停。

此次武装泅渡训练,特种兵创下了3个纪录:每人每次携带枪支弹药超过了8公斤;每人每天训练时间达到了10小时;每人每天武装泅渡距离大约30公里。

谁可知,刚刚来到沙湖进行泅渡训练的时候,这群跨越障碍身轻如燕,跳伞飘飘欲仙的特种兵,面对波光粼粼、蓝盈盈的沙湖,一个个傻了眼,你推我,我拽你,谁也不敢下水。指挥员强行下达命令后,有几名被称为“小老虎”的战士跳入水中。可是,没游出几米远,都像秤砣似的直往水里沉。这真叫特种兵破天荒般犯了难:泅渡训练咋这么难整!

为了让“旱鸭子”熟悉水性,大队组成了一个由大队常委和营连主官亲自任教的游泳训练示教小组,从最基础的游泳动作讲起,手把手地教,并根据参训人f的身体素质状况,将战士们分为甲、乙、丙、丁4个组,采取“一带一”“由浅滩人深水、由徒手到全副武装、由近距离到远程、由白昼到夜间”和分组升级的训练方法,逐步进行,循序渐进。短短5天时间,使所有“旱鸭子”掌握了游泳的动作要领,甚至有一部分人不凭借任何辅助设备,能在四米多深的湖底潜水四五分钟,被誉为“湖里鲫”。

此次为期20天的泅渡训练,特种兵不仅要掌握各种游泳姿势、动作,还要强化体能,经常背负重达4公斤的特制木枪、2公斤的教练手榴弹和装满2公斤细沙的水壶进行短距离1000米速游、长距离1万米耐力游。

跟随特种兵训练看到,清晨的太阳刚从湖面露出红扑扑的脸庞,特种兵便携枪带弹来到了湖边。正当战士们脱光衣裤鱼跃入水时,没想到指挥员命令他们把.衣裤穿好,一件也不能少。围观者很纳闷:难道着装泅渡是为了保暖?不!原来在迷彩服浸水后,至少可以增加2公斤重量,游泳的阻力大大增强。

8时整,特种兵全副武装,一个个鱼贯人水,按照单纵队方式蝶泳前进,开始了10公里武装泅渡训练,波光粼粼的湖面立刻泛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当游泳至5000米时,特种兵的体力开始下降,加之湖水起潮,游泳速度减慢,不时被迎面而来的大浪吞没,好几名战士被冲到湖中一片如茂林修竹、密密麻麻的芦苇丛中,呛了许多水,手掌也被芦苇割破,隐约中看到两名特种兵欲抓住一丛芦苇小憩,一用力,差点反被浮动的芦苇拽人湖底。

上午10时左右,太阳射出了一排排毒箭,水温也由早晨的十多摄氏度上升到三十多摄氏度,整个沙湖如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浴盆,战士们大半个身子泡在水里,头顶烈日的灼烤。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努力,1万米泅渡任务终于完成。可爱的特种兵们笑呵呵地告诉我,他们每天要泅渡3趟,共计30多公里,由于湖水的浸泡和阳光的照射,每人至少要蜕5层皮,体重也减少3到5公斤。

特种兵在泅渡训练间隙,经常以开展各种小型比赛活动调节体力。你可别小看人拖橡皮艇速游、驾冲锋舟穿越湖中芦苇、水上橄榄球等小比赛项目,它同样可以提高特种兵的泅渡本领。

这是一场距离500米的人拖橡皮艇速游接力赛,来自3个班的18名精兵强将,分3组对准各自的橡皮艇,各组第一名分别将橡皮艇的牵引绳套在脖子上,只听“啪”的一声枪响,比赛拉开了序幕。特种兵有的蛙泳,有的蝶泳,争先冲向前方250米处的一丛芦苇,然后绕过芦苇返回。“加油!加油!”的呐喊和助威声响彻沙湖上空,吸引来许多游客驻足观望,不时对他们精湛的技艺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几分钟过去后,3个组比赛完毕,二班领先,五班落后两秒列居第二。

“只要第一,不要第二!”此时,早已按捺不住情绪的五班班长杨东非常气愤,一伸手指向沙湖最深的地方:“全班注意!目标正前方,距离500米,水深6米处发现一小股‘敌人’正向我迅速接近,命令你们……”说时迟,那时快,战士们一个“猛子”扎人水中,迅速接近目标。大约3分钟过后,只见一人抱回一条大鲤鱼。杨班长看后,脸上阴云散尽,露出了笑容。在一旁观阵的副班长乐呵呵地说:“中午我们可以美餐一顿了。”没想到,杨班长的脸色又突然一变,扯开嗓子喊道:“快把鱼放了!”话音未落,大鲤鱼已游向远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