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保护我们的身体(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46308400000009

第9章 杀手锏——药物的基本知识

药物是指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当人们生病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想到吃药。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体,药物在人体内也有着极其复杂的理化作用过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更高、更好的新药服务于人类。医药科学的发展,许多新药也应运而生。中小学生了解一定的药物知识才能做到合理用药,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疾病。反之,用药不科学、不合理,则会有害健康。

药物的分类、剂型

药物的种类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及生物制剂三大类。

天然药物多见于中草药,如植物有甘草、黄连、当归等;动物有蜈蚣、鳖甲等;矿物有石膏、云母等。

人工合成药物多指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物质,西药多属于此类,如阿司匹林片、去痛片等。

生物制剂由生物体组织或体液经特殊处理制成的药品,如各种疫苗、免疫制剂等。

为了便于药物的使用和充分发挥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常见的有片剂、水剂、酊剂、针剂、粉剂、栓剂等。同一种药物,不同的剂型,能产生明显不同的药物效应。一般来说口服剂型给药方便,经济安全,吸收慢,显效也慢。注射剂显效快,作用显著,其中又以水溶性注射剂比油溶性或混悬剂吸收快。气雾剂吸收迅速,显效快,但剂量不易掌握。

给药途径

为了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在使用药物时要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给药途径的不同,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量和速度,甚至可引起药物作用性质的改变。如硫酸镁,口服发挥导泻作用,注射给药则有降压、抗惊厥作用。

正常情况下,吸收速度由慢到快的给药顺序是:口服、直肠给药、舌下给药、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吸入、静脉注射。在用药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药物本身的特性,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以达到治疗目的。

一、口服

经口给药,由消化道吸收而获全身疫效,优点是使用方便,为最常用的一种。缺点是干扰因素多,如胃肠道反应较多,胃酸和胃液会影响部分药物的疗效。目前由于缓释药物的问世,可减少服药次数,延长药物的有效作用时间,减少胃肠道反应。口服药物时需注意:

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须在空腹时用、饭后服,还是睡前服,药物漏服后是否需要补服,如何补,都应弄明白。

剂量要准确。量取液体药物时,须将量杯的刻度与自己的眼平行;服用药片不足1片时,要分量准确。无半片压迹的,应将伞片压碎成粉未后再按需量均匀分开。

了解药物配伍禁忌。有些药物不宜同服,或要求一定的顺序,而慢性病人常须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请教医生。

多喝水。服用药片时最好以一大杯水(约200ml)带下,以保证将药片冲入胃中而不是黏附于食道壁上。否则,既刺激食道,又延迟转入吸收部位而影响疗效。

有的药因味道不好而难于下咽,可加用果汁、牛奶或其他矫味剂。如氯化铵可加果汁佐服。

有很多药在服用期间不可饮酒或含酒精的饮料等。

有的药很苦,一般包有糖衣,应将药片整个服下。如必须把药分开,或药片无糖衣包装,可先喝糖水滋润口腔及食道后再服药,最后再饮糖水。

注明为肠溶片的药物不可掰碎或嚼碎服,应将整个药物服下。

昏迷病人不给固体型药物,以免引起窒息或食道刺激。

混悬剂及乳剂药物,服前要摇匀。

有些药(如铁化合物的液体制剂或酸性液体制剂、四环素)可腐蚀牙齿或使之变色,服药时可用吸管吸,或服药后即用开水漱口。

二、皮肤用药

剂型有:乳、霜、油膏、喷剂、液剂、粉剂。其目的大致有:消毒、抗感染,如抗生素;抗炎,如皮质激素类;收敛,如氧化锌;止痒;润滑;角质软化,如水杨酸;保护作用。

皮肤用药的注意事项有:

先将上药处用水和肥皂洗净,去除污垢。每次搽药前,应将皮肤上残留的药物或污垢洗净。上药时只涂薄薄的一层,仅用于病变处。

如药物为油膏或能染色,最好用纱布遮挡,以免弄污衣物。

皮肤如有破损,应将伤口洗净,再涂上合适的消毒抗菌药。

外用药也可以出现过敏反应,如涂药局部出现皮疹,荨麻疹或新出现红、肿、痒等,应将所涂药物除去,并停用该药。

化脓性感染一般不能单用皮质激素。

皮肤大面积用药或皮肤损伤时,外用药可以进入深部组织而发生全身作用。

三、舌下或口腔膜给药

应将药放在舌下或齿颊之间,不要咽下,任其自然溶解,流入咽内,或自舌下吸收。供舌下或口腔黏膜使用的药物吸收较快,如硝酸甘油,一般5~10分钟内即可显效。过此时间仍无效时,应告知医生。

四、眼部用药

剂型有滴剂及眼膏,主要用于抗感染,抗炎症,如皮质激素;润滑,如人工泪液。

注意事项:用药时要洗净双手,检查药物是否过期、失效。滴眼药水时,病人头后仰,眼向上看,将液滴入结合膜囊,然后将上眼睑提起,使药水流入结合膜囊内,再轻轻放下上眼睑,轻轻闭上眼睛,转动眼球,但不可挤眼、揉眼。为避免药物进入鼻腔,应在滴液后用手指压同侧鼻根部1~2分钟。注意药水不可滴在角膜上,因对角膜的刺激可致眼睑紧闭,使药物被挤出;如角膜有病变,直接刺激可加重角膜的损害。涂眼膏时,应将眼膏挤入下结合膜囊中,闭上眼,稍过片刻后用手指轻轻揉动眼睑并转动眼球,使药物分布均匀。

五、耳内用药

耳内用药一般是滴入,也可冲洗。可用于抗感染,如抗生素;抗炎症,如皮质激素;去除耳内污垢,如双氧水,碳酸氢钠液。

注意事项:滴耳时取侧卧位,患侧耳朵朝上,或取坐位,将头侧向一边。提拉耳廓,成年人向后上提;小儿向下拉,使耳道拉直。向内滴入药液2~3滴,然后保持原姿势数分钟。如果向耳内放棉花,要拉松放下,不可填紧。若作耳道冲洗,应在耳下接一盘子,向耳内滴入液体,洗后用棉棒擦干耳道并使患耳向下侧卧10~15分钟,以利余水流出。若欲冲洗的液体较多,应先将液体加温至与体温相仿,以免冷刺激而致晕眩。

六、鼻内用药

常用于消炎,减轻局部出血,使呼吸通畅。

注意事项:取坐位,头向后仰至最大限度。卧床病人头应向床边下垂。鼻孔内滴入药液2~3滴。滴时勿使滴管接触鼻黏膜,以免因刺激而喷嚏。使黏膜血管收缩的药(如麻黄素、鼻眼净)使用不应超过3~5天,否则可出现耐药性而效果不佳,或出生现反跳性充血,使黏膜的充血水肿加重。如用喷雾法给药,可采取任何体位,以喷头向鼻孔内喷雾即可。注意不可多喷,喷入的药多了,会在鼻内凝成水滴而被吞下,从而产生全身性副作用。不宜用油剂滴鼻,特别是小儿和衰弱的病人,因吸入肺中可严重刺激呼吸道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七、阴道用药

多使用栓剂。方法:放药前洗净双手;取斜卧位或平卧位,曲腿,将药物送入阴道深处,向后放约5厘米。放药后至少卧床30分钟,最好在睡前放药,以使药物较长时间在局部停留。

如果药物有色,或不能在睡前放药,或阴道有分泌物外流,应使用月经带以保护衣褥。用药后局部有红、肿、表皮脱落,或阴道分泌物异常,或有全身反应,应看医生。阴道用药可能是为了消除局部炎症感染,也可能是治疗全身性疾病,用药前应向医生问清楚。

八、直肠给药

为了消除局部炎症感染或出血,也用作刺激排便或治疗全身性疾病,药物由直肠黏膜吸收,方法如下:

取侧卧位,药物塞入肛门,尽可能深放,然后卧床至少15分钟。用于刺激排便时,应先做好排便准备,免得来不及上厕所。天气炎热时,栓剂可能软化,用前可用冷水浸一下,或在冰箱冷藏室中放一会,以免太热而不便纳入肛门内。

九、吸入给药

目的是使药物吸入肺中,达到消除炎症水肿、抗感染、祛痰等目的。也可通过吸入达到全身效应,如吸入硝酸甘油以缓解心绞痛。挥发性药物可直接吸入,其他药物可通过喷雾器喷入或雾化吸入。

十、注射给药

经皮下、肌肉或血管注射给药,优点是剂量准确,生效迅速,消化道反应小,适用于重症病人或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缺点是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严格消毒和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各种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无论肌肉或皮下注射,注射前均须排尽针筒内空气,尽量放松肌肉,注射时要“两快一慢”,即进针快,拔针快、注药慢,如此可减轻疼痛;药物自安瓿或小瓶内抽出后要尽快应用,暴露过久可影响疗效;最好能有医务人员首先示范注射技术,尽量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进入机体经吸收入血后,分布到身体许多部位,最终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个过程称作药物体内过程,可影响药物到达作用部位浓度和有效浓度的维持时间,因此与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有关,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可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尽量减少不良影响。

一、吸收

指药物从给药的局部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一般来说,药物需吸收到血液中,并在作用部位达到有效浓度,才能发生作用。药物通过各种各样的生物膜被吸收,如口服药物必须通过胃肠黏膜和毛细血管壁的细胞膜吸收入血液;皮下、肌肉注射也要经过注射部位的毛细血管而吸收。口腔黏膜给药吸收速度也较快,还能避免药物被消化液和肝脏破坏。直肠给药可避免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且吸收也较快。吸入是从呼吸道给药,将药物溶液雾化后经肺泡和支气管黏膜吸收,由于肺泡表面很大,故吸收速度很快。

二、分布

药物进入血液后,通过不同的生理屏障,向各种器官和组织转运的过程,药物在体内组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如磺胺嘧啶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浓度最高,是临床治疗流脑的首选药;有的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故在妊娠期应禁止使用;钙、磷分布于骨质中;碘分布于甲状腺。少数药物集中分布于某些重要脏器,易造成其损害。

三、代谢

又称生物转化,是指药物用于机体后,在体内体液pH、酶系统、肠道细菌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化的过程。多数药物在体内都要经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的过程。体内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而失去药理活性,并转化为水溶代谢产物而利于排出体外。所以,任何药物都可增加肝脏负担。当肝功能不良时药物代谢会受到影响,容易发生过量或中毒,应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

四、排泄

指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或经肝脏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脏是主要排泄器官,肾功能不全的人应禁用或慎用那些主要经肾排出的药物。部分药物经肝从胆汁排入肠道随粪便排出,利于胆道感染的治疗。脂溶性药物由胆汁分泌到肠腔,一部分经粪便排出,一部分又可从肠壁吸收,重新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肠肝循环,用药需酌减。挥发性药物主要由呼吸道排出,如检测呼吸气中的乙醇量是诊断酒后驾车的快速简便的方法。乳汁排泄的药物多为弱碱性药物,对婴儿有一定影响。故对肝肾功能不良和哺乳期患者,给药应十分慎重。

生病时为什么要打针

小红最怕打针了,每次生病去医院时,她总要拽着妈妈的衣角叨叨来叨叨去:“妈妈,我不要打针,不要打针嘛!”妈妈回答:“看大夫怎么说。”小红使起小性子,“反正,我不打针!”你觉得小红做得对吗?

我们知道,人生病后需要用药物治疗,治疗疾病的药物有好多种,有口服的,有外用的,也有把药物做成药水,用注射器打到病人的肌肉或血管里去的。打针比吃药见效快,所以许多急病常常要用打针的方法止痛或消炎;另外,有些昏迷的病人不能吃药,就要用打针的方法把药打进去;有些药物对胃有刺激,是不能口服的,这些药也要做成针剂。总之,生病后是吃药还是打针,要由医生根据病情来决定。有了病,如果要打针时,一定要勇敢些,这样才能更快地把病治好。

怎样吃药好

一、操作目的了解正确的吃药方法和途径,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正确用药。

二、操作步骤

第一,把自己平时吃药的方法和途径归纳起来,写在纸上;第二,查找相关书籍,看看自己平时吃药的方法和途径是否正确;第三,把自己查找到的用药知识归纳起来,抄写在笔记本上,供自己平时用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