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博览2
46449200000002

第2章 三国(1)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据一方,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魏国由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最后亡于西晋。蜀汉由刘备建立,从公元221年至公元263年,最后被曹魏灭亡。吴国由孙权建立,从公元222年(如果从孙权称帝时算,应是229年)至公元280年,最后被西晋灭亡。

国家分裂,三国互相混战,总的来说对国家和人民都没有好处,但是三国各自都想独霸天下,因而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加紧开发与建设,这却使一些偏僻地方的经济和文化有了发展。

曹魏的经济文化建设成绩比较显著,在中原地区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使得北方受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冶铁和纺织为主的手工业也有了发展。以曹操父子为首的建安文学继续发展,在诗歌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曹丕还有文学理论著作。哲学上开创了清谈玄学的风气。科学技术方面有巧匠马钧,他制造的指南车应用了复杂的齿轮原理。

蜀汉在诸葛亮主持下注意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努力开发西南边远地区。维修了都江堰,保证农田灌溉。熬制井盐和织造蜀锦的手工业也有了发展。

吴国迫使山越人开垦荒地,加速对长江下游的开发,使稻米和蚕丝的产量有了提高。手工业以造船业最发达,冶铁业、制瓷业和制盐业也有发展。孙权还派人渡海到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联系。

董卓之乱

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渐严重。在中央,宦官、外戚之间的斗争频繁上演,皇帝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在地方,各派势力正积聚力量,伺机待发。此时,一个人的出现,使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混乱分裂的时代。这个人叫董卓。

董卓字仲颖,是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他所居住的地方与当时的一个少数民族——羌族人离得很近,所以他和羌人接触比较频繁,与他们结交,形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格。董卓不仅性格豪放,而且心地残忍,野心勃勃。由于他和羌人频繁接触,还练就了一身武艺,力大无比,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后来,他在中郎将张奂手下听用,攻打羌人,屡立战功,不断得到提拔。黄巾起义爆发后,董卓又被派到河北,镇压农民军。但是,这次的战绩却并不理想,董卓战败,受到了朝廷的惩罚。不过,这次小小的失败对董卓来说算不了什么,很快他就被再次起用,参加各种战争,立下显赫战功,并获得朝廷的多次表彰。董卓的地位和声望逐渐升高,他手里掌握着十分强劲的军队,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以至于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就在董卓的力量不断壮大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进入中央的良机。

此时的东汉朝廷,汉灵帝刚刚去世,皇太子刘辩即位,是为少帝。刘辩即位时才十几岁,由何太后临朝听政。刘辩有一个弟弟叫刘协,这个人就是后来被曹操操纵的汉献帝。此时,他被封为渤海王,后又改封为陈留王。刘辩、刘协是一对好兄弟,但兄弟间的友情很快便被残酷的政治斗争所湮灭。

何进像何太后的哥哥叫何进,时任大将军,何太后临朝听政后,何进凭借外戚的关系,权倾朝野,把持朝政。何进执政后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剪除宦官。为了增强反对宦官集团的力量,何进联合了袁绍、袁术兄弟以及其他反对宦官的士人。但是,何太后一党不愿诛杀宦官,导致何进逡巡不进。袁绍见状,劝何进应抓紧时机,并建议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协助铲除宦官。

董卓就是凭借这样一个机会打进中央的。董卓在接到何进等人的命令后,率领军队连夜向洛阳进发。但由于何太后等人仍然不同意诛杀宦官,何进也开始犹豫,命令董卓暂缓进京。董卓哪里肯听,继续向洛阳进发。

就在何进犹豫不决之时,宦官集团率先采取了行动。一天,宦官张让等人埋伏在宫门,趁何进入宫时将其杀死,皇宫内顿时大乱。袁术率兵攻打宫门,与宦官们在皇宫内外展开了相持战。张让等人见袁术等人杀势凶猛,便胁持了何太后、刘辩、刘协等人逃走。这时,袁绍也闻讯赶来救援,下令处死宫中的所有宦官,一时间皇宫成了血海。此次集体杀戮行动共有两千多人被杀,其中还包括一些没有长胡须的人被误杀。张让等人胁持刘辩、刘协等人逃出皇宫,后自杀。

此时,董卓的军队已离洛阳不远,与被劫持的刘辩、刘协相遇。董卓见状,连忙下跪,声言救驾,表示忠心。董卓见刘辩哭哭啼啼,说话语无伦次,而刘协却从容镇定,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认为此人有帝王之相。此时,在董卓的头脑里,已开始形成了废刘辩立刘协的想法。

董卓掌权后,开始了废立行动。他先将这个意见征求于袁绍,却遭到了反对。董卓非常生气,但鉴于袁绍的地位,不敢轻易杀掉他。袁绍见董卓专横,毅然离开洛阳,开始到地方积聚力量。董卓不顾群臣反对,坚决废掉了少帝刘辩,封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就是汉献帝。随后,董卓毒死了何太后,任相国,权倾朝野,气焰嚣张。

董卓为人暴戾残忍,他曾纵兵洗劫洛阳,抢劫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卢植反对他废立皇帝,董卓立即就要杀掉他。有人向董卓汇报工作,由于仓促之间没有解下佩剑,立刻遭到了董卓的诛杀。一次,董卓率领士兵走到洛阳东南的阳城,见到当地的老百姓正在举行社祭,忽然下令将在场的男人全部杀掉,并砍下头颅挂在车辕上,把女人全部押上车,扬言是得胜还朝。随后,又焚烧人头,并把女人赏赐给了士兵们。还有一次,董卓在郿坞举行宴会,又把俘虏的起义军数百人当场杀死。董卓喜爱的方法是,先割掉舌头,再砍掉手脚,随后再挖去眼睛,最后把他们扔进装满沸水的大锅,真是残忍至极。

董卓的残暴行径,引起了百姓们的强烈不满,“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流传在当时的一首民谣。千里草就是“董”字,十日卜就是“卓”字,意思是希望董卓快点死,表达了百姓们的迫切愿望。董卓的暴政也激起了朝野官员的公愤。在地方,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函谷关以东的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举起了讨伐董卓的义旗。他们推举袁绍为盟主,各率军队数万人,浩浩荡荡向洛阳进军。在中央,司徒王允等人也开始秘密谋划除掉董卓。

关东群雄起兵后,董卓见他们声势浩大,一时难以抵御,便下令迁都长安。于是他胁持献帝及群臣离开洛阳,西迁长安,焚毁了洛阳城。到达长安后,董卓更加肆无忌惮,大封董氏姻亲为官,车马服饰比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还动用巨资为自己修建了郿坞,以备养老之用。董卓的荒淫残暴已达到了极致。

正在董卓志得意满之时,王允等人的密谋正在进行着。吕布本来是董卓的心腹,但由于董卓性情暴戾,因为一件小事,与吕布发生分歧,董卓竟然手持画戟向吕布投去,使吕布险些丧命,从此,吕布怀恨在心,更兼他与董卓的一个女婢私通,害怕被发现。王允巧妙地利用了吕布与董卓的矛盾,劝说吕布杀掉董卓。吕布从来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立刻答应了王允的请求。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在董卓上朝的时候,吕布成功地刺杀了董卓。董卓的死讯传遍全城,百姓们争相庆贺,董卓被陈尸街头。董卓身体肥胖,在炙热的天气下身体的油脂流遍大街,看守尸体的人把灯捻插在董卓的肚脐上当灯点燃,一连烧了好几天。

群雄割据

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源自董卓之乱。董卓的残暴统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在反对董卓的各阶层中,地方长官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纷纷起兵,高举义旗,声讨董卓。

曹操像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关东的一些州郡长官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主要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佃、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他们同时起兵,各有数万军队,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由此拉开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序幕。

就在讨伐董卓的同时,各路诸侯之间已渐渐产生了离心趋势。董卓死后,各地群雄纷纷雄踞一方,拥兵自重,相互战争。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曹操占据兖州;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孙策占据江东: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占据关中;刘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刘表占据荆州;袁术占据南阳、扬州;刘焉占据益州;马腾、韩遂占据凉州;张鲁占据汉中。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如董卓死后,部将李傕、郭汜围攻长安,纵兵抢掠,数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其后,李傕、郭汜又互相攻伐,关中地区再次遭到洗劫,造成百姓民不聊生,甚至互相吞食,关中一度成为无人区。中原地区更是诸侯争夺的要地,由于连年争战,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这些地方长官之所以能够拥兵起义,雄踞一方,与东汉时期地方长官刺史(州牧)、太守的兵权扩大化有关。秦灭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地方行政区划实行郡县二级制,以郡守作为郡级行政长官。西汉建立后,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郡守更名为太守,官秩级别不变。汉武帝时代,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设置了十三部州刺史,由此出现了刺史的名称。但当时的刺史仅仅是地方的监察官员,并不具备地方行政长官的性质。此后,刺史还经常被改为州牧,二者交替使用。东汉后期,州刺史开始出现地方长官化的趋势,逐渐具备郡县上级行政区划的性质,这种趋势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实行了州、郡、县三级制,刺史、州牧坐大,正式成为一级地方军政长官。当时的剌史州牧不但治民,亦手握重兵。正是由于地方长官军权的逐渐膨胀,这些地方长官才能以此为资本,加入到讨伐董卓的最前线,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斗争。

在这些诸侯中,势力最大的要数袁绍和曹操,这两股力量之间的争夺,直接影响到此后的历史进程。

袁绍的祖上是四世三公,是汝南的强宗大族。他凭借着自己显赫的家世,在诸侯中的声望和地位逐渐升高。正因为如此,在关东诸侯讨董卓时,袁绍才会被推举为盟主。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首先是冀州牧韩馥与袁绍产生了矛盾。此时,韩馥的部将麴义背叛了韩馥,与袁绍联合攻打韩馥。袁绍又接受了谋士逢纪的建议,与公孙瓒联合,轻松地夺取了冀州。袁绍夺取冀州,使公孙瓒极为不满,双方又展开了战争。袁绍命麴义率精兵攻打公孙瓒,公孙瓒战败。公孙瓒没有得到冀州,便把下一个目标投向了幽州。他杀掉幽州牧刘虞后,占据了幽州。后来,袁绍又将公孙瓒彻底消灭,占据了幽州。至此,袁绍所控制的地域包括了冀、青、幽、并四州,成为河北地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曹操的事迹已被人们耳熟能详,这位被时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物,史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无论曹操是能臣,抑或奸雄,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曹操,字孟德,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东汉末年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人经常拿曹操的这段不光彩的身世来羞辱他。曹操从低级官吏做起,并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政治才能开始显露。董卓专权后,曹操逃离洛阳,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分散家财,招募士兵,加入了讨伐董卓的义兵队伍。此后,曹操见各路军队毫无斗志,离心离德,于是离开义兵,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经过一番艰苦的战争,曹操在兖州收降了三十万青州黄巾军,从中挑选出一批精锐士兵,组成“青州兵”,成为日后曹操军事力量的基础。随后,曹操击败袁术,征讨徐州陶谦。曹操之所以要讨伐陶谦,是由于陶谦的部将杀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在这次战争中,陶谦战败,退守郯县(今山东郯城县西南),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援,田楷派遣时任平原相的刘备救援陶谦,迫使曹操退回兖州。不久,曹操又对陶谦发起了第二次进攻,此时兖州突然发生了陈留太守张邈发动的叛乱,曹操无奈只能撤军,回兖州平息叛乱。张邈已派陈宫请吕布来兖州,控制政局。很快,吕布占领了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兖州的郡、县除鄄城、范县、东阿县外,都背叛了曹操,响应吕布。在濮阳一役中,曹操与吕布展开了激战。曹操部将典韦手持双戟,英勇无比,杀出一条血路,大败吕布军队。此后曹操又多次攻打濮阳,自己几乎被擒。最后,双方都因军粮匮乏而退兵。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曹操再次与吕布开战,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连续大败吕布,攻下了定陶等县城,吕布撤军徐州,曹操重新占领兖州,任兖州牧,为自己的宏图大业建立了根据地。

袁绍、曹操两大军事集团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建立了根据地。紧接着,一场精彩的势力争夺战争即将拉开序幕。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是控制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群雄。这里的天子指的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曹操对这位末代皇帝采取了这种策略,从而成为曹操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为其后统一北方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汉代的正统思想相当强烈,各路诸侯虽然互相攻伐,无视皇权,但都是打着拥护皇帝、恢复汉室的旗号进行战争的。谁能够控制皇帝,谁就能掌握主动,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曹操与袁绍两大集团都注意到了这一重要策略。

当年,关东群雄讨伐董卓,董卓迫于压力,挟持献帝离开洛阳,西迁长安。在曹操占领兖州后,他的谋士毛玠就对曹操建议,应该“奉天子以令不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霸业。曹操深以为然。年轻的献帝被董卓劫持到长安后,日夜思念东归。董卓死后,部将李傕、郭汜相争,都想挟持献帝。此后,老臣杨奉、董承与李傕、郭汜之间展开了艰苦的斗争,一路上艰苦备尝,终于将献帝护送回洛阳。此时,袁绍集团中的一些人也注意到了献帝的价值。袁绍的谋士沮授向袁绍建议:“应该在占有冀州,兵强马壮之时,迎接皇帝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挟天子以令诸侯,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叛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袁绍听后,稍有心动。这时,谋士郭图、淳于琼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此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把一个累赘皇帝带在身边,凡事都要向他启奏。如果服从他,我们的权力就会削弱;如果反对他,就要背上不忠的罪名。这种办法不可取。”沮授连忙说:“现在如果不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就会失去良机,反被他人占了先。”优柔寡断的袁绍最终还是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他放弃了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