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陆地漫游
46368400000001

第1章 漫谈交通(1)

交通工具的起源

人类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行”指的便是“行路”,它是我们生活中的基本需要之一。

今天,我们已经能够做到地面行、天上行、水中行了。然而,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却只能在地面上行走,当时,还没有飞机、轮船、汽车,甚至连最基本的轮子还没有出现。

让我们拉开人类发明交通工具的序幕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刚刚从树上来到地面生活,住在天然的洞穴里。

白天,男人外出打猎,女人操持家务;晚上,一家人围着火堆,烤着野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打猎的范围越来越大,离开居住地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样,将猎物搬回洞穴就要花不少力气——小的问题不大,扛在肩上就行;大的就扛不动了,只能牵着尾巴拖回洞穴。

有时候,为了垒屋子、堵洞穴,人们往往需要从较远的地方将木棍、泥土、石块等搬过来。力气再大的人,每次能搬动的东西也是不多的。“有什么办法每次能搬更多的东西呢?”人们一直在寻找省力的办法。

偶尔,正在搬运石块的人抬头看到远远归来的那个人正拖着一头鹿往回走。

“唉,那是个好办法!这石块能拖就好了。可是,怎么拖呢?对,去拿一块兽皮试试!”他很快就取来了一块带着尾巴的兽皮,将石块放在上面,拖着尾巴一试,嗨!果然省力不少。同样搬运一次,使用兽皮要比人搬多好几倍的石块呢!

从这个偶然事件开始,兽皮便成了人类最原始的交通工具了。尽管以今天的目光来看,兽皮拖运十分简单也十分粗陋。

当然,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不久,人们发现,在高低不平的地上用兽皮拖运重物,兽皮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被磨破了。

与此同时,由于人类在不断进化,他们需要搬运的东西越来越多,兽皮拖运便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了。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代替兽皮拖运呢?

早期的轮子是光滑的圆木,人们借助于这些圆木在地面上移动物体。这种原始的方法,今天我们偶尔还可以看到。

可以想像,古时候,人们将一根根树木砍倒在地时,那些枝枝杈杈较少的圆木就会在平坦的地面上滚动起来,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触发了人们的灵感,“唉,它会自动滚动起来,这真是可以省不少力呢!”有人由此萌生了“偷懒”的念头。

于是,对于那些粗大的圆木,人们不再吃力地去搬动它们,而是砍掉一些枝杈,在地上推滚起来……渐渐地,使用这种方法的人越来越多了。

熟能生巧。人们发现,当两根圆木一前一后滚动时,上面再搁一根也能一起前进。就这样,加在圆木上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有人将一块粗糙的木板放在两根圆木上面,再在上面放重物,这样既稳当又安全。

这就是今天所有车子的最早雏形!

考古学家们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文物中,就有了轮子;我国古代也早已有了发明和使用轮子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陆上交通工具关键部分的轮子也从原始形态逐渐变得更轻便更实用,开始出现了几块板拼合成的圆形车轮,把两个圆形车轮用横木固定在木板车的两端,就可以轻便地载物运货了。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尼亚的乌尔国王巴尔基的坟墓中,就绘有苏美尔战车的镶嵌画,画上就有这种圆形车轮的马车。

木制的圆形车轮毕竟太笨重了,能不能发明一种比较轻的车轮呢?有人想了一个办法,创造了一种带辐条的车轮,就是用几根木棍将车轮和车毂连接在一起。这种车轮便是今天的自行车轮、摩托车轮的前身了。

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索不达尼亚人就开始使用这种带辐条、装车轴的车轮了,这种车轮很快就被用于战车上,战马拉着战车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我国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也出现了装车轴的车轮,并将它装在马车上。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遗址的人们一定会发现,大多数战车都装着这种车轮。秦始皇统一六国,“车轮”也帮了不少忙呢!

有了轮子,整个世界才真正地“转动”了起来。

早期车辆

在很早很早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就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制成了石镞、骨矛和石斧等,用它们作为打猎和防御猛兽伤害的工具,有时还用来捕鱼捉鳖。这些工具实际上是人的手臂的加长和延伸,它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生产的发展,需要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和把大量的猎物、产品运送到较远的地方,这就不能单靠人背肩扛或者用牲畜驮运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想制造一种能代替人负运重物的工具,使人们的腿脚也得以延伸。于是作为运输工具的车辆就开始出现了。

车辆是人类在劳动生产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车辆。

据说,当时人们在劳动中看见蓬草被风吹得在地上轻快地滚动,很受启发,便用圆木、滚石等当轮子来运送重物,这就出现了最原始的车。后来,人们将这些实心轮进行改进,并创造出轮轴,才制成了用辐条支撑轮缘的车轮。

这时,真正实用的车辆就相应问世了。

相传最早制造出车子的,是我国夏朝时名叫奚仲的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人类的知识很贫乏,生产条件又非常原始,能制造出车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也表明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夏朝时,还专门设立了管理和制造车辆的官员,叫做“车正”。发明车的奚仲,就是当时的一位车正。《荀子·解蔽》这部古书就记载有“奚仲作车”的事情。

到了3000多年以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供人乘坐和运东西的车子。那时的车,多为牧畜拉的牛车和马车。有了车,人们就不用肩挑手提重物了,还加大了负重量,也可以坐上去代步行,速度也快了。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专门造车的手工业。

车辆出世后,除运物载人以外,很快就用于作战,成为最早的战车。

春秋战国时期,马车得到了大发展,各诸侯国之间交战都用战车。到了秦朝,秦始皇出巡时就乘坐制造精美的铜马车,而且也大量使用马车作为战车。这些可从已出土的秦代兵马俑的文物中得到证明。

三国时期,尽管连年战乱不止,但在车轴的制造和改进上仍然取得了不少成就。其中有蜀国诸葛亮设计制造的“木牛流马”——独轮车。这种车子延续下来,就成为我国南方市区一直使用的江洲车子。魏国有一个叫做马钧的能工巧匠,制成了指南车。它的设计巧妙,无论车子如何行驶,车上站立的小木人的手总是指向南方。另外,还有一种能计算里程的记里鼓车。这种车上也有一个木雕的小人,当车每走一里(500米)时,小木人就用锤击鼓一次。

明朝时,出现了人推战车和带铁锚的炮车。为了防止大炮在发射时跳动,人们用铁爪或铁锚插入地里,保证稳固安全。后来的大炮助锄就是在这种战车的基础上制成的。到了清朝,我国还造出了四轮铁甲战车。

国外古代车辆的发展情况和我国大致相似。例如,西亚在4000多年前出现了马车。在2500年前,古波斯(现伊朗)国王基尔在战争中使用过一种车厢像马蹄形的两轮战车。这种车由两匹马拉,由一个战士驾驶。在车辆两端的外面,各装有一把刀锋向前的大弯刀,以便在战车冲锋陷阵时刺杀敌人。

但是,国外的车辆(尤其是战车)几千年来变化不大。13世纪后,有人尝试用风帆或弹簧来代替畜力牵引车辆。如1600年荷兰人西蒙·斯蒂文曾制造了一辆有桅杆和帆的船形车,叫做“陆地巡洋舰”。这种车和海上的帆船一样,依靠风力吹动前进。不过,它并未在战场上得到实际使用。

16世纪后,欧洲各国多使用木制车辆,而且还将这种车作战车使用。1530年,俄国曾使用过一种叫做“游街城堡”的大型战车,车内可乘坐10~15名战士,并可通过车厢的窄缝进行射击。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车辆的不断改进和创新。然而,几千年来,车辆的发展却很缓慢,始终离不开人推马拉,既装得少,又走得慢。

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是中国古代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由“记道车”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