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天才与智商
在许多对天才儿童的研究中,包括特曼研究在内,无一提供有关智商与绘画能力有联系的报告。具有视觉艺术天才的儿童没有显示出具有学业天才的倾向。彼得不喜欢上学,克莱尔·戈隆布所研究的一名儿童瓦达亦是如此。一个学生所在的三年级班里那位“班级美术家”阅读起来又慢又吃力,勉强够得上一年级水平。特曼的被试者中有很小一组人被称为“特殊能力”者。这些儿童不是由于智商高,而是由于具备某种特殊才能,如美术、音乐或机械方面的才能而被老师推荐出来。在15名因美术才能被推荐的人中,仅有一人超过了参加天才教育项目的最低分数线——智商130分。这15人的智商从79分到133分不等,平均为107分。这些儿童未被选入研究用的最终样本。
在对有绘画天分的儿童的学业成绩的研究方面,奇克森特米哈伊的研究是目前为止最为系统的。一些在美术、音乐、数学、自然和体育方面有天才的青少年被跟踪研究了4年多。有绘画天才的青少年学业上不如有音乐天才的青少年,他们实际上对学业的投入比其他所有被跟踪研究的青少年都少,包括学体育的青少年在内。这些有绘画天才的青少年在中学的学业成绩为60分(按100分制计算)。他们毕业后只有不足一半的人决定参加美国一些有名望高校要求的各类考试——学业能力倾向初步测验和学业能力倾向测验。然而,这些人对美术课却十分投入,选修了最高级、难度最大的美术课程,而且毕业后还常常获得美术奖学金。对学业成绩缺乏兴趣、早年就集中精力于美术,并将之作为自己要走的主要职业道路,这是有绘画天才的青少年的典型特点。奇克森特米哈伊发现,学美术的学生将美学价值看得比其他学科都重,实际上,比学神学的学生重视宗教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显示出了学美术学生的那种目的专一性。
这些儿童与与普通儿童相比,有绘画天才的儿童出现诵读困难等阅读问题的概率要高。彼得学习阅读有困难。心理学家康斯坦斯·米尔布莱思研究的天才画童乔尔有诵读困难,他直到10岁才学会阅读。甚至上大学后他仍说,只有把概念形象化他才能理解。阅读困难往往与绘画天才有关系(这一点将在下一章进行探讨),这大概是妨碍绘画天才儿童学习优异或热爱学校的原因之一。绘画天才与智商之间的这种分离现象实际上并不足为奇。绘画天才依赖于视觉一空间技能,而智商测验主要测试的是言语与数字能力及抽象推理能力。天才画童的杰出才能不体现在阅读、推理或数字方面,而是表现在观察、记忆、想象或意象转换上。数学也涉及空间技能,但数学上要求的这种空间技能很可能要比绘画能力所要求的更为抽象。
视觉艺术天才儿童对隐现在复杂图案中的几何图形具有出色的辨识能力。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克思·恩斯特孩提时即能从自己床边的红木床脚竖板的木纹上看出人形来。保罗·克勒孩提时也能从光滑的大理石桌面上看出人形来。记得彼得曾说他能从形状模糊的视觉图案中看出人物形状来。
绘画天才能看出隐含形状的这种能力是一种不依赖于言语智商的技能。
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中得知想象力与言语智商无关。这项研究用想象性试题比较了绘画天才儿童与绘画能力一般但言语智商与天才儿童相当的儿童。如果智商与想象力有关,两组儿童会表现出同样的想象力。但绘画天才组的得分远远超出与其言语智商相当的对照组。同样,如辨认不完整画面能力测验的结果所示,有绘画天才儿童的视觉想象力也很突出。例如,一看到船的一部分就认出是条船,而其他儿童则认为是几个无意义的线条。视觉艺术方面有天才的儿童在这种任务中之所以表现出色,可能是因为他们能随时从头脑里的视觉形象库中存取这些形象。这样,我们就用刚才讲到的比较方法再次证明,这种能力并不依赖于言语智商。
如同数学方面有天分的儿童一样,有视觉艺术天才的儿童视觉记忆力也很出色。人们普遍认为米开朗基罗对画作有着惊人的视觉记忆力,即使只看过一遍,他也能记住。王亚妮只要看他父亲在空中“写”一遍就能学会一个中国字。毕加索儿时对视觉细节即有过人的记忆力。
某些实验数据还表明,绘画天才儿童无论是长时视觉记忆还是短时视觉记忆均很出色。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有绘画天才的儿童很擅长回忆画的诸方面,譬如色彩、构图、形式、线条质量和内容。另外一些研究者证实这种能力与言语智商无相关性。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数学天才儿童一样,有绘画天才的儿童也接受过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波斯语字母记忆测验。尽管绘画天才儿童在言语智商上大大低于数学天才学生,但他们对字母的记忆却比数学天才儿童好。而且和数学天才儿童一样,有绘画天才儿童的成绩大大优于其言语智商相当但无美术爱好的对照组。这表明言语智商与在短时记忆中储存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形状及从记忆中提取这类形状的能力无相关性。然而,正是这些技能似乎构成了绘画天才的基础,而且很可能也是数学天才的一个组成部分。
天才不等于全才
很多人认为天才儿童在学习中也应该是全才,他们在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有天赋。
而实际上,在学习中人们如此想象的全能的天才儿童几乎是很少见到的,天才往往是界定清楚的专业特长。智力发展不平衡比发展平衡要普遍得多,而大多数高智商儿童更明显地擅长于数学或语言方面。语言能力强的儿童往往能运用语言技巧在数学方面做出成绩,但缺乏空间感的语言能力只能使一个人在数学方面发展平平。儿童也可能在某个学业领域颇具天赋,同时在另一个领域则确有缺陷。
有才能的人不等于就是天才
很多人认为在学习中能力很强的学生是天才。在音乐和艺术领域具有很高能力的儿童是有才能的人。
实际上没有理由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称做“天才”,而把艺术能力强的儿童称做“有才能的人”。尽管这些儿童表现非凡的领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同样表现出早熟、与众不同和具有很大动力。下述原则适用于各种形式的高能儿童:他们的非凡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天的;他们能力的发展受家庭成员的同样能力的影响;他们面临着同样的教育需求;由于他们性格内向而与众不同,他们有在社会上孤立的危险。把一些人归于天才,而把另一些人归于有才能的人,这种区分是错误的。
天才不等于他的智商也超出常人
很多人认为不管是哪一方面具有天分的人都有着常人没有的高智商。
实际上许多学生不需要在全面智商测验中成绩超群就能在音乐或艺术方面极具天赋。不过,音乐天才儿童往往在学业领域比绘画天才儿童表现得更好。为什么音乐儿童在学校表现不错并不为人所知,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学习音乐符号(它继而可以推广至语言和数学符号)的同时要进行每日练习和纪律修养。一些名人杰士的身世提供了关于天才与智商高低无关的最好证据,他们中有些人智商极低,却能在一些结构有序的正规领域,特别是计算、钢琴演奏、现实派绘画和象棋等方面,达到令人惊诧的水平。
天才是天生的还是环境早就的?
绝大部分人认为天才完全天生的,一个天才从出生起就是天才。
而许多心理学家又认为天才完全是勤奋努力的结果。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即使他们起步很早、努力刻苦,也绝不会像天生具有超常能力的儿童一样,接受能力那么快,取得的进步那么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勤奋努力和训练与才能的发展无关。天才儿童(包括名人杰士)比大多数儿童工作要努力得多,在他们的领域中获得的经验也广泛得多,而这种经验对于他们的才能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仅仅有勤奋努力和严格的纪律修养并不能使天才儿童和专家达到天才水平的。这些儿童的高能力是天生的,正是它驱使他们如此勤奋努力。他们的动机和随后的广泛实践是他们天赋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有相当的证据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天才儿童和名人杰士天生具有不寻常的头脑,而这些天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人的遗传基因和妊娠期内分泌影响的产物。
当然,也有一少部分能够自律、努力刻苦的普通人也能取得高水平的技能。但是,这些儿童离不开广泛的支持和成年人的指导,而且他们也不如那些天生头脑就特别适合某个领域的儿童所达到的程度高。在天才儿童的身上,掌握某个领域的特殊爱好与掌握这个领域的着魔似的动机恰当地结合起来了。天才儿童和名人杰士都只需要最低限度的指导和支持,他们依靠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往往从非常规途径进入他们的领域,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别具一格的方法。
天才需要靠父母施加压力
很多人认为天才是那些一心想望子成龙的热心父母创造出来的。然而望子成龙的父母若对孩子催逼得太紧,这些儿童就会被毁掉。
实际上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如果没有父母或者是其他亲密的人时常给予孩子们以鼓励、激励和督促,他们都不会发展自身的天才。但是父母并不创造天才。儿童常常是通过发出需要一种激励环境的明显信号来督促父母。于是父母便尽力去提供这种环境。
但是,父母也能够毁掉一个天才。如果父母想代替孩子发展他们的天赋,关心孩子的成就甚于关心其精神生活,很可能会造成孩子半途而废的痛苦结局。
一个人心理健康就有望成为天才
很多人认为天才普通人有着更强的生存能力,更受人欢迎,更快乐。
而实际上超常天才一般在性格上都比较孤僻,很少与同伴打成一片,他们被同学们视为性格古怪不合群的一类。
他们安静,内向,并且喜欢孤独,做事十分认真。独处的好处是巨大的,独处的时间可以用来发展技能和获取知识。如果说适应力强意味着融入环境和与同伴打成一片,那么这些儿童的适应力肯定不强。他们与众不同,并且也知道这一点。除非他们能找到像他们一样具有很强的掌握欲和学习热情的同伴,否则他们就会变得孤独,离群独处,郁郁寡欢。他们也可能变成孤高自傲、目空一切的狂人,或者变成自暴自弃、缺乏自尊心的平庸之辈。
一切孩子都是天才
有些教育界的人们提出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因我们的学校应该一视同仁,而不应该存在进行提高教育或速成教育的特殊儿童群体。
实际上,几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因才施教。每一个孩子都有相对的强点和弱点,但是有些儿童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强点很突出。超常的天赋产生了特殊的教育需求,正如智力迟钝和弱智要求特殊教育一样。
认为所有孩子都应该是天才,因而没有哪个儿童聪明到需要特殊教育的程度,这个观点导致了对天才的歧视。有音乐天赋的儿童通常需要接受适当的音乐教育。由于学校不能满足这些儿童的需要,他们只好在校外得到训练。学校的美术课也不能满足有艺术天赋的儿童的需要,这种正规学校的美术课在发展有艺术天赋的儿童的艺术才能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小甚至没有作用。绘画天才儿童通常是自学成材,在幼年时没有接受过美术方面的训练。不幸的是,这些儿童与音乐天才儿童一样需要激励和训练。在形体运动方面有天赋的儿童也在学校之外接受训练:他们从有能力的教练教授的私人或小组课上学习体操、滑冰、游泳、网球或芭蕾。
在学习中有天赋的儿童又是另一番情形。人们对待这些儿童也像对待艺术天才儿童一样。他们极少接受特殊教育,而且人们认为他们可以自学成材。他们要么接受与普通儿童没什么区别的教育,要么受到最低限度的培养,这通常是指他们一个星期离开课堂一两次,到提高班里接受创造性和关键性思维的训练,学习与他们的天才领域有关或无关的课程。上提高班的一般标准是智商达到中等天才水准,即130分以上。这也是进入全日制“天才班”以及进入专门的天才儿童学校的标准。
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天才教育经费基本上全花在了中等天才儿童的身上。
如果我们提高对所有儿童的学业标准和期望,并把我们的学校办得像西欧和日本的那些学校一样,那么中等天才儿童就再也不会觉得学习缺乏挑战性。对于那些仍然感到压力不大的学生,可让他们跳级或请专门导师辅导。这样,可能还有些儿童在学业上感到吃不饱,这些为数更少的儿童是“真正”的天才,他们的水平比所在班高出了五六个年级。当前最好的天才培养项目、天才班和天才学校也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些儿童的需要,即使我们提高对所有儿童的标准,他们仍然感到缺乏挑战性。智商180分和智商130分的儿童有很大的区别,不应该将他们看做学习需求相同的同一群体。我们的天才教育资源花在超常天才儿童身上效益会更大。只有这样,这些儿童才更有可能发挥其潜能,把与自己相同的人视作朋友。
具有超常的语言天才或数学天才的儿童的需求,与具有超常艺术天才或音乐天才的儿童相同。他们渴望刺激和挑战。如果我们把天才教育的资源集中用在这些超常儿童身上,将会有更多超常儿童发展才干,并在长大成人后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和创造者。
天才一定前途无量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天才在长大后将和常人不一样,一定会成为名人杰士或者创造者。
实际上许多天才成年后不但没有成为名人杰士,反而碌碌无为。而许多名人杰士幼年时也并非神童。天才儿童独立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发现,并用新奇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当然是一种创造力。但从改变一个领域的意义上说他们并不具有创造力。没有人能不经过多年(最短时限大约为10年)艰苦的工作就能变革一个领域,因而儿童不能做出此举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大多数天才在长大后也未能变革他们的领域。他们大多数不能超越那种使他们从孩子们中脱颖而出的早熟和技能。一些人长大后继续在原来有天赋的领域内工作并成为本行的行家里手。一些人长大后改了行,他们有才干但不突出。还有一些人,往往是被父母作为展览品的儿童,希望彻底脱离他们早期具有天赋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