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尔能源资源丰富,有与之合作的经济基础;厄瓜多尔人民对华友好,是与之合作的社会基础;厄瓜多尔政府和各主要政党对华友好,是与之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目前有15家公司在厄瓜多尔设点,其中包括3家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作业。2005年9月,中石油、中石化联手成立的安第斯石油公司,购买了加拿大ENCANA 公司在厄瓜多尔全部石油资产和开发权益,合同金额14.2亿美元,现阶段项目效益评估十分乐观。该项目是继苏丹、哈萨克斯坦之后中国在海外第三大石油投资项目,也是两大集团公司在海外第一个成功的合作项目,标志着我国海外企业合作更加理性并逐步走向成熟。中石化集团驻厄瓜多尔3家分公司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工作部署,重新配置和整合资源,提升了服务质量,维护了企业形象,收到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化石油CRS资源公司与16区块各合作伙伴及作业者密切配合,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销售份额油190万桶,销售收入8000万美元,税后利润1000万美元,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但厄瓜多尔政局不稳,政策多变,人事变动频繁影响了企业的经营运作和持续发展。厄瓜多尔2005年因经济发展乏力,贫富分化加剧,赤贫人口大幅增加,社会治安有恶化趋势。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厄瓜多尔的一些产业发生冲撞,中国经济威胁论在厄瓜多尔有一定的市场。此外,厄瓜多尔还有双重征税、市场狭小和签证难等问题。
(四)安哥拉
安哥拉是一个自然资源富庶国,有南部非洲“聚宝盆之称”。盛产石油、天然气、钻石和其他重要矿产30多种。与其他历经战争的非洲国家相比,安哥拉具有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高的特点。2004年,安哥拉石油储量88亿桶,占世界的0.7%,石油产量占世界的1.3%。1975年独立之后,由于连年内战,交通、生产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几乎陷于瘫痪,石油成为安哥拉的最主要出口产品。国民经济主要依靠石油和采矿两大支柱产业。1989年9月,在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后,安哥拉开始对其经济政策实施调整改革。
1990年9月基本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
1997年成立的团结和民族解放政府(GURN)以稳定宏观经济和恢复国内生产为工作宗旨。2001年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非正式技术协议以来,为了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融资和巴黎俱乐部成员国减免债务及经济援助,安哥拉政府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并在其帮助和监控下,施行了一系列旨在稳定国民经济,增强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恢复生产和重建服务业等改革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阶段性成果。
工农业生产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产量,日产量由2001年的75.3万桶增加到目前的90多万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扶持力度,非石油产业逐渐得到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安哥拉实施经济调整的努力基本予以肯定。认为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2005年,安哥拉经济增长名列全非洲之首,GDP增长达14.7%。
中安两国政治友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目前,安已成为我国在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9.1亿美元,2005年达到69.55亿美元,比2004年在幅增长41.6%。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从安哥拉进口的原油近几年逐渐增加,进口的原油量已升至中国进口供应国的第三位。安哥拉在2002年结束内战进入国家重建初期,政府为2003-2004年度确定了一个以发展农牧为基础、修复基础设施为重点的两年发展计划。安哥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潜力大,这为进一步加强中安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较大空间。中安发展经贸合作特特别是石油领域的合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由于长年内战,目前安哥拉经济基础十分脆弱,国家收入主要来源于石油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出口总额的90%,经济结构单一;宏观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控制效果不理想,外债多达100多亿美元;失业率高,400余万人流离失所,负担重;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投资环境差;总的来说,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制因数较多。安哥拉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解决长期过分依赖石油等能源出口的深层次矛盾,恢复和发展农牧生产,修复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机构工作效率,减少腐败。
(五)苏丹
苏丹石油资源丰富,2004年石油储量达63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0.5%。
目前已勘探开发的仅10%。2004年,每天生产原油30.1万桶,约70%出口。
通过与中国和马来西亚等外国石油公司合作,苏丹石油工业近年来有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集勘探、开采、集输、炼制上下游一体的完整工业体系。
苏丹是个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石油业是其大力发展的产业。苏丹经济近年来呈强劲势头,2004年苏丹GDP总值达195.5亿美元,增长率为7.2%,在北非国家中最高。对外贸易在苏丹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石油产品、阿拉伯树胶和棉花是苏丹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苏丹的重要贸易伙伴有:沙特阿拉伯、埃及、英国、中国、阿联酋、印度等。苏丹主要经济问题是多年积累下来巨额外债,基础设施薄弱也是制约苏丹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苏自1959年建交以来,两国政治上一贯相互支持,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发展。目前,中国是苏丹第一大贸易伙伴,苏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2005年中苏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39亿美元,比上年猛增55%。在能源领域,2005年8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苏丹政府签署了红海区第15区块石油产品分成协议并拥有35%的股份。
(六)加蓬
加蓬国土面积仅26.7万平方公里,却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矿藏。2004年,石油储量为23亿桶,主要分布在沿海陆地及近海海域。埃尔夫、壳牌、美孚等欧美大石油公司占有绝对优势。石油是加蓬国民经济的支柱,石油收入占国民收入的50%以上。单一的资源出口型经济使加蓬的经济基础极为脆弱。上个世纪末以来加蓬原油可采储量逐渐减少,产量持续下降,经济发展遭到严重困难。
为使经济发展逐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加蓬近年来开始实行经济多样化政策,全面对外开放矿产开发权,除继续勘探开发石油外,重点开发锰矿和铁矿。虽说加蓬石油开采鼎盛时期已过,但仍有很大开采余地。
中国和加蓬长期友好,中国对其真诚的援助在加蓬影响很大。邦戈总统9次访华,对中国感情很深,十分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对中国来加蓬进行投资期望很高,希望以此打破法国对加蓬的经济垄断,同时又带动其他国家到加蓬投资,为加蓬石油后时代的发展开辟新道路。中国在加蓬的能源开发近两年开始起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国关系的政治优势为中国企业来加蓬开发能源提供了保证。中石化公司已经在加蓬取得了部分勘探和开采权,与加蓬政府部分石油股权的转让谈判也在进行。
中国参与加蓬能源开发总体态势不错,但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法国、美国等国的大石油公司与中国公司竞争,设置障碍。加蓬方面缺乏统一规划,法律不健全,随意性大,个别高官对中国的开发能力心存疑虑,这些给中国企业争取和实施开发项目带来难度。
六、关于第六板块代表性国家分析
第六板块以欧洲国家为主,也包括加拿大和韩国等OECD 国家。总体来看,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人均收入较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期阶段。
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能源消耗巨大,石油需求持续上升,在自身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是欧盟多年来大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从指标体系看,这25个国家的石油总储量仅占世界的3.85%,石油产量占到世界的15%,石油消费量占到世界的24.8%,炼油量占到世界的21.1%。
2005年,欧盟能源进口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50%。77%的石油、55%的煤炭和43.3%的天然气均依赖进口。欧盟进口石油的主要供应国及其比例依次为:挪威24%,俄罗斯18.3%,沙特12.1%,利比亚8.8%,伊朗6.1%。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为:俄罗斯38.7%;挪威26.2%;阿尔及利亚25.4%。
德、法、英三国能源概况:德国煤炭资源较丰富,但98%的石油和3/4的天然气均靠进口,年均油气进口额约300亿欧元。2002年德石油消费量约1.27亿吨,居世界第四(次于美、中、日)。在德能源消耗总量中,石油约占38%,煤炭占24%,天然气约占22%,核能占13%,可再生能源占2%。
法国煤炭和油气资源贫乏,98%的石油和93%的天然气依靠进口。2000年能源进口额约300多亿欧元。但法是核能大国,2001年核电占法发电总量的76%,占全球核发电量的15.5%。在法能源消耗总量中,石油占39.4%,电力占36%,天然气占14%,煤炭占5.7%,可再生能源占4.8%。
英国是欧盟能源大国,石油储量为70亿吨,天然气储量2万多亿立方米,煤炭可开采储量46亿吨,矿物能源(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不依赖进口。英是石油净出口国,同时也进口部分原油进行加工,2002年英原油出口约8500万吨,进口4400万吨。此外,核能发电1.3亿千瓦,占发电总量的18.5%。
(一)欧盟能源供应面临的问题
欧盟严重依赖能源进口,易受油价波动和供应危机的冲击。欧盟矿物能源生产下降,石油蕴藏量低,生产成本较高,能源供需缺口很大。预计到2020年,进口能源在总消耗量中所占比例将从目前的1/2增加到2/3,其中石油进口量将从77%提高到85%,天然气进口量将从43%升至75%。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使欧盟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东是欧盟最大的石油供应地,约占进口总量的45%。20世纪70年代两次中东石油危机曾使欧盟经济遭到重创。当前中东局势持续动荡,亦给欧盟经济蒙上阴影。
能源市场条块分割,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欧盟在能源领域尚未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在能源分配及定价方面各行其是。凡此种种造成一些国家的设施负荷过大,另一些国家则处于闲置,能源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环境保护方面压力较大。鉴于石油、煤炭等矿物能源对空气污染严重,欧盟正加紧落实《京都议定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矿物能源的使用进行更加严格的限制。此外,发展核能受到西欧绿色环保组织和广大民众的反对,目前使用核能的8个欧盟国家中有5国已决定停建核电站。预计10年后,许多核电站将因老化而停止运行。当前,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当务之急,但因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科研投入不足,市场占有率不高。
(二)欧盟能源发展战略及措施
欧盟积极制定共同能源发展战略,从1951年正式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启动一体化进程以来,推出了一系列能源政策文件。1988年欧共体委员会提出《共同能源市场》报告,首次建议制订共同能源政策。1991年欧盟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能源宪章》,此后欧委会又多次发表能源问题白皮书、绿皮书,强化能源合作,以提高政策效力和投资效益。欧盟能源战略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可承受性和可持续性,在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前提下,使价格保持在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内,使能源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实现上述目标,欧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扩大石油战略储备。欧盟规定,各成员国应建立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成员国在动用该储备前,须征得欧委会同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欧盟感到仅在成员国层面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已不能适应抵御石油危机的需要。2002年,欧委会正式建议在欧盟一级建立石油战略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