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46391900000018

第18章 新课程改革的检视与展望(4)

目前,要更大范围地动员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中,最佳的着手点是教学内容的创新。课程和教材必须维持一定时期的稳定性,但教学内容的选择却必须要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保持一定的弹性。例如怎样删减陈旧的知识内容,增加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知识与技能;怎样对知识进行重组,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怎样改革课程管理大一统的“集权体系”,完善和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促进课程内容的个性化与特色化;怎样打破课程内容即教材的思维定式,使课程内容兼顾学科教材体系、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单纯课堂教学的束缚,将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目光,引向校园外浩瀚的知识海洋,将一切传播媒体都看作教材,使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成为课堂和课程学习。

(一)抓住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学科的课程内容逐渐膨胀,学生不堪重负已经成为世界性教育问题。在应试教育桎梏下,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被引向了愈来愈深、愈来愈难的歧途,学生负担之重已经成为了世界之最,减负势在必行。究其根源,课程内容总量偏多、必学知识偏深偏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又深又难的所谓必修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用处不大的知识,甚至有的已经过时。

我国有些教育学家曾经引用别人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现象。例如美国遗传学家杰弗瑞从生命科学发展的角度,针对中学生物课程内容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必须删去仅在生命科学史上有意义的大部分概念,保留那些对生命科学发展有价值的概念。他在审阅高中生物学教材之后说,教材要求学生掌握160多个概念,但是,用于理解当代生命科学和涉及这门科学未来的基本概念不过十几个。换句话说,中学现行生物课程内容将有可能被删去十分之九!美国物理学家安瑟尼·齐以现行中学物理教材中的“胡克定律”为例,说明什么是过时的、受到局限的知识。胡克定律是关于金属弹簧拉伸特定现象的一个简单陈述。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金属理论问世后,这个定律完全可以用金属中原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来解释。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学物理课程仍要求学生掌握胡克定律。安瑟尼·齐认为物理课程之所以日益庞杂的原因,就是因为课程设计者试图以尽可能多的定律去解释物理世界中所观察到的每一种现象。事实上,当代基础物理学家正在往使定律尽可能少的方向努力:“当代物理学在着手向进一步的简化进发。我们对自然探究得越深,它就越显得简单。”这些例子表明,由于科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滞后,给学生带来的很多学习负担大量都属于毫无意义的。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的地方片面认为,既然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就必然要求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于是,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增加课程和教学内容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很多学校都通过开设诸如环境保护课、国防教育课等等,或者在已经十分拥挤的现有课程教学计划中增加上述各种内容,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加重。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善良的教师生怕学生不知道,尽量地多讲授,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多,但好心却未能办成好事,教师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课程教学需要及时增加和补充最新科技知识和社会实践成果经验。但是有增必有减,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无论怎样也不能完成课程改革的艰巨任务,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在进一步降低课程学习内容总量,减少知识点,删去那些在社会生活中用处不大、超越学生认知能力、过深过难的学习内容基础上,各门学科教学内容的重心都应该是向学生呈现一种整体知识框架,给他们一个全面的知识结构。然后,精选出必须学习掌握的核心知识。美国在《2061计划》中将核心知识的选择归纳为:“要选择对现在和数十年以后仍然应当知道的知识以及影响重大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是不再讲授那些过时的技术或知识,特别是要选择那些为人生建造知识大厦的永久基础的概念。”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接受必然是有限的,如何能使他们在接受这种知识后能对他的一声的思考有价值,他的回答是:不论学生选取怎样的学科,务必使他们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结构旨在实现课程内容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他认为可以把现行的极其丰富的学科内容精简为一组简单的命题,成为更经济和更富活力的东西。只有简化学科内容后,才能适当增强课程的理论深度。凡是用现行手段教授的一切题材,都可以用更单纯的形式,更早期地教给儿童。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一个“关于比特的比特”的概念,指出:“关于信息的信息,其价值可以高于信息本身。”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关于信息的信息指的是学习各种知识都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即为人生建造知识大厦的永久基础的概念;以及为获取这些基本概念所使用的工具。目前,国外许多学校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课程改革实验。如在生物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不讲有关生物学的事实知识(信息),只讲有关动植物的分类知识和查阅各种生物学百科全书的方法(关于信息的信息)。教师还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上课。学生看到不认识的植物,不是询问老师,而是大家一起共同查阅百科全书。国外的教师这样说:“凡是百科全书有的我们都不讲,只讲植物的分类知识,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查阅。”在现代科技信息大量涌现的时代,不会掌握“关于信息的信息”,就不能真正获取知识,它的价值甚至决定学习的成败。

(二)课程内容要进一步综合化

曾经有学者指出:课程内容要对考虑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有利。的确,我国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正是建立在知识系统和学科分化的基础之上的,它既反映了社会进步对知识的系统化的要求,也反映社会分工对学科细化的要求,是人类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显现。然而,对于素质教育的问题引起了多次全民性的大讨论。社会各界对我国基础教育批评最多的问题之一,也突出地指向了这种学科细化和知识系统化的课程,以及围绕课程、教材组织的分科教学内容上。

课程综合化,就是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和原则。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方案是这样的:在课程设置改革试点基础上,形成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格局。小学开设语文、数学、艺术、生活、体育与健康等五门课程。初中的课程进行大的整合,即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整合为综合理科;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等整合为综合文科;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等整合为艺术课,还要开设语文、数学、科学与技术、健康与体育等,共计为七门课左右。综合文科、综合文科、艺术课、科学与技术课的整合,使课程综合化的构想逐步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