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雪地上的脚印
4645200000017

第17章 军歌兵语(1)

难忘的十个特种兵

离任某特种部队政委一职,转眼间已经近10个年头了。在这10年里,我对老部队的感情非但没有割舍,反而愈加强烈。我曾多次或偷闲,或绕道,或径直,携妻带子回“娘家”探望那些曾经和我一起战斗和生活的特种兵们,试图以此来缓解心头的郁闷和思念。可越是这样,便越加思之深切,让人难忘。现在,他们中虽然有的已经当上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苦与累、血与火的考验中续写着辉煌;有的已经回到家乡,娶妻生子,过着甜蜜的小日子;有的已经弃枪投商,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有的刚刚脱下军装,正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奋力拼搏,但他们当年的英姿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眼前萦绕。每每如此,我的双眼就会变得蒙昽和湿润起来。

神枪班长张卫民

举枪、瞄准、射击,走进八连荣誉室,士官班长张卫民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他先后6次在射击比武、军事考核中夺得自动步枪精度射击5发弹50环的优秀成绩,被官兵们誉为神枪班长。

果真如此?我曾怀着好奇的心情慕名探个究竟。

卧姿装子弹。这是一次实弹射击训练。随着指挥员口令的下达,张卫民手持八一式自动步枪,从容地卧倒在靶位上。

今天的射击课目是自动步枪100米打鸡蛋,要求10发子弹必须在3分钟内对悬挂着的10枚鸡蛋射击完毕。

此时,天气阴沉沉的,鸡蛋若隐若现。但张卫民不慌不忙,镇定自若,他稳稳托枪,微闭左眼,屏住呼吸,轻轻扣动扳机……只听“啪啪”的一阵枪声响过,鸡蛋全部开了花。“好!”大家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掌声中,张卫民并没有满足,他想到的是,训练场并不代表战场,战场战机稍纵即逝,如果仅仅满足于静态射击打个好成绩,那么在未来战场上很难有所作为。一段时间,张卫民异想天开地琢磨起如何在操作动力伞运动的同时展开射击来。

张卫民的这个花花点子,大家听了连连摆手,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动力伞是一种单兵空中飞行器,受风速、风向和气流影响较大,若在操纵动力伞的同时进行实弹射击,要命中目标很难。可是,张卫民却偏偏不信这个邪。他找来气象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及飞行动力学等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反复钻研,在经过仔细分析技术参数、周密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主动请缨,只身一人带着自动步枪,操作着动力伞飞上了蓝天。

随着地面指挥员的一声命令,动力伞在空中向目标区超低空隐蔽接近,张卫民小心谨慎地按照平时摸索出的飞行技巧,均匀地调节飞行器油门,顺风升高,逆风降低,耐心地捕捉最佳射击时机。一阵枪声后,只见地面上一字排开的几十个充气靶即刻中弹爆炸!

“成功了!”张卫民喜不自禁。战友们也齐声夸赞:“张卫民,了不起!”后来,张卫民把这种训练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写心得,编教案,被部队推广运用,填补了射击训练的一项空白。

计算机专家王勇

网页制作,找王勇!

计算机维修,找王勇!

开发软件,找王勇!

谁是王勇?王勇是二级士官。几年来,他刻苦自学计算机知识,掌握了多媒体制作、数字化制作等技术,会维修电脑,开发了多项软件,官兵们叫他“计算机专家”。

几年前,一名客座专家使用多媒体网页给部队进行理论辅导,王勇突发奇想,如果把官兵们所需的军事资料制作成多媒体网页,查询起来方便快捷,该多好啊!可是,王勇仅有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匮乏,对计算机一窍不通,要想亲手给大家制作军事资料的网页简直是天方夜谭!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困难面前王勇没有畏缩,他给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报名参加了计算机自学考试,自费订阅了《计算机报》《网页自学与提高》《图形图像设计与处理》等报纸杂志,利用点滴可以利用的时间认真阅读。

要想驯服计算机这匹“烈马”,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勇不懂英语,连说明书上最基本的一些内容也看不明白,他买来英汉词典,坚持每天背记20个单词,学两句计算机术语。半年下来,王勇能把计算机说明书上的大部分英文内容准确地翻译出来,为进一步深钻计算机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入伍第三年,王勇凭着一股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经过深钻苦研,终于顺利地通过了国家计算机四级考试,成为部队计算机运用和维修方面的行家里手。

几年前,上级为部队配备了某标图系统。只要把所需地图数据提前输入该系统,部队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进行计算机标图,判断出实地情况,便于训练、演习中快速准确地作出部署。这种系统虽然自动化程度高,运用起来也很方便,但先决条件是必须把地图有关数据提前输入标图系统,而这个输入过程至少也得一周时间。

有一次,部队参加演习。到达作战区域后,演习首长提出了使用这个标图系统的要求。可是,就在标图系统制作即将大功告成的节骨眼上,计算机感染了一种从未遇到过的病毒,使整个系统陷入瘫痪状态。在这紧要关头,王勇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计算机知识,很快研制出杀毒软件,即刻有效地清除了病毒,使该系统起死回生。之后,他又主动配合几名参谋人员一起动手,赶在首长要求的时限内完成了任务。上级首长称赞他说:“你不但是个计算机通,还是一名过得硬的兵参谋!”

几年时间,王勇开发微机软件10多项,维修计算机170多台,节约经费10多万元,为部队培训计算机骨干200多名,其中150多人达到了国家计算机等级水平。

“功夫小子”李科

雪花盖顶,古树盘根,四两拨千斤……

好身手!

在特种大队,李科可算得上一个名人。他人伍前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散打班,练得一身好功夫。入伍后,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多次在部队组织的散打王争霸赛中力挫群雄,勇夺冠军。

“李科的拳脚功夫厉害。”新兵刚到部队,李科就在新兵连成了新闻人物。

转眼周末到了,按惯例连队要组织散打比赛。李科听说后,拉着班长非要和自己比试比试。

班长比起他一米八几的个头、80多公斤重的“块头”的确显得瘦弱无力,李科哪里知道,班长练习散打已有10多年的时间了,尤其是出拳无踪、踢腿生风,着实让李科吃惊不小。最终,尝到苦头的李科心服口服,甘拜下风。

从此,李科变“乖”了,初来乍到时的一脸傲气也消失殆尽。他感到,要想成为真正的散打高手,必须防骄破满,认认真真地训练,夯实基础,精益求精。他主动拜班长为师,除了按照连队的要求,完成共同课目训练外,坚持极限训练法,每天做100个俯卧撑、100次跳绳、100个仰卧起坐、100次负重蹲起,还和战友坚持负重进行5000米长跑。晚上,战友们都在看电视、下象棋,他独自来到操场上练习踢沙袋、举杠铃。为了全面掌握散打运动的技术技巧,他又主动报名参加了大队的散打队,仔细观察队友们的散打动作,琢磨破解的招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刻苦训练,李科的散打本领有了长?

足的进步,先后在部队组织的10余次散打比赛中夺魁。

几年来,李科利用自己散打的特长,毛遂自荐当上了连队的散打教员,共培训出40多名散打高手,其中28名退伍后被地方企业聘请为保安,有5人因见义勇为而立功受奖。

“蔬菜博士”周志华

周志华,种植员,入伍10年来,潜心钻研本职工作,在荒凉的西北边塞成功引进种植了美国西芹、樱桃西红柿等10多种稀有蔬菜,嫁接出黑籽黄瓜、茄式西红柿等多种产品,为部队增产增收蔬菜、水果10多万公斤,创效20多万元,多次被部队表彰为“种植能手”,官兵们誉之为“蔬菜博士”。

部队驻地偏僻,气候恶劣,尤其是土壤盐碱性强,一度种菜菜不长,种豆豆不活,农副业生产很不景气。

1996年春天,在家曾学过大棚种植的周志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主动要求到部队副食品生产基地当种植员。

周志华看到驻地黄瓜价格高,官兵们也爱吃,就一下子种了3亩地。不料,黄瓜苗刚刚破土,由于驻地气候多变,就遇上了一场寒流,结果把所有的幼苗冻死了。周志华没有灰心,他向部队领导建议修建了10座简易塑料大棚,翻耕后又栽上了黄瓜苗。

不久,瓜秧长势喜人,一簇簇小花缀满了瓜秧。周志华乐了:“要是战友们吃上自己种的黄瓜该多好啊!”

可是,花开花落,几个星期过去,也没见结出一个瓜来。周志华懵了,他带着样本乘车60多公里来到银川问蔬菜研究所的专家。技术员告诉他,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浇水太多、温度过高、通风不良和土壤盐碱性过大造成的。

周志华由此认识到,要种好大棚蔬菜,光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和栽培技术才行。

为改良盐碱土壤,彻底杜绝不出苗、枯苗现象,周志华带着种植班的战士拉着架子车将大棚内的泥土一车一车拉走,又从几里外的地方拉回新土,并与牛粪、猪粪和鸡粪掺杂在一起,使鸡粪的杀碱性、牛粪的疏松性和猪粪的肥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1997年底,周志华回家探亲,听说家乡一些菜农种植西芹、樱桃西红柿等蔬菜收益很可观,便要了几大包菜种带回部队。经过他精心种植,10多亩20多个品种的瓜菜当年就见了收益,丰富了战士们的餐桌,而且为部队创收7万多元。

黄瓜抗菌性差、生长周期短,周志华在经过仔细研究和实地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对黄瓜做一次嫁接手术。在既无经验又无资料参考的情况下,他把西葫芦、冬瓜等20多种蔬菜瓜果放在一起进行特征对比,最终选用黑籽瓜的瓜苗作砧木,采用“靠接法”嫁接到黄瓜苗上,取得成功。嫁接的黄瓜又长又粗,清脆可口,且抗菌性强,产量翻了近一番。仅此一项,每年为部队增产增收4万多元。

近年来,周志华还发明了以“多菌度”“代森锰锌”为主要成分的“三元复合病虫害防治药”,应用于生产实践后,使大棚蔬菜发病率由原来的80%降至不足10%,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植能手。

军中华佗”袁中选

卫生队三级士官、卫生员袁中选,用手中的小针刀,为患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等顽疾而饱受病痛折磨的官兵带来了希望,战友们亲切地称他为“军中华佗”。

新兵下连后,袁中选当上了一名卫生员。一天,有名新战士摁着腰痛苦不堪地来到卫生队看病,军医一阵望、闻、问、切后,给他开了几包治疼的药物。时隔不久,袁中选发现这名新战士再次来到卫生队,腰痛非但没有好转,而且更为严重了。看着这名新战士十分痛苦的神情,军医一脸无奈地对他说:“这是一种疑难杂症,恐怕得找老中医看看。”

可是,卫生队没有人懂中医,这名战士非常失望地离开了卫生队。好长一段时间里,这名战士痛苦的神情始终萦绕着袁中选。他暗下决心,学习小针刀治病技术,为患病战友解除病痛。

机遇总是垂青锲而不舍、孜孜追求的人。在袁中选拜师求艺的道路上,针刀医术发明人朱汉章、世界骨伤专家尚天裕、“王氏整脊手法”创始人王燮荣、前世界针灸联合会主席王雪苔等著名人士给予了他悉心关照。他们不但接收了袁中选这个徒弟,还无偿地为他提供学习资料,耐心讲解针灸知识和技巧,几乎都把自己掌握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袁中选也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格外珍惜。他先后对近2000个病例进行认真的分析论证,仔细揣摩治疗的奥妙,撰写了《针刀治疗顽固性遗尿症》等论文,并在医学杂志上发表。为了更好地掌握针灸技巧,验证一些针灸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袁中选还把自己当“试验田”,多次在自己的穴位上进行针灸试验,身上现在还留有伤痕,从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针灸医术。

1998年秋天,一名患坐骨神经痛达3年之久的战友听说袁中选会针灸治疗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了他。袁中选详细询问病情后,取出小针刀,在患者30多个穴位上依次展开治疗。两天后,这名战友的病痛消失了。几年来,袁中选把所学的针灸医术应用于临床,先后为120多名因训练扭伤、拉伤及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并在针刀医疗技术上实现了5个突破性转变:将疑难病从无治变为可治,难治变为速治,开放性手术变闭合性手术,损伤、痛苦型治疗变为近于无痛苦治疗,使颈椎病、腰椎病等顽固性疾病治疗方法趋于科学化,治愈率达到96%。

草上飞人“袁玺成“

袁玺成,九连士官班长。因为他跑得快,战友们便给了他一个“草上飞人”的美称。

入伍不久,连队进行长跑训练,袁玺成使出浑身的解数,却还是落在了别的战友后面。晚上休息时,袁玺成躺在床上想:同样是年轻小伙子,同样是用两条腿,为什么自己跑不过别人?

第二天,又要进行长跑训练,袁玺成便向班长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戴上防毒面具。班长感到莫名其妙,袁玺成解释说,戴上防毒面具后跑步,近似于高原训练,呼吸更加急促,若经常这样锻炼,肺活量和耐力都会增强,从而能提高长跑成绩。征得班长同意后,袁玺成还在戴防毒面具跑步的同时,注意研究呼吸与步伐的关系,对不正确的方法进行了调整和纠正。意想不到的是,新兵下连考核中,袁玺成竟以17分钟的成绩在300名新战士中夺得5公里越野项目的第一名,一举成为全团闻名的“草上飞人”。从此,袁玺成独特的“高原越野训练法”也得到肯定,并被官兵们推广应用。

徒手进行5公里越野,两手空空,双肩无担,谁都能完成,假如在战场上腰挎枪支,身背弹药,进行负重越野,这么长的距离还能拿得下吗?每逢越野训练,别的战友只背背包,能吃苦的袁玺成却在自己的背包里放上两枚用报纸包过的哑铃;每每看到战友跑步体力不支时,他就主动接过枪,扛在自己身上,一支、两支、三支,最多时竟达到了五支;每天晚上,他坚持在休息前练习百米冲刺,增强爆发力。为提高负重越野的训练成绩,袁玺成还建议连队采取二人一组扛木头跑的训练方法,使耐力、协调性等都得到了锻炼。当年年底,在接受总部进行的一次军事考核中,袁玺成全副武装以17分20秒的成绩取得了5公里越野第一名。

几年来,袁玺成开动脑筋,潜心钻研越野训练的科学方法,探索出30多个行之有效的训练小窍门、小绝招,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长跑成绩,在部队始终保持遥遥领先,而且连续三年担任新兵班长,先后带出14名越野训练尖子。

“爬山壁虎”甘成禄

约100高的悬崖峭壁,只要在崖顶系一根绳索,被誉为“爬山壁虎”的九连士官甘成禄不到3分钟便可攀登到顶峰。

说起甘成禄的攀登技术,还有一段小插曲。1997年初的一天晚上,刚入伍不久的甘成禄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号声惊醒。原来,驻地一家树脂厂家属楼爆炸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