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6317000000009

第9章 澄清价值观(1)

——道德价值观是道德人生的定向器

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人们的价值观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具有时代的特征和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发展,引起生活方式改变,导致人们价值观变化;第二,科技革命引起社会生活广泛深刻的变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第三,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造成人们思想发展水平的差异,引起价值观变化。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价值观的变革也就需要一个过程,由此新旧价值观冲突和斗争必然存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不同层次利益主体并存,因此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与传统价值观冲突相比,当代中国价值观冲突涉及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但是,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并存、冲突,是价值观冲突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主要的价值观冲突内容还是在道德价值观领域。

面对当前道德价值观冲突的现状,全社会必须大力提倡正确的价值导向,主要包括:

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必须坚持无私奉献精神的价值导向,必须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等等。

青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时期,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对外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这既是他们的长处,但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社会上良莠混杂的种种观点、见解,一些消极的价值观极易在他们中找到附和者。为此,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尤其是道德价值观教育)极有必要。这既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责任。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这样,才能增强青少年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

一、集体主义一词的来源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是一个外来词。据西方文献记载,集体主义是由古法语演变而来的,它作为一个政治名词术语,最早出现于18世纪,是作为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相对应的术语出现的。最早系统表述集体主义思想的,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的《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一书认为,个人只有服从团体的“总的意志”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存在和自由。卢梭认为个人自由依赖于集体的理论与他的社会契约论是一致的。

在共产主义者或科学社会主义者队伍中,最早对集体主义一词进行定性和分析的是法国马克思主义者保尔·拉法格。他在《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这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在1880年……试图使用‘共产主义’这个词来代替原先的‘集体主义’这个词,集体主义只是在《平等报》以后在法国成了共产主义的同义词,现在我利用公民马隆给我提供的机会声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共产主义者,而不是贝魁尔和科林那种意义上的集体主义者。”当时,拉法格仅把集体主义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和社会理想,还未作为道德原则来理解。

1934年斯大林同英国作家威尔斯谈话时说:“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该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是不能撇开个人利益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此外,社会主义社会是保护个人利益的唯一可靠的保证。”这里,斯大林把“集体主义”同“社会主义社会”相联系,而成为后来常讲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集体主义的必要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有人对是否应该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提出疑问,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确实,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内涵具有一定矛盾,但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并非完全不相容,从市场经济自身的道德基础出发来分析,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有其必要性。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依靠市场和价格来分配资源和分配收入;经济利润作为生产和投资决策中的指导力量居支配地位。这就要求社会的产品、劳动、知识、资本和产权实现商品化,商品交换高度发达。市场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和自愿交换原则,这两条原则要求经济行为主体必须把追求自身利益的愿望与交换另一方的利益结合起来,不但要关心自己的支出所应得到的回报,还应该使他人的支出也得到相应的回报。在这种条件下,谁要想通过市场为自身谋取更大的利益,谁就必须在更好地满足他人的需要上作出更大的努力。否则,自身的利益将难以实现。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并非以自私自利的极端利己主义为道德基础,而是以自利与利他相结合的互利主义为道德基础。但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总要以一定社会现实的经济制度作为载体。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决定了市场经济的互利准则会向个人主义或向集体主义一端倾斜。以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为载体,就会导致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向个人主义一端倾斜。以社会主义制度为载体时,其道德基础可以而且应当向集体主义一端倾斜。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有着一致的最大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利润,但更根本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原则,力求抑制剥削,防止两极分化,追求共同富裕。这一切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只能是集体主义。

西方价值观澄清学派的理论及评价

一、价值观澄清的必要性

价值观澄清学派是在美国出现的最大的道德教育理论派别之一。该学派代表人物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纭复杂的社会里,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例如下面一些问题就是人们常面临选择的问题:

学校太乏味了,我能不去上学自己另找更好的教育吗?

我将选择什么职业呢?

为什么有时我会因没做某事而感到不安和内疚呢?

注重一个人的外表呢还是注重人的品格?

怎样才能真正对工作和生活感到满意,而不去一味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

从理论上讲,人们在作出选择时是依据人们已有的价值观,但实际上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是什么就已作出选择了。这种现象不仅年长者有,年轻人也有,对青少年来说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价值观澄清学派认为,创造条件,利用一些特别的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的价值观,对他们今后正确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二、价值观澄清过程

价值观澄清过程最早是拉斯思设计提出来的。最初他将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后来,拉斯思的两名博士生加入研究课题,将五个阶段过程修订为三部分七阶段。

(一)三部分七阶段的内容

1、选择

(1)完全自由地选择;

(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自由选择;

(3)对每一个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进行选择;

2、赞赏(4)喜爱作出的选择并感到满足;(5)乐于向公众宣布自己的选择;

3、行动

(6)按作出的选择行事;

(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二)三部分七阶段的研究

这七个阶段只有完全被经历之后才算真正澄清并获得了价值观。换言之,如果出现下述任何一种情况都不是真正形成了价值观:

1、不是自由的选择;

2、没有适宜的选择;

3、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选择;

4、得不到赞赏和鼓励的选择;

5、拒绝面对公众的选择;

6、虽作出某种—选择,但不按其行事;

7、转瞬即逝的不能持久的选择。

在对价值观澄清过程的七阶段从多侧面做了解释之后,拉斯思他们又对每一阶段实践操作进行了研究。他们总的观点认为,教育者与学生的对话应作为主要操作模式。他们把这种模式称为“澄清问答”。每一阶段提出问题各不相同,让学生在没有外部压力及暗示的状态下问答。这里,我们可以列举价值观澄清问题若干个,以了解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