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46321900000013

第13章 世界石油生产消费的区域及国家分类(4)

(二)中日在石油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日本是石油需求大国,严重依赖国外石油供给。每天消费石油量占到世界的6.4%,炼油量占到世界的5.4%。日本四面环海的岛国,民族构成单一,长期自我封闭。日本孤悬海上,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怀有强烈的危机感。日本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使日本自古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也有别于东方的独特文化传统。二战后日本埋头发展经济并且迅速崛起,在短时间内超欧赶美,反映出日本崇尚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这种民族集团主义特征的优势。虽说这种集团主义在国家发展建设上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但其弊端是高度服从、盲目随大流和强烈的排外性。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日本羽翼渐丰和内外环境变化,日本重燃称雄亚洲之梦,力图尽快完成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甚至军事大国的转变。日本欲坐大亚洲,往往要与域外大国尤其是最强者为伍,借力发展,以小搏大。昔日曾与英国结盟,后来又勾结德国,战后则靠上美国。对于中国,日本深怀复杂情结,历史上对中国既仰慕敬畏,又分庭抗礼同时觊觎垂涎。日本从中国获取最多,同时又是对中国祸害最大的国家。中日关系的演变曾对各自民族的命运兴衰产生过直接和重大影响。从未来看,日本不可能再走军国主义老路,但与中国争雄亚洲则难以避免。

中日邦交正常化33年来,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双方先后签署或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这三个重要文件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两国经贸、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给双方带来了重要利益。

近年来,中日关系出现了复交以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日本对华政策消极面趋于突出,历史、台湾等老问题集中爆发,海洋权益纠纷等新问题明显增多。受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影响,中日高层互访已中断四年多,双方互利合作和国民感情都受到了损害。2005年中日关系复杂、严峻的一面续有新的发展。历史问题和东海油气开发纠纷仍较突出。双方围绕日本“争常”问题展开了激烈较量。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相互依存日益加深。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再创历史新高。2005年中日贸易额达184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9%,增幅有所下降。中日互为近邻,和平友好相处和谋求共同发展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最大的共同利益所在。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从维护中日关系、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大局出发,一再向日方晓以大义,晓以利害,希望小泉首相能够幡然醒悟,识大体、顾大局,不要一意孤行。然而,中方的诚意和努力没有得到日方应有的回应。

中国与日本在石油领域确实存在着竞争关系。日本对石油争夺可谓不遗余力。作为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之一,日本在石油问题上具有极强的忧患意识,日本政府除了在国内通过官民并举的办法夯实石油战略储备外,更在国外积极拼抢石油开采合作机会。中东在日本石油进口中份额高达88%。尽管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逐步实行多元化战略并大力开展节能等举措以减少对中东的依赖,但日本始终注意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并保持较为稳定的进口份额。然而面对中东地区美国坐大以及一连串的恐怖袭击,日本开始寻求新的能源保障。首先是角逐远东。日本以数十亿美元的重金利诱俄罗斯采纳“安纳线”方案,致使中国与俄罗斯拟修建的“安大线”搁浅。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每年可供出口的石油很难稳定超过4000万吨,日本想要5000万吨,中国原本需要3000万吨,这是双方需求的底线。对俄罗斯石油的需求是中日两个大国能源竞争的主要领域。其次是布局中亚。2005年8月底,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出访乌、哈、塔、吉这中亚四国,并在哈萨克斯坦举行了“日本+ 中亚”第一次外长级会议。第三是伸手伊朗。伊朗目前已成为日本第三大石油供应国。尽管由于日本过于追随美国要求伊朗取消核计划,致使其在争夺伊朗新兴油田阿扎德干油田中败北,但是日本并不死心。日本表示不会放弃获取阿扎德干油田的开发,并会为获取阿扎德干油田的开采权采取积极的行动。第四是觊觎非洲。日本还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为角逐非洲做好准备。日本在2004年组织的“第三届非洲开发会议”上承诺将在今后5年无偿向非洲提供总额10亿美元的帮助,同时放弃对非洲等重债务贫困国家总额约30亿美元的债权,从而为争夺非洲石油占得先机。第五是拉拢东亚。在国际油价高企的情况下,日本突然提出愿意将本国尚空闲的储油设施转用于东亚的石油共同储备,并积极倡导建立能够相互调剂余缺的东亚石油储备体制。此设想一旦成为现实,日本无疑将大大提高其在东亚的影响力。

应该看到,中日在上述领域既存在着竞争,也有合作的可能。从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节能等在内的“大能源”的观点看,中日在能源问题上完全可以做到“合作大于竞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应开展中日俄等国的能源合作。俄拥有资源之优势,中国拥有劳动力、地利以及部分技术(油气勘探等)之优势,日本拥有资金与技术之优势,构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互补关系。但结果出现了中日在获取俄罗斯油气来源方面“狭路相逢”、过度竞争的局面,忽视了即使作为同一油气来源的追求者,彼此间也需进行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这不仅不利于我们以合理代价获取所需之能源,而且有可能进一步陷入能源竞争与政治摩擦互相刺激的恶性循环。

在开发东海油气资源问题上,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唯一出路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避免出现两国有关岛屿海域的主权争端与两国能源竞争相缠结的复杂局面。这也是中国一直以来的原则。

在维护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运输线方面,中日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近年来马六甲海域海盗活动猖獗,安全形势堪忧,共同维护石油运输线安全成为中日加强合作的一个紧迫课题。

五、关于第五板块代表性国家分析

这一板块包括的国家较多且分布在各个地区,主要以亚洲、非洲、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为主。这一组中没有欧佩克国家,29个国家中只有3个OECD 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丹麦和意大利。石油储量占到世界的7.2%,石油产量占到世界的16%,平均产量占到世界的0.6%左右,如安哥拉的石油产量占到世界的1.3%,厄瓜多尔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0.7%,澳大利亚的产量占到世界的0.6%,丹麦的石油产量占到世界的0.5%。从指标体系来看,这一类国家还有一特点,就是基本上每个国家石油产量占世界的比例都比它们各自储量所占的比例高,例如安哥拉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的0.7%,厄瓜多尔的储量占世界的0.4%,澳大利亚的储量仅占世界的0.3%,丹麦的储量仅占世界的0.1%。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是我们重要的同盟军,是我们可以借以制衡美国的重要牵制力量,是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我们继承外交传统的重要体现。

新形势下,中国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探索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困难,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中国近年来向亚非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并减免了38个亚非发展中国家137.78亿人民币的债务,特别是对非洲,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合作论坛,加强新形势下与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对话与合作。

这里我们根据石油储量、地理位置以及双边关系的基本情况,选取6个代表性国家进行分析,这6个国家分别是阿曼、阿塞拜疆、厄瓜多尔、安哥拉、苏丹和加蓬。

(一)阿曼

2004年,阿曼的石油储量56亿桶,占世界的0.5%。石油产量占到世界的1%。石油是阿曼经济的支柱产业,阿曼GDP的43%来自石油工业,财政收入的70%来自石油收入。为打破依赖石油单一经济的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吸引外资,增加收入,促进就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阿曼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加速推进产业多元化、经济私有化、就业本地化进程,并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阿曼曾是对华出口原油最多的国家。早在1989年,就已经向中国出口一定数量的石油。1993年向中国供应原油406.09万吨,占其原油出口量的10.43%,占中国原油进口量的26%。根据阿曼国民经济部统计,2005年原油及其冷凝物的生产量达2.83亿桶,比2004年的2.85亿桶下降了1%;日产量为77.4万桶,2004年为77.9万桶,下降0.7%。原油价格平均增长46%,达50.26美元/桶。2005年阿曼原油出口2.62亿桶,比2004年的2.64亿桶下降了0.6%,中国仍为最大的进口国,进口原油8430.6万桶,比2004年1.06亿桶(历史最高点)下降20.7%。

1978年5月两国建交以来,高层经贸交往不断。在两国高层推动下,双边经贸合作各领域呈积极发展态势。继中石油2002年成功进入阿曼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突破,纷纷中标石油物探、油田服务、通讯、道路建设项目,中水远洋渔业重返阿曼进行海洋捕捞。2004年10月,中原油田获得了中石化海外实施项目阿曼36、38区块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管理权。2005年6月,中石油与阿曼石油公司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加强在油气开发、下游项目等领域的投资合作。

(二)阿塞拜疆

2004年,阿塞拜疆石油储量70亿桶,占到世界总储量的0.6%。石油产量占世界的0.4%。近10年来,阿塞拜疆突出石油立国战略,经济稳步发展,已经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阿塞拜疆经济支柱是与石油有关的能源生产。阿塞拜疆有发达的石油加工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业、有色冶金工业,食品加工业。位于阿普歇伦半岛上的巴库油气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开采。石油开采在前苏联时期仅次于俄罗斯居第二位,独立后在百业凋零的背景下更是一支独秀,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石油产量在独联体国家中次于俄罗斯和哈萨克居第3位。石油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65%左右。其上缴利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近一半,出口的90%以上。经济发展目前主要依靠开采石油资源。石油现有可采储量大约有13亿~15亿吨,90%以上在里海海底。

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主管阿境内油田的开采,并根据产量分成合同与外国公司进行合作。

阿塞拜疆渴望同中国深化友谊,加强合作。2001年至2005年,中阿双边贸易额从1500万美元跃升到2.4亿美元,中国在阿塞拜疆投资从200万跃升到3亿美元。在阿塞拜疆的中资企业很多,涵盖了石油、通讯、建材等多个行业。

2002年,中石油通过投标购买了阿塞拜疆K&;K油田部分股权,首次进入阿石油开发领域,中石油在阿塞拜疆的投资总额超过2亿美元,在阿原油开采量约占阿陆上油田开采量的16%,同时带动中石油钻井、测井、技术开发等服务性企业进入阿市场,签订设备、技术出口合同3000多万美元。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国企业在参与里海石油开发方面起步较晚,尚未进入阿最具潜力的海上石油开发领域。阿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不规范,法制不健全,加上技术标准、施工规范等方面的差异,给中资企业开展业务增加了许多不可预见的困难和风险。

(三)厄瓜多尔

厄瓜多尔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其石油产量占世界的0.7%,石油储量占世界的0.4%。厄瓜多尔东部亚马逊地区的石油井井见油,但却是拉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工业基础薄弱。作为出口石油的国家,由于政治争斗,未能从近来居高不下的国际石油价格中为国家谋利益。2003年以来,厄瓜多尔政局动荡不已,现政府缺乏执政经验,是一弱势政府。厄瓜多尔奉行以厄美关系为核心的外交政策,现政府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执政。由于厄瓜多尔地理位置优越,且政府和军队与美国关系良好,美国对厄瓜多尔也特别青睐,把从巴拿马撤出的军事基地转设在厄瓜多尔西部太平洋港口曼塔,并由此北制哥伦比亚的缉毒和游击队,南控秘鲁及南美洲,使厄瓜多尔成为美国拉美战略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中国和厄瓜多尔建交26年来,双方合作已有良好的基础并且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