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君子不计个人的小得小失,他们追求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勇辟新路,缔造辉煌。高风亮节的黄克诚表现出的正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高风亮节的黄克诚
1940年夏,黄克诚奉中央之命,组织一支南下的八路军纵队,支援在长江南北浴血苦战的新四军。说是一个纵队,其实不过两个旅几千人,几千条枪,装备参差不齐,不但有三八枪、汉阳造、单打一,甚至还有鸟枪、红樱枪。黄克诚的根据地在冀鲁豫地区,他带人马走了,这一带的地方部队显然不可能保住根据地,顶住日本人的进攻。何况根据地旁还有蒋介石的部队虎视眈眈想夺地盘,鸠占鹊巢。黄克诚不顾自己长途作战的危险,抽出一个主力团,留守根据地,担负起保住根据地的责任。
黄克诚率军苦战,到达了豫皖苏边区。这一带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就是吃顿安稳饭、睡个安稳觉的机会都很少有。当地的共产党军队是由游击队、赤卫队组合而成的,不但装备差,而且战斗力弱,组织力量不强。黄克诚为了支援该地区的抗日力量,又毅然留下两个主力团,帮助当地部队提高战斗力,扩大根据地。到了苏北后,新四军一部的一个旅在日伪军的夹击下遭受重大损失,黄克诚将自己的一个全建制的旅和那个旅作了对换,率领疲劳之师顽强拼搏。带兵的人最热爱的是自己的军队,人数的多少往往决定一个领导者的水平和在敌我心目中的地位。黄克诚的部队都是跟随自己作战多年的老战友了,动用他们易如反掌,指挥很得力。黄克诚南下途中,像包公开仓放粮一样,将自己的部队分发给各个解放区,而到达苏北根据地时的部队,还不到他带出来的三分之一。但共产党的部队,无论是谁指挥,都能壮大发展,不断打胜仗。到抗日战争结束时,黄克诚不但解放了二万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也使自己的队伍扩展到七万余人。
那时由于东北形势严重,中央为保卫东北抽调各个地方的部队开赴那里,加强实力。黄克诚二话不说,率领主力三个师五万多人,带着整齐的装备,离开了熟悉的根据地,向东北挺进。到了东北后,他又将部队和自己的指挥机关全部交给联军司令林彪指挥,自己心甘情愿地做后勤工作和政治工作,从不过问前方自己的老部队的作战和指挥情况。
黄克诚是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党和军队问题上,从不谋私利,而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屈小己,利大家,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英雄气概。这种屈,是一种伟大的、无私的、奉献的屈。和他相反,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们拉帮结派,看到不同派系的人身入险地,却从不支援,即使奉命援助,也是软磨硬泡,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人被消灭,按兵不动,结果丧师失地,连大好江山也丢光了。不把军队当成个人发家的资本、私人的财富,这样的军队才会无往而不胜。
大有火天大有离上乾下
【原文】
大有①:元亨。
【注释】
①大有,卦名。本卦是异卦相叠(离上乾下)。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乾,乾为天。喻火烛高举,明镜高悬,彰美忠善,洞察奸邪,如此则政治清明,国运昌盛,所以卦名曰大有。有,《诗·有》:“岁其有。”毛传:“丰年也。”可知,有即丰收。
【译文】
大有卦:昌隆通泰。
【原文】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①,而上下应之曰大有②。其德刚健而文明③,应乎天而时行④,是以“元亨”。
【注释】
①“柔得尊位”句,此以六五爻象、爻位为据。六五,阴爻,性柔顺,居于上卦中位,乾之中位为尊贵之位,所以说,柔得尊位而大中。
②“上下应之”句,此以全卦之象为据。大有六五阴爻居上卦中位,其余五阳爻围绕于它,所以说上下应之。
③“其德刚健”句,大有下卦为乾,乾性刚健,上卦为离,离义文明,像人品德刚健光明。
④“应乎天”句,大有下卦为乾。乾为天。天之运行遵四时之序,像人所行遵天道而顺时宜。
【译文】
《彖辞》说:大有,六五之受居上卦中位,处尊贵之位得贞正之道,而且上下五阳爻与之和应,像人臣居极位,行事贞正,群僚和洽,事业有成。所以说大有。此种卦象显示:人有刚健文明之德,顺应天道,依时行事,所以说:“昌隆通泰”。
【原文】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①,顺天休命②。
【注释】
①遏,《尔雅·释诂》:“遏,止也。”即制止。扬,表彰,发扬。
②休,《尔雅·释诂》:“休,美也。”休命,佳运。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离为火,火在天上,明烛四方,这是大有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火,洞察善恶,抑恶扬善,从而顺应天命,祈获好运。
【原文】
初九:无交害①,匪咎,艰则无咎。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注释】
①无,用同毋。表示禁止的否定副词。交害,彼此侵害。
【译文】
初九:不要彼此侵害,即没有灾祸,即使处于艰难之中,也没有灾祸。
《象辞》说:大有初九爻辞说,不要彼此侵害。
【原文】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①。
【注释】
①败,失散,丢失。
【译文】
九二:用大车装物载人,有明确的目的地,没有灾祸。
《象辞》说:用大车装物载人,物积于车中不会散失。
【原文】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①。小人弗克。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注释】
①公,这里指群臣。亨,当作飨,宴会。
【译文】
九三:天子宴请公侯。小人则不能参与。
《象辞》说:天子宴请公侯,(小人不能参与)因为小人参与国政,将是国家的祸害。
【原文】
九四:匪其彭①,无咎。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辩晰也。
【注释】
①匪其彭,沙少海先生说:“匪,借为(fèi)。《广雅·释诂》‘,日暴也。’彭,借为(wāng)。虞翻本作,跛足男巫。古时天旱,往往把巫放在烈日下晒,甚至用火烧,叫他求雨。”《象辞》解“匪”为反对,解“”为邪恶,匪其彭,犹言反对邪恶。与经意有出入。
【译文】
九四:用曝晒男巫来求雨,旱情严重,但没有灾祸。
《象辞》说:反对坏人坏事没有灾祸,因为明于考察辨析。
【原文】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①,吉。
《象》曰:厥孚交如②,信以发志也③。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④。
【注释】
①厥,其。孚,同俘。交,同绞,犹言捆绑。威,用如动词,胁迫,惩罚。如,形容词词尾。
②《象辞》释“孚”为诚信,释“交”为皎,洁白,坦白。
③发,表明,发志,犹言表达志向。
④备,借为惫,困惫。
【译文】
六五:来犯之敌被紧紧捆绑,严厉惩罚,吉利。
《象辞》说:其人诚信坦白,因为他以诚信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威服众人之所以吉利,因为众人敬畏,则能平安而不困惫。
【原文】
上九:自天之,吉,无不利。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也。
【译文】
上九:上天保佑,吉利,无所不顺利。
《象辞》说:大有是大吉大利之卦,因为得到上天的保佑。
【解析】
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老的思想早就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口福之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丰收意味着一年的辛劳有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温饱有了着落,口福之乐可以得到满足,生命又能延续下去。人生之中恐怕再难以有如此意义重大的事情了。
丰收的喜悦之中的确包含着众多的心理体验:祈求苍天风调雨顺的期盼,担忧不劳而获的盗贼的强夺,对王公贵族铺张奢侈的不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三四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梦,全都化作了对至神至圣的上天的虔诚。严峻的生活现实难以孕育出轻松浪漫的情怀。从远古面对上天的祈告声中,我们还能依稀听见几声无奈的喟叹。
【故事】
刚健而文明,应天时而行,做到了这两点,成就大气候不是不可能的事。
晋文公守诺成霸
公元前636年,历经19年逃亡生活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他在谋臣赵衰、狐偃、先轸等人的辅佐下,短短四年,便使晋国具备了称霸中原的条件。
公元前623年,晋国陈兵卫境,借口当年晋文公曾受曹共公之辱,要求假道伐曹,卫成公不许,晋军遂先行攻陷卫国,接着又攻入曹国,俘虏了曹共公。楚军救卫、曹不及,干脆集全力继续围攻宋国商丘,宋成公派人求救于晋国,晋文公进退两难。便采纳了先轸的两个对策,先造成晋、齐、秦三国联合攻楚的形势,继而以复国为条件挟曹、卫两国与楚国绝交,楚将子玉因此被激怒,不顾楚成王“无从晋师”的告诫,放弃攻宋,挥师进发曹都陶丘,寻求同晋军交战。
楚、晋两国终于为称霸中原发生了春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晋文公见楚军进逼,履行了当年的诺言,命令全军退避三舍,后撤九十里至卫国境内的城濮,当时晋军将士极为不满,认为一国之君避让敌国之臣是一种耻辱,况且楚军劳师远征,已经疲惫不堪,不该后退。
退避三舍表现出晋文公言而有信,报答了楚成王的恩德,而且,避开了楚军锋芒,骄纵了楚军;同时激励了晋军士气赢得了诸侯同情;选择了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场。这是一种政治上争取主动,军事上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谋略,创造了一个以劣胜优的战例。
退了三舍,楚军还是不依不饶,晋军上下,不由义愤填膺,个个摩拳擦掌,欲与楚军一战,他们认为楚军欺人太甚。而楚军上下骄横之气四溢,意志松懈,人人不再以晋军为意。俗话说,骄兵必败,看晋楚双方的精神状态,战斗结果已经不问可知了。晋军退了九十里,不再退了,楚军追了九十里,自以为抓到了猎物,双方在城濮安营扎寨,准备明日厮杀,墨云压城,杀气冲天,眼见得一场血战在即。
大战即将爆发,面对强敌,晋文公疑心重重,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与楚王摔跤,自己被他仰面摔倒,楚王伏在自己身上,击破自己的脑袋以口吸浆。起来以其梦诉之狐偃,狐偃却称贺道:“大喜大喜,此乃大吉大利之兆,您仰面倒地,得天照顾,楚王之伏,仍伏身请罪之意。脑浆是柔物,楚取其柔,是柔服的意思。”这样一来,晋文公方才释然。接着,晋文公又在诸将陪同下检阅晋军,见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自己也不禁信心倍增。当即与先轸等人部署对阵计划,使狐毛狐偃兄弟率上军进攻楚军之左翼,使栾枝引下军进攻楚军右翼,以先轸将中军居中挡楚之中军,另派一支优兵,待楚之入,好去劫杀。
这边布置已定,那边楚军送来战书,书曰:“我想同您的战士角斗一场,您可以凭车观看,下臣我也奉陪。”骄横之气溢于言表。
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为春秋五霸之一。重耳即位之前,因为国内政治斗争,被迫长期逃亡。公元前637年,晋国惠公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归国即位,他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不久,先平定内乱,然后大力治理国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奖拔贤能。晋国一天天强大起来。晋文公随后又进行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和外交活动。公元前633年,晋楚两国交兵,晋文公用“退避三舍”之计以避免敌对之锋芒,而后于公元前632年4月与楚军在城濮决战,晋军大胜,从此奠定了晋国称霸中原的基础。城濮之战以后,晋文公举行了“践士之盟”,晋文公便成了春秋时代的又一霸主。
狐偃见战书说道:“战争是危险的事,他却将之当儿戏,不败才怪呢。”
晋文公郑重其事地使栾枝答其战书道:“寡人不敢忘楚君昔日的恩惠,所以退避三舍,才敢与大夫您对敌。既然大夫您执意要观兵,那么只好明日相见了!”
第二天清晨,两军在城濮摆开阵式,楚军首先向晋军发起冲击。两军刚一接触,只见与楚右军对阵的晋军中冲出一支蒙着虎皮的战车队伍,楚军马匹一见,以为是真虎,惊慌倒地,楚军不战自溃,晋国乘势掩杀过去,楚右军遂告瓦解。同时,晋上军将领狐偃故意佯作败退,引动楚左军离开中军,冲将过来,晋军元帅先轸见敌中计,遂挥中军从侧面拦腰冲断楚左军退路,晋上军见状反身大战,两下夹击。楚军不愧为精锐之师,被困仍苦斗不止,但怎奈得晋军骁勇,且有备而来,终于被杀得全军覆灭。
楚军左右两军尽失,中军成得臣尚不知晓,因为城濮地处沙丘,春天就沙尘蔽日,两军车马驰骋,更是搅得对面不辨人。等到晋军中、上、下三军一齐冲将过来,成得臣方才大悟,急令中军撤退,半途又被晋军勇将魏犨截住大杀一阵,十停楚军去了六七停。城濮一战,晋军高奏凯歌。
城濮战后,楚国势力退出中原,晋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晋文公率中原诸侯会盟,朝见周襄王,车骑千乘,旌旗蔽日,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晋文公被周天子授予方伯斧钺,得以王令讨伐诸侯。晋文公重耳,从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