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保护我们的身体(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46308400000012

第12章 少安毋躁——常见急症的救助及预防(1)

急救基本知识与技能

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和遇见各种急症,且由于病情变化比成年人快,凶险莫测,需要进行现场急救,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急救知识,就可以马上时自救或互救,为挽救生命和有效治疗赢得时间。

急救指现场对突然发生的疾病和意外伤害给予紧急医疗措施。其目的在于挽救生命,稳定病情,减轻伤病员的痛苦,预防并发症,为送医院救治奠定基础。

急救必须以抢救生命为首要原则,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无论何种原因造成,只要病人出现生命危险,急救人员都必须全力以赴,对症急救,使伤病员摆脱危险,以便送医院治疗。同时,现场急救应尽量减少伤病员的痛苦,以免伤病员因痛苦挣扎而引起不良后果。在搬运处理时,动作要轻柔,语言要温和,必要时可以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在抢救垂危伤病员时,一定要注意急救方法和所用药物是否会引起伤病员并发症,是否留下后遗症,因此,用药须慎重,操作须熟练。总之急救人员必须冷静、沉着处理,然后迅速将伤病员送医院抢救治疗。

一、人工呼吸

(一)口对口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适用于病人呼吸受到抑制或突然停止,心脏仍在搏动或心跳停止时。由于大脑组织对氧极为敏感,常温情况下,缺氧4~6分钟就会引起不可逆转的变化,而呼吸中断以后,人体组织所需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排出即刻中断,故此时需要用手法或器械辅助病人呼吸,达到充分换气,使其恢复自主呼吸,这种方法称人工呼吸法。平时常用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最易行、最有效的方法:

施行人工呼吸,首先要判定病人有无自主呼吸,抢救者在保持气道开放的情况下,将其耳部贴近病人的口和鼻,检查有无呼吸,同时观察胸部有无起伏,聆听呼吸时有无空气逸出,感觉有无气流。只有在确认病人呼吸已经停止或极微弱时才施行人工呼吸。同时要注意判别有无其他损伤,如头部外伤,颈椎骨折等,避免因不适当的搬动而导致死亡。其二,要保持气道、通畅。病人仰卧,清除其口内异物。如假牙、痰涎、血块、泥土、杂草等,保持气道通畅。松开病人衣扣、裤带、内衣、保证胸廓活动无阻。操作人工呼吸时,病人取仰卧,头后仰、口张开,使呼吸道伸展,施术者站或跪于病人一侧,以一手托起下颌以防咽喉被舌堵塞,以另一手捏紧病人鼻孔(以免气体从鼻孔溢出),然后施术者深吸一口气对准病人口用力吹入,此时可见病人胸部抬高;吹毕放松鼻孔,使胸廓和肺部自行回缩。如此反复,每分钟16~20次,吹气力量视病人情况而异。吹气后如病人胸廓无变化,说明漏气或呼吸道有阻塞,应迅速查明原因进行有效急救。病人出现自主呼吸后,吹气节律应与自主呼吸保持一致。同时有心脏骤停时,应心、肺复苏同时进行,并密切协调配合。单人操作时,每做15次心脏按压后,再做2次人口吹气;双人操作时,每做5次心脏按压后,做1次人口吹气。

(二)仰卧压胸式人工呼吸

病人仰卧,上肢放在身体两侧,背部垫柔软衣物使之凸出,施术者面向病人头部,两腿分跨跪于病人臀部两侧,两手掌紧贴胸壁,拇指按病人胸骨剑突,其他四指沿肋骨下缘散开;施术者上半身重力向前、下、内方压迫病人胸廓,使之被动呼吸,然后两手松开,身体复原位,节律同上,反复进行至恢复自动呼吸。

(三)俯卧压背式人工呼吸

使病人俯卧,头偏一侧,一侧上臂屈曲垫于头下,一侧上肢伸直置于头侧。施术者同上法以两拇指靠近背柱,其他四指张开紧贴肋间,推压病人背部使之呼吸,然后两手松开,病人因胸廓自动扩张而吸气。如此反复进行,节律同上。

(四)仰卧牵臂式人工呼吸

体位与仰卧压胸式相同,施术者跪在病人头部,握住其手腕,先将病人双臂向上举并向外伸展,使胸廓变大造成吸气;然后,将双臂回拢用其手腕部挤压乳房下处,造成呼气。如此反复,有规律地进行。

二、胸外心脏按压

心脏骤停是临床常见的垂危症状,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意外伤害、中毒、过敏以及各种严重休克,可发生在医院,也可发生在家庭、学校、运动场和马路等任何地方。心脏骤停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心脏骤然停止了有效的排血,胸组织的供血也随之中断。在正常温度下,心脏停搏3秒钟以上,病人感到头晕;10~20秒时发生晕厥;4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性损害。所以,如发生心脏骤停时,应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通过按压胸骨下端间接地挤压左右心室腔,使血液流入主动脉和肺动脉,放松时,胸骨由于两侧肋骨及肋软骨的支撑力作用而复位,胸内负压增加,静脉血回流心脏,心室充盈,这样反复进行,可以建立有效的循环,促使心脏恢复自主节律。

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前,首先要确认颈动脉无搏动才属心脏骤停,不能以外周动脉(如挠动脉)为准。由于有些人脉搏较慢,故查脉搏需5~10秒,对尚有脉搏的病人,进行胸处按压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对脉搏尚存而呼吸停止者,只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抢救者在急救的同时,必须及时呼救。

操作时,病人仰卧地面或硬板床上,头放低,面部转向一侧。抢救者站立或跪在病人右侧,以右手根部放在胸骨的上2/3下1/3交界处,左手掌重叠在右手背上,伸直肘关节,用抢救者自身的体重有节律地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3~5厘米,间接压迫心脏。每次按压后即放松,使胸骨复位、按压次数成年人每分钟60~80次。

经过一段时间抢救后,病人脸色逐渐好转,口唇、牙床转红,颈动脉有搏动,瞳孔由大变小,自主呼吸恢复,表示抢救初步成功,可在密切观察下急送医院进行下一步处理。

施行胸外心脏挤压法时,要注意按压部位正确。如压迫部位过高,则胸骨不能下陷,影响效果;如果过低,则可能将胃内容物挤出,引起呕吐,误吸入肺,压迫时,应带有一定的冲击力量,但用力要均匀适度,用力过猛可引起肋骨骨折,组织损伤;用力过轻,则起不到将心脏内血液排空的效果。

在按压1小时后体征无明显变化,说明复苏希望已很小。当死亡征象明显时,可停止按压。

三、外伤止血法

(一)外伤出血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活动,但又往往对自己能力估计不足,再加上自理能力差,经验不足,缺乏安全观念,因而常会在运动场上、体育课或上学路上发生外伤出血或骨折。

外伤出血指血管在外力损伤下,血液从血管内外流所致。急性出血是外伤后致死的主要原因。成年人的血液占自身体重8%,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血液约有4000毫升。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20%以上时,出现明显的休克现象: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发凉、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脉搏细或摸不到,血压下降或测不到。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40%时,就有生命危险。现场救护时,首要的是采取紧急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外伤出血有如下特点: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速度快、血液由伤口向外喷射,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速度较慢,呈持续涌出状。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创面渗出,出血量少,速度较慢,经压迫后能很快止血,危险性小。

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还可分为皮下出血、外出血和内出血。

皮下出血:因跌、撞、挤、挫伤所引起的出血,常在皮下组织内形成瘀斑或血肿。

外出血:血从伤口向体表外流出。

内出血:深部组织和内脏损伤,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内或体腔内,从外表看不见出血,也难以治疗。

(二)外伤出血止血法

这里介绍的几种外伤止血法主要指外伤后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1.普通止血法。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局部,然后涂红药水,加盖消毒纱布块,用绷带包扎即可,用于小伤口小出血。

2.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而有效的临时止血法,多用于头、颈部及四肢的出血,动脉出血且量大时用。在出血部位的靠近心脏端,用手指将血管压在骨骼上,中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

颞动脉压迫止血:用拇指或食指在耳前对准下颌关节处用力压。用于头顶及颞部的出血。

面动脉压迫止血:用拇指或食指在下颌角前约半寸处将面动脉压在下颌骨上。用于腮部及颜面部的出血。

肱动脉的压迫止血:用拇指或四指在上臂内侧中点(肱三头肌内侧沟)处,将肱动脉压于肱骨上。用于手、前臂及上臂下部的出血。

股动脉压迫止血: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大腿根处,将两手的拇指重叠施以重力,使股动脉压在股骨上。用于大腿、小腿、脚部的出血。

3.加压包扎止血法:体表及四肢小动脉或静脉出血,伤口较大且出血量较多时,大多可用加压包扎或抬高患肢来止血。在出血伤口上,用无菌棉垫或厚敷料覆盖,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紧紧包扎,以达到止血目的。

4.加垫屈肢止血法:可用于大腿、小腿、上臂、前臂及手部出血。根据出血部位,可分别在腹股沟处、月国窝内、腋窝及肘窝放一绷带或纱布卷等,然后关节屈曲用绷带或三角巾紧紧缠住。但在骨折和可疑骨折的肢体不能用,以免引起骨折端错位和剧烈疼痛。还要注意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如血液循环完全被阻,要每隔1小时左右慢慢松开一次,观察3~5分钟,防止肢体坏死。

5.止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用其他方法无效,且会有生命危险时采用。一般先用指压止血,然后在出血处的近心端用布垫或衣服、毛巾等垫好,再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持止血带头端,另一手拉紧止血带绕肢体缠两圈,并将止血带末端放入左手食指、中指之间拉回固定。

用止血带止血时需注意:

止血带不能直接缠在皮肤上,必须用三角巾、毛巾、衣服等做成平整的垫子垫上,止血带应选择弹性好、压力均匀的橡皮管、橡皮带、或绷带、布带,绝不能使用电线或细绳子、铁丝;上止血带的松紧度以出血停止、摸不到远端脉搏为合适;上止血带的部位要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肢应扎在上臂的上1/3处,避免伤及神经而引起肢体麻痹,下肢应扎在大腿中部;上止血带时间越短越好,上带时,受伤肢体抬高,然后结扎;在运送途中要定时观察,以防止远端肢体缺血坏死,一般上肢每隔半小时,下肢每隔1小时放松止血带一次以恢复血液循环,如出血已止,则不再上,若出血未止,可局部压迫止血3~5分钟后再扎上;上好止血带后,在明显部位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并向医护人员交待下次放带时间,尽快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四、骨折的紧急处理

由于外力作用,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造成骨骼破裂、折断、粉碎,称为骨折。骨折断裂穿破皮肤与外界相通称为开放性骨折,未穿破皮肤不与外界相通称为闭合性骨折。

脊椎、骨盆和股骨骨折,多发性骨折及严重开放性骨折等,在损伤较重、出血量大等情况下可能出现创伤性或出血性休克,较轻的骨折没有全身症状。中小学生的骨折,大部分发生在运动场上或追逐打闹时,骨折部位多为上肢前臂或小腿闭合性骨折或足踝扭伤致跗骨骨折,主要症状和体征有:

疼痛。随骨折严重程度及部位而异,在活动及变换体位时加剧,严重者可致休克。在骨折处伴有明显压痛;骨折后很快发生组织肿胀,骨折端移位时,受伤部位或肢体畸形、活动受限;骨折端在移动时相互摩擦发出骨擦音,但在不完全骨折或在两骨折端之间夹有软组织时,骨擦音不出现;由于骨折,发生机能障碍,如失去原有的支撑、旋转等功能,有时还可能形成假关节,出现异常活动,疼痛可能使机体呈保护性姿态,而不能行走、活动等。

骨折的症状和体征是诊断骨折的重要依据,但对于未完全断裂的骨折,或掌骨等较小的骨折,往往不易确定,需通过拍片等检查。

骨折处理得是否及时和适当,会影响骨折的治疗和预后。及时、正确地对骨折临时固定,可避免锋利的断骨刺破皮肤、周围组织、神经和大血管等,以减轻疼痛,防止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和避免在搬移过程中加重伤情,为下一步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骨折临时固定的原则是: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如有休克,同时进行抗休克处理;不要无故搬动伤员,原则上不做现场复位,如因伤肢过度畸形而明显影响固定时,可依伤肢长轴方向稍作顺势牵拉后固定。

固定最好选用木制夹板,紧急情况下可以就地取材,如木板、木棍、树枝、竹竿等。四肢骨折固定时,先绑扎骨折上端,后绑扎骨折下端,夹板与皮肤之间要用棉花、纱布等柔软物品垫好。夹板要扶托整个伤肢,将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好,条带不要直接绑在骨折处。固定后,上肢应呈屈肘位,下肢呈伸直位。四肢应需出指(趾),随时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开放性骨折禁止用水冲洗,不涂药物,保持伤口清洁,外露的断骨要送回伤口内,避免刺伤血管、神经和增加污染的机会,伤口上盖以消毒敷后再包扎。

骨折患者的搬运同样重要,方法依骨折部位的不同而异。

头部骨折:颅骨骨折伤者多已昏迷,应让伤者仰卧,头部稍垫高,转送医院时,可在伤者头两侧放上沙袋或硬枕头固定头部。

颈椎骨折:应有专人牵引,固定头部,然后一人托肩,一人托臀,一人托下肢,动作一致抬放于硬板担架或木板上(切忌用软担架)。颈部两侧用颈托或沙袋固定,肩部略垫高,防止头部扭转和前屈。

脊柱骨折:凡怀疑伤及腰部者,应严禁伤者走路、弯腰,也不得搀扶,或背抱伤者,不能用软担架抬送,运送途中要禁止患者坐起或自行翻身,以免腰部再活动时可能使断骨刺伤骨髓,造成截瘫。搬运时由3~4人分别用手臂托患者的头、胸、臀和腿部,动作一致将患者托起,平放于硬木板或木板担架上,最好让患者俯卧硬板担架上,然后用宽布带固定。如用仰卧位运送时需在腰部垫一个高约10厘米的小垫。

肋骨骨折:若断骨刺伤肺,则呼吸困难;若未伤及内脏,可用宽布带缠绕胸部断裂处,尽快送医院救治。

骨盆骨折:先用绷带或三角巾将整个骨盆作环形包扎固定,然后将患者抬上担架后呈仰卧位,双膝下垫以衣物,使髋部放松,以减少骨盆骨折的疼痛。

上肢骨折的患者多数可以步行,但下肢骨折患者则需背、抱或双人抬运。股骨骨折时,作临时固定后,用木板或担架抬送。

五、排出毒物法

对于中毒患者,必须排出其毒物,才能确保其生命,中毒途径不同,急救措施也不同。对气体中毒者应立即让患者脱离气体中毒环境,呼吸新鲜空气,使毒气不再吸入体内,如一氧化碳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