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艺术小殿堂
46324300000012

第12章 语言艺术(2)

叙事诗也写人,但它毕竟是诗,在叙事的同时,还要抒情,所以,叙事诗描写人物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样一来,叙事诗描写人物,往往要删略一些细节,不象小说那样作精雕细刻的描写。我们把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同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某些内容相似的段落比较一下。《王贵与李香香》第一部第二节中,写王贵给地主做工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时,是这样写的:

牛驴受苦喂草料,

王贵四季吃不饱。

大年初一饺子下满锅,

王贵还啃糠窝窝。

穿了冬衣没夏衣,

六月天翻穿老羊皮。

秋天收庄稼一张镰,

磨破了手心还说慢。

冬天王贵去放羊,

身上没有好衣裳,

脚手冻烂血直淌,

干粮冻得硬梆梆。

心想拔柴放火烤,

雪下的柴儿点不着了。

柳青同志在《创业史》第一部的题叙中,写十四岁的梁生宝在吕二财东家当长工时的不得温饱,受人欺凌时,是这样写的:宝娃长成十四岁的人罗。红脸、浓眉、大眼晴,身派不低,一眼看上去,就知道能出息一个结实的庄稼汉。接受了继父和他妈给他的足够教导以后,十四岁的少年人,有信心地投入了生活,开始给下堡村吕二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了。那年正月十二上工。正月十五黄昏,宝娃从财东家回到地里的草棚屋过灯节。娃一句话没说,趴在小炕沿上,抱着小脑袋呜呜直哭。妈,已经四十几岁,温良贤慧地走到跟前,搬搬儿子的肩膀:“宝娃,你怎哩?”“呜呜……”宝娃只哭不回答。……宝娃哭得更厉害了,一声比一声更凄惨。“好娃哩!你甭尽哭嘛!到底是怎回事,你给妈说!”宝娃站直起来,拧过身,满脸眼泪和鼻涕,断断续续开始说:“我……蹲在……房檐底下……吃饭,呜呜呜……”“说,说下去,甭哭哩!”“财东娃……从地下……抓起……一把土,呜呜呜……”“抓起一把脏土怎哩?”“撒在……我……碗里头,坞呜呜……”“为哈哩?你惹他来吗?”“我……没,……财东娃……欺负人……人哩!”一直关切地站在旁边的梁三老汉,脸色气得铁青,现在接上嘴,愤怒地问:“那么,那碗饭怎弄来?”“财东叫……倒在……猪槽……槽哩……”“财东没管教娃吗?”“光……说了……两句,呜呜呜……”于是原来十分愤怒的老俩口,气平了下来。老俩口商量:既然饭倒给猪吃了,财东又说了自家的娃几句,也就拉倒算啦。给人家干活,端着人家的碗,只要能过去就过去了。

前边例举的这一段叙事诗和这一段小说,内容相似,但是写法根本不同。写王贵的那段诗,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它通过对王贵的春,夏,秋,冬四季生活的概括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王贵的同情和对崔二爷的憎恨,写得极其凝练、集小。而写梁生宝的那段小说,却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写得很具体、细致。梁生宝的外貌,怎么哭以及委屈的样子,妈妈怎么问以及对儿子的疼爱,梁三老汉怎么生气以及和老伴对这件事的态度,都作了精雕细刻、绘声绘色的描写。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人物的活动又离不开事件,因而,小说需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有了丰富完整的情节,才能多方面地细致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当然,除抒情诗外,其他的文学作品也都有情节,但以小说最为突出。一般讲,小说都必须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一个完整的情节发展过程。这一点,小说和戏剧有一致的地方。但由于戏剧受舞台性的限制,它的情节没有小说的情节那样丰富完整、自由灵活。从时间上看,小说可以叙述几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叙述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从空间上看,小说的情节可以是发生在一间小屋子里面的事情,也可以是发生在一个单位的事情,可以是发生在一个地区、一个省内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在国内,甚至国外的事情。总之,小说的情节可以在时间、空间上自由发展,没有什么限制。叙事散文和叙事诗也有情节,但叙事散文的情节是片断的,叙事诗剪去了许多枝蔓,显得集中而又单纯,所以都不如小说那样完整,丰富。

这里,我们仅以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短篇小说《孔乙己》作一点比较,看一看小说情节的完整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孔乙已》,都是批判封建教育的。叙事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生活的事实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细致而又生动地叙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描绘了他那个故居后面的园子和他被送入私塾以后的情况。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唯一的乐园,园子里的一切东西,对他都有无限的乐趣。可是,当他被送到私塾念书,便不能常到那里去玩。旧私塾的教育是极不合理的,对那些刚刚七,八岁,天真未凿的孩子们,硬灌输一些所谓古圣贤的哲理,强迫他们死读一些深奥难懂的古书。在这里,鲁迅还为我们着重地刻画了私垫先生的性格特征,他虽然不象一般顽固凶暴的私塾先生,但他也备有一条戒尺和立有体罚的规则,孩子们顽皮的时候,他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喊他们读书,一听到孩子们放开喉咙,“人声鼎沸”地读起来的时候,他自己也全神贯注地读起书来。看到这些描写,这位私塾先生的形象便会浮雕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整篇散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的主题不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作家童年生活片断的真实回忆表现出来的。但是,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虽然来自生活中的真实,但它已经经过作家概括、集中和虚构,并不符合事实真象。它的情节是几个生活片断的组成,并且都发生在咸亨酒店里。在咸亨酒店里,他经常来喝酒,并且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吃茴香豆,并教酒店学徒认字,他偷书,还满口的“之乎者也”为自己辩护,他欠酒店钱,总是还不清,他偷了丁举人的书,被打断了腿……。鲁迅先生在这篇短篇小说中,不是围绕着孔乙已一生的中心事件来展开孔乙己的描写,而是围绕着孔乙己性格的发展来选取不同时间的典型事件和情节。孔乙己一生的活动是多方面的,鲁迅先生用组织电影镜头的办法,选取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一个个并列,连接起来,就象一幕幕活动的电影似的,构成了孔乙己一生完整的故事,完成了孔乙已形象的塑造。显然,小说《孔乙己》的故事情节,要比叙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丰富、完整得多。

小说要求对形成人物性格的环境作具体描写,对人物周围的景物作适当的描绘。这就是说,小说必须有具体的环境描写。所谓环境,包括人物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在小说中,对某一人物来说,别的人物的活动环境也组成他的社会环境。

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物周围的环境,诸如自然风光、山川景物、房间陈设、风俗人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整个时代的潮流等作具体的描绘和渲染。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在一开头,就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描写一个阴郁和混乱的工人区。这是主人公母亲尼洛芙娜和儿子巴威尔生活、劳动、斗争的具体环境。作家写“泥泞不堪的道路”,写“机器的轰鸣和嘶叫”,写工厂中的“黑烟囱”,写工人的苦闷生活,写工人喝酒的场面……,所有这些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绘。这种对工人区生活环境的具体描写,不但点明了主人公生活的时代,为他们活动提供场所,而且展示了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和背景,特别是展示了母亲从一个不觉悟的妇女成长为革命自觉战士的社会根源。小说在环境的描写上,要比其他文学样式便利得多,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篇幅的限制,没有舞台的限制,作家可以更细致、更具体、更充分地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活动离不开环境,一定环境产生一定思想性格的人物,而一定思想性格的人物只能出现在一定的环境里。由于小说细致地从多方面刻画人物,情节复杂完整,这就要求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进行具体的描写。恩格斯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就是说,作为叙事性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象小说这样的文学样式,必须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只有这样,才能具体,真实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背景,帮助读者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是为舞台演出而写的,是文学的—种样式。

戏剧文学,也叫剧本。戏剧文学,是戏剧艺术的基础,它不仅供读者读,更主要是供舞台演出。这就决定了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从布局、构思到每个细节的处理,都要时时照顾到舞台条件。鲁迅先生在《给窦隐夫的信》中写道:“剧本虽有放在书桌上和演在舞台上的两种,但终究以后一种为好”。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剧本受舞台演出的限制,就有了与诗歌、小说、散文的不同特点。

第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

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演员的表演,要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所谓时间的限制,就是演出的时间只能在二至三小时之内,不能太长,所谓空间的限制,就是舞台的场景变换不能频繁,剧本中场景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舞台演出的可能性。过去写戏,外国有一个理论叫“三一律”,也叫“三个一致”。就是写一个事件,发生在同一个地点,又必须在同一天。显然,这种要求过于刻板,不利于戏剧更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后来,这种理论被打破了。它虽然被打破了,但不等于说,剧本不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集中,仍然是戏剧文学的特点之一。

曹禺的四幕剧《雷雨》是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写发生在周公馆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它在集中的时间,地点内,既写了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鲁家,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揭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

曹禺的另一出四幕剧《日出》时间的分配是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剧情展开的地点是陈白露和翠喜的房间,剧中仅管有各样都市的人物,但都是围绕主要人物陈白露展开的,出色地表现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都市复杂社会的横断面,揭示了日出之前腐朽势力的丑恶活动。有的剧本虽然反映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但它也要求时间、地点、情节、场面高度集中,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老舍的三幕话剧飞茶馆》,写了几个年间的事情,人物活动的时间、场景也比较集中,第一幕的时间是清朝末年,第二幕的时间是北洋军阀时期,到第三幕已经是新中国诞生的前夕了。地点都发生在茶馆,各种各样的人物在茶馆中活动,又都围绕主要人物王利发而展开;它通过茶馆的兴衰史,揭示了旧社会灭亡与社会主义制度诞生的必然性。因此,剧本主线鲜明、突出、情节清晰、紧凑,人物形象生动、感人,不愧是剧坛公认的一颗明珠。

第二,矛盾冲突尖锐,紧张。

人们都爱说,矛盾冲突是戏剧文学的基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本只有一般“冲突”还不行,“冲突”还必须尖锐“紧张”集中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