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保护我们的身体(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46308400000003

第3章 给你找点麻烦——日常疾病及预防(3)

人看东西,看远、看近都是靠眼球周围的肌肉调节晶状体的形状来决定的。有人看书、写字的时候距离书本太近,而且一看就是很长时间,使眼睛很疲劳;也有人喜欢一边走路一边看书,躺在床上看书,或者在光线不足的地方看书,这样天长日久以后,管眼睛的肌肉疲劳了,眼球里面的晶状体也变了形,这样眼睛就变成近视了。还有一些人的近视眼是由父母或家族中患近视眼的人遗传的。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经曲折后,形成焦点在视近视眼成像图网膜前方的称为近视眼。近视眼的眼球比正常眼球大,可以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长时间阅读出现头痛、眼发胀与视觉疲劳感。

学生近视眼按病理状态可分为假性近视(屈光性近视)和真性近视(轴性近视)。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眼睛和身体其他各组织器官一样都处在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一般女性到21岁,男性到24岁,眼球才能发育成熟。在眼球的发育过程中,调节能力很强,如果长时间连续用眼,或光线亮度不够,或姿势不正,会使睫状肌长期收缩,以至痉挛,晶状体变凸,眼球充血,眼内压升高而出现远视力下降,视远物模糊,这种近视称假性近视,属功能性近视。这时采取相应的视力保护措施,如及时纠正不良看书习惯,做眼保健操,注意阅读卫生,适当药物治疗,视力仍可恢复正常。但如在患假性近视后仍不注意用眼卫生,会促使眼球壁逐渐伸延,导致眼轴变长,而发展为真性近视。临床上将裸眼远视力低于5.0(对数视力)者称为视力低下或视力不良,中小学生的视力低下,并不完全是近视所致,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眼球尚未发育完善造成的。

近视眼的治疗方法除配镜外,其他方法主要是对学生假性近视而言。

眼保健操:缓慢、柔和、先轻后重地按摩各眼部穴位,以感觉酸胀为宜,不要过分用力,以免压迫眼球。每天上、下午及睡前各做一次。

云雾法:假性近视者,每天或隔天戴镜(+2.0D~+3.0D)一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每周检查一次视力,恢复正常即可停止治疗。

此外,可采用适当药物治疗。

预防近视眼,应从平常的点滴做起。

首先要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约30厘米,连续用眼1小时后应适当休息,做眼保健操或远望,以消除眼睛疲劳;不在光线暗弱及阳光直射下读写,不在走路或晃动的车厢里看书;不躺卧读写;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过长,每隔30~60分钟应休息一会儿,座位应离电视2米以上;玩电子游戏时间应适度,生活要有规律,保证10小时睡眠;注意教学安排合理,劳逸结合,坚持两课两操,安排一定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学习环境,课桌椅要适合学生身高,定期轮换坐位,定期漆黑板,避免反光,板书字体要大而清晰,定期粉刷墙壁,保持窗玻璃及灯管灯泡的清洁,改善教室的采光照明;注意饮食营养,学校和家庭要搞好营养供给,让学生多吃对眼睛有益、富含维生素A和B及钙质的食物,以保护和增强眼球组织、增强夜间视力,使视力保持在良好水平。蔬菜中的胡萝卜、菠菜、芹菜,水果中的橘子、杏,肉类中的肝脏、瘦肉及黄油、鱼肝油等都含丰富的维生素A,花生、蛋类、玉米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定期查视力,每学期查远视力1~2次,发现视力低下者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其次要爱护眼睛,预防眼外伤。少年儿童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尤其男生喜欢追跑、打闹,玩枪弄棒,玩弹弓、箭、小刀等,又由于模仿性和好奇心强,有时会模仿危险的游戏,这些都极易造成眼外伤,要特别引起注意。

第三要防治眼病。少年儿童常见的眼病有沙眼、急性结膜炎等,且这些眼病都是可以传染的,一定要注意眼睛卫生,一旦有了眼病,要及时诊治,以免时间长了影响视力。

第四要日常生活中注意对落入眼中的灰沙、异物及时处理,避免造成黑眼球表皮擦伤,或使灰沙、异物越陷越深,给今后的治疗带来困难和加重眼睛伤势。

四、弱视

弱视指眼球并没有器质性病变,而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矫正视力低于4.9(对数视力)者。

弱视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按致病原因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斜视性弱视。儿童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斜视的后果,是功能性的,只要及早积极治疗,视力可以提高。

二是屈光不正的弱视。多为双眼性,一般多发生于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者,刚戴眼镜时视力不正常,戴镜几周后或几月后视力会提高。

三是屈光参差性弱视。由于两眼的屈光度相差较大,致使黄斑部成像大小不等,相差2.5度时,物像大小差5%,过此度数时,就会产生两眼融像困难,引起眼睛疲劳,因此大脑中枢就抑制屈光度数较高一眼的物像,久而久之便产生弱视。

四是视觉剥夺性弱视。在婴儿期视觉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阶段,因角膜白斑,先天性白内障、睑下垂等病遮挡光刺激进入眼球,剥夺了黄斑接受光刺激而发育的机会,视力明显地不可逆转性下降。

五是先天性弱视。是先天具有的视力障碍,常伴有屈光不正及斜视,以单眼为多,治疗常无效。

诊断弱视应作视力检查,外眼部及眼底检查,屈光检查,斜视检查,固视性质检查,双眼单视检查,视网膜对应检查,融合功能检查,立体视觉检查等,以便确诊。

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抑制,训练黄斑固视和融合功能,矫正斜视,提高视力,恢复两眼视功能,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对中心注视者,可用常规遮盖法;对旁中心注视者,可用常规遮盖法、后像法、光学及药物抑制法、视力刺激仪疗法。

五、龋齿

龋齿俗称“虫牙”,是危害少年儿童牙齿健康的最常见的疾病。发生龋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口腔卫生不好,食物残渣在变形杆菌和乳酸杆菌作用下产生酸性物质,侵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使其脱钙变软,逐渐形成龋洞。其次是牙结构不好,缺乏维生素D和钙磷等微量元素。

另外,龋齿的产生还与牙齿含氟量过少及遗传因素有关,牙齿咬合不好、不合适的假牙等也是产生虫牙的原因。

儿童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牙齿发育尚不成熟,含钙质较少,耐酸性程度远不及成年人,所以容易发生龋病。据统计,儿童龋齿发病率是成年人的2至3倍,体弱多病的儿童发病率更高。同时,由于孩子多偏爱甜性食物,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经常吃些糖果、糕点等甜性零食,尤其如果睡前吃这些东西,遗留在口腔内的甜性物质极易分解发酵,增加了儿童患龋齿的机会。偏食也是儿童患龋齿多的重要原因。儿童往往吃精米、精面较多,这些食物中某些维生素、纤维素和钙磷等含量较低,加之又不注意与粗粮搭配食用,影响儿童牙齿的发育,发育不良的牙齿很容易被酸腐蚀。再者,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多数儿童没有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卫生习惯,因此,口腔卫生差,残存在口腔内的食物较多,容易患龋齿。

龋齿会引起疼痛和各种炎症,还可以因某些细菌感染而引起风湿性关节炎、肾炎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同时,患龋病后儿童的咀嚼功能受影响,从而导致儿童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吸收不良。龋齿使儿童过早丧失牙齿,从而影响牙颌部的正常发育,造成错位和牙颌畸形。

对龋齿的治疗主要在于及时发现,及时充填,以防止龋洞扩大加深而发生并发症。龋齿合并炎症要用抗菌消炎。

预防龋齿可采取以下措施: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牙齿清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及进甜食后漱口的好习惯。

饮食要多样化。少吃零食和糖果,睡前尤其忌甜食;粗细搭配,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瘦肉等,可使牙面获得更多的摩擦机会,促进牙面清洁,提高防龋能力。

营养合理。多吃含钙、磷、蛋白质和维生素多的食物,如豆制品、骨头汤、海带、蛋黄、牛奶、鱼肝油和新鲜蔬菜、水果等,促进牙齿的发育和钙化。

消除口腔内的致龋菌和牙菌斑。局部用抗生素、化学杀菌剂,以抑制龋菌的生长和繁殖,或用酶制剂消化有利于菌斑形成的细菌产物,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防龋。用氟化钠溶液含漱或刷牙,但严禁咽下氟化钠溶液,以防中毒;使用氟化牙膏及防龋胶刷牙;采用氟化钠溶液进行氟离子透入治疗。

定期检查牙齿。成年每年检查一次,儿童半年检查一次,做到早防早治,防止龋齿的发生和发展。

六、寄生虫病

儿童肠道寄生虫病中以线虫中的蛔虫、钩虫及蛲虫最多。寄生虫病在我国分布广,感染率高,可造成儿童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感染轻者一般可引起营养障碍、消化紊乱及各种精神症状,重者可危及生命。其中以蛔虫病最为常见,占小学生肠道寄生虫病的80%以上,是学校疾病防治的重点。

蛔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主要是经口感染,往往影响儿童的食欲和肠道功能,妨碍儿童生长发育。

蛔虫病大多无明显症状。一般情况下,症状轻微,仅限于轻度消化不良及神经症状,如食欲不振、瘦弱、易受刺激、夜眠不安、磨牙、夜惊等。或伴有轻微的围绕脐部的腹痛,无压痛,无抵抗,常常不引人注意。但蛔虫所致的并发症很严重,较常见的有胆道蛔虫症、肠梗阻、阑尾炎及肠穿孔等。

有吐出或排出蛔虫史是诊断中最好的依据;采用改良加腾法查粪便可查到蛔虫卵,但查不到虫卵不能排除本病。

治疗蛔虫病采用驱蛔药,目前驱蛔药种类很多,可选用。

预防蛔虫病应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对学生采用形象法教育,如显微镜看虫卵,组织观看有关科教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要洗烫,常剪指甲,不喝生水,不随地大小便,改善学校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增设洗手设备。

钩虫病是由钩虫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特别在农村,患此病的人很多。可引起儿童贫血等症状,影响其生长发育。

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散布于温暖而潮湿的泥土中,经过一系列的发育成为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即感染性幼虫。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潜伏在潮湿的泥土中,或随雨水、露水爬至植物茎叶上,聚集在农作物上的水滴内。当我们赤手裸足接触泥土或农作物时,丝状蚴利用其活跃的穿刺能力,迅速钻入皮肤,经皮下毛细血管,随血流到达右心,再沿肺动脉进入肺脏,然后穿破肺泡到达支气管、气管和喉部;虫卵随吞咽动作进入食道,最终到达小肠,发育成熟为成虫,再次产卵而循环其传染过程。

当丝状蚴钻入人体皮肤时,可发生烧灼、针刺或瘙痒等感觉,出现血疹,1~2日后变成水泡,即皮炎,民间俗称为“着土痒”、“粪毒”、“粪疙瘩”等。皮炎多发生于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等皮肤较薄的部位,常于数日内消失。丝状蚴侵入皮肤经皮下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到达肺部时,病人可出现咳嗽、咳痰、声音嘶哑,甚至哮喘等症状。

钩虫在人体小肠内不但夺取营养,而且还因吸取大量的血液,放出毒素使肠壁上的伤口流血不止,所以很容易造成年人体贫血;再加上由钩虫引起的消化不良,导致营养不良,更加重了贫血程度。患钩虫病的人常表现为面色蜡黄、皮肤干燥、毛发稀疏、面无光泽、身材矮小、好食易饿、上腹疼痛不适,劳动力下降、精神萎靡、智力减退,少数患者会出现口味反常、喜食生米、生豆、泥土、木炭、破布等,被称为“异食癖”。

预防钩虫病要从阻断钩虫病的各个生存环节入手。首先应加强粪便管理,使之无害化,达到消灭粪便中钩虫卵的目的。如采用密封发酵、沼气池沉卵发酵等方法,然后再施肥,并教育群众不要随地大便。其次,做好个人防护。在易感染季节,雨后初晴或早上露水未干时下地劳动或在野外行走,要穿胶靴、鞋袜、长裤或者在手、脚局部涂擦防护药膏。同时,改进生产方法、改革生产工具,减少手与泥土的接触机会。另外,需时刻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削皮,凉拌蔬菜要洗净消毒。

七、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