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进行科学教育
46321800000022

第22章 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6)

知道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与当今地球表面块体分布的现象。

知道观察岩层和利用化石可以估算地质时间。

知道陆地、海洋、大气和生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系统的不断演变。

知道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海情、大气和日地关系的相互作用与全球变化。

目标4:通过讲座、阅读、社会考察、课题研究等活动,认识人类进步必须与环境协调发展。

人类与环境

知道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抗灾意识与能力。

正确理解人类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理解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违反环境协调规律,将产生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知道自然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应通过兴修水利、建立气象预报、植树造林、地震监测等工作解决。

知道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要通过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解决。

(4)军事科学

知道电子战、水下声纳快速反应部队的知识。

(5)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

目标1: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查、阅读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当代自然科学中四大基本问题的研究现状。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了解“宇宙大爆炸”模型。对人类认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所作的贡献,并对认识的深化所起的推动作用。

知道(恒星级)黑洞是某些类型恒星的演化终端的必然产物,并没有神秘色彩。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知道地球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新进展。

认识地球环境的演化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生命的本质与智力的起源

了解进化是自然选择和组织结合的产物。

知道细胞起源是生命起源的重要问题。

认识、揭开人脑的奥秘是关系智力的核心问题,是没有终极的科学探索。

目标2:通过对电子计算机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进一步学习、操作,对电子计算机学科及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有全面的认识。

信息技术

会初步运用网络收集信息。

初步了解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

了解计算机管理信息的方式方法。

电子计算机学科

学会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文字和简单的图形处理。

懂得一些软件应用的基础知识。

初步了解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应用。

目标3:通过参观、考察、调查、阅读等活动,加强与拓宽生物学科知识,了解生物技术的概貌。

生物技术概貌

知道生物技术包括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代谢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生物芯片技术。

认识酶工程利用酶的特异催化功能能快速、高效地生产相应产品。知道生物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和作用。

了解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在食品及医药工业上应用的情况。

初步了解基因工程内容及其应用。

了解人类基因图谱的基因组研究对人类的影响。

了解生物芯片在未来计算机上应用的可能性,了解DNA芯片的应用价值。

目标4:通过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分析所知高新技术,了解高新技术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并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高新技术与人类

了解高新技术主要是指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

在新材料技术方面,知道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特殊功能材料,(超导材料及纳米材料)的应用。

了解激光在农业、生物技术和医学上的应用。

正确理解人类探索宇宙空间行为的重大意义。

(6)实用技术

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学习、操作使用等活动,熟悉普通公用电子化设施。

普通公用电子化设施

知道邮局、银行、医院、博物馆等公共场所电子化设施的基本情况。

会简单操作这些设施。

目标2:通过讲座、社会调查、实习等形式,初步形成职业意识.并掌握一些与就业有关的技能。

就业准备

根据所在地的实际,熟悉当地的产业经济与就业信息。

结合学工、学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

通过开设电工、家电维修、办公自动化或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技能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技能。

目标3:通过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学会实用性制作。

科技制作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科技作品的制作活动。

在陶艺、摄影、摄像等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技术和艺术水平,发展个人的特长。

目标4:通过各种科技作品的制作与探究性活动,提高对技术的理解力,进一步了解技术的特性,培养开发新技术的能力。

技术设计

理解创新是技术设计的灵魂。

了解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提出设计要求、收集设计资料、构建设计方案、实施设计方案、评价设计方案。

(7)科学技术史

目标1:通过阅读、讲座、参观、访问、考察和实际模拟操作体验等活动,重点了解我国著名及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迹,理解他们的工作对于科技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

科学家和发明家

了解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迹。

知道对世界科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及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如爱因斯坦等)。

目标2:通过讲座、参观、课题研究等活动,围绕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理解科学研究的工具、手段与科学研究的紧密关系。

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

认识科学研究工具和手段的更新直接对科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知道科学研究工具、手段的更新与提高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先决条件,因此,它们本身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知道研究工具和手段的进步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目标3:通过历史事例,进一步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加深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解。

历史的观点

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科学事业的意义。

从历史的观点认识“积累”和创新在科学进步与现代文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发展的观点

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时代的限制。

辩证的观点

认识科学是双刃剑。

树立正确对待科学新发现与技术新发明的态度。

目标4:让青年人知道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永无定论的争论。

科学不是惟一,科学不是可能,科学的负面影响。

当代科学或许只是科学中的一种。

科学与人文的分离、整合。

科学的未来与未来的科学。

3.科学方法、能力

目标1:通过强化实践,发挥课外实习、实验的功能,注重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实际应用过程,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参与、体验与内化。

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实验能力

增强实际操作的体验,使“学知”与“学做”相结合。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学习科学,实践科学方法。

充分发挥实习、实验教学的功能,将设计、测量、验证、探究有机组合。

在实习、实验中有针对性地突出观察、建模、抽象、应用四个环节,将科学内容的学习与现代生活、生产相结合。

掌握科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

认识科学方法是科学创造的工具,是人们发现新现象、提出新理论的手段,是人们运用智慧协调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联系的途径。

重视实习,通过实习、实验,强化已有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联系,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

目标2: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认识与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和过程,培养积极探索,解决问题,自主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注意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强化探究性学习环节,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鼓励形成独特见解,保持产生一切新想法的积极性,积极创新。

思维方法、能力培养

注重由知识点的切入到理解知识的本质,提高领悟能力。

不断提高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的水平。

初步学会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主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科学方法的学习。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能结合实际提出问题,构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能根据需要设计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步骤、分析研究结果并得出结论。

在开展研究过程中,能依据设计与研究过程,选择、改进研究计划,有针对性地收集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写出研究报告。

发展创造性思维,致力于科学探究

致力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学会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尝试独立完成一些有价值的科研课题。

目标3:通过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对信息的认识与处理,培养现代信息观念和信息识别、收集、交流、处理、应用的能力。

专题信息收集能力

培养资料收集能力,学会目录索引、重点文章追溯、网上检索等资料收集方法。

能够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方法对自然界或社会的某专题进行调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研究信息。

养成平常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的习惯,持之以恒。

对信息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形成有价值的资料。

信息交流能力

注重在科学探究中,相互之间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在科学讨论中不仅能听懂、分析、判断他人的观点,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能正确引用他人的观点。

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交流方式(例如口头、文字、图表、电子、数字等方式)。

4.科学行为、习惯

目标1: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养成具有批判性的个性化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批判性学习习惯

形成较强的反思能力,能经常分析、检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

独立思考,不轻信书,不轻易下结论,强调亲身的学习体验。

个性化学习习惯

初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形成学无止境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目标2:通过参观、考察、访问等活动,了解社会发展与科技的关系,形成社会责任感,对保护环境和生态能作出正确应答。

具有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活动

关注社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现状与变化,积极为提高社区的环境质量出力。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提高社区的人文环境质量。

保护环境和生态

认识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

树立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能源、环境、人口等问题能作出正确判断。对环境、生态问题能主动作调查研究,并参与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