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幽默应选择适合的场景与听众的类型
大部分场合幽默都是可以用的,但有些场合下,比如有重大灾难时,出现严重问题时,讨论严肃问题时,幽默还是少用为好,免得让人觉得轻浮。不同的听众所能接受的幽默方式与内容也是不同的,幽默要有针对性。
(二)幽默需要知识的积累与技巧,不应勉为其难
强求幽默
幽默要真正实现效果,最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而不能勉为其难地去逗人笑。幽默是在广泛的社会经验与深厚的知识素养基础上自然的风度表现,是不能强求的。
(三)幽默不能事先暗示,要出人意料
幽默要达到最佳效果,关键在于出人意料,如果说话内容事先就让人察知,那种令人捧腹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不能用歧视性污辱性的语言来达到幽默效果
幽默是为了增强亲切、热烈的交谈气氛的,是为了让他人高兴的,如果用歧视性语言来达到幽默效果,反而会让人感觉受到了伤害。
(五)幽默是高雅的,忌用粗俗语言
幽默是体现风度与修养的,是高雅的语言艺术。如果用一些粗鄙流俗的语言来作为幽默材料,不但不能取得幽默诙谐的效果,反而会让人觉得庸俗不堪。
幽默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幽默的素材在生活中也无处不有。幽默诙谐的语言,将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是让听众饶有兴致听下去的语言。幽默的技巧并不限于上面几种,只要善于发现,巧加运用,多积累知识,多掌握技巧,您也会成为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如何把握听众的心理
夸夸其谈的失败者,总是感到同听众之间的隔阂。这才深刻的领悟到俗语所言:“看菜吃饭,看人说话”的奥妙。“知己知彼”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前提,也是演讲成功的前提,“知己”常被演讲者所忽视。看人说话。它是一门艺术。因为听众的共鸣,更多的取决于听众的内在需要和生活经验。那种忽视听众,以自我为中心的演讲,是注定会失败的。看人说话的艺术可以从中医诊断中获得启发,“望闻问切”可以了解病人的患病情况,那么也可以用来了解人的思想感情。了解听众心理的常用方法是望和问。所谓“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就是要从脸色中看出人内心是否满意客人的来访,这是望;问则是说事先需要对听众调查采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就是演讲前的问。具体地说,一看一问必须了解什么呢?
(一)了解听众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
听众听演讲的动机以及情绪,是节日闲情逸致还是工作研讨会的严肃庄重,审时度势才能因势利导,听众既可得到期望获得的解答,又可使演讲者找到顺利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如果不识时务地,以“我”为中心地夸夸其谈势,必造成逆反心理的产生。使演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当然演讲这不是被动的迎合听众,而是要善于因势利导,使听众意识逐步达到理想的境界。
(二)了解听众的年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
职业特点
不同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职业特点,医师用药的剂量不正是依照患者的年龄来选择的吗?如果说年龄特征还太肤浅,那么生活经历和职业特征就深沉得多了,有经验医师会看表里寒热、不仅会看,而且还要会问。问过去问现在,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演讲者对听众内心信息的把握,为选择讲述材料提供了依据。当你知道面对的是学生,那决不会用对成人口吻来演讲,当你知道面对的是农民,决不会以对市民的口吻来讲话。
(三)了解演讲过程中听众的情绪的波动
听众在接收演讲者传达的信息资料时,对不同信息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都会通过听众的声音、动作以及面部表情反映出来。在演讲前,对听众心理的把握是否准确,在演讲中观察听众情绪的变化,就可以得到验证。或知识过深、过浅,或语言感情呆板、或思想观点不理解。如果观察到听众情绪异常,可及时调整演讲内容,直到听众反馈的情绪信息符合演讲者的需要为止。尤为重要的就在于变,在演讲过程中随时捕捉变化的心理,演讲者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听众的情绪逐步推向高潮。从而达到共鸣的效果。
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探究人心之难,一问一看也难免失之片面,而“日久见人心”就是要求把许多时候的问和看综合起来,最终会拨云见日的。浅尝辄止是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的。为享受成功的喜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把握听众的心理也是值得。
格言小语
1.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2.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能有收获;只有奋斗,才能品味幸福的人生。
3.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谨慎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如何使自己的讲话受欢迎
讲话是说与听的结合。一个人,即使口若悬河,妙语生花,也不能用话语去打动一头牛,因为牛是不会把心思放在听人讲话这样的事情上的。有些时候,听众的注意力或者兴趣并不在谈话内容上,而是在别的地方,那与之交谈无异于对牛弹琴。
一个擅长讲话的人,必须学会把握和引导听众的心理,让他们的注意力与兴趣点聚焦在自己所讲的话题上,从而达到讲话者与听众的有效互动,实现讲话的目的。
(一)认识与把握听众的注意力所在
注意力,是一个人的大脑思维对一定事物或行为的指向与集中,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于大脑某个区域,使之产生兴奋中心,相应的大脑其他部分的神经活动会受到抑制。这个人对其他事物就不会太关注。注意力可以通过有刺激性的物品、行动或言语加以引导和改变。
讲话时,要随时关注对方的注意力指向哪里,最好能确保他的注意力指向双方交谈的内容,让他的全部心理活动集中于自己的话语上,对其他事物印象模糊不清,能让他对话题的反应与理解不断深入。
对方的注意力可以观察出来,通过观察对方的眼神、神情、动作、行为,可以了解到他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于话题上。一个人在听讲话时总是左顾右盼,或者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或者把玩某个东西爱不释手,或者喃喃自语念些不相干的东西等表现,都是注意力分散的表现。
当对方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最好把讲话暂停。让对方注意力再转过来或者想办法再次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否则的话,所讲的内容将不会在对方心里留下什么印象,难以达到讲话目的。暂时的停顿、干咳几声或者关切地问对方是不是有其他事情,都是提醒对方注意力不集中的方法。当然,提醒对方注意也要避免让对方太过尴尬,伤害感情,因而要尽量避免用训斥、嘲讽的语气提醒对方。
(二)观察对方的兴趣所在
讲话中,人们对于讲话的内容往往是有选择性地接受,而不是全盘吸收。选择的依据,就是他自己的兴趣与心理需要。如果讲话符合对方的心理需要,正合对方之意,那么一般而言,会很容易打动对方,让对方高兴;如果话不投机,那结果显然是不欢而散。
了解对方对什么感兴趣,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从对方亲近的人那里了解情况,掌握对方的性格特点,从而判断出他的兴趣所在。其次是观察对方的生活偏好或习惯,以了解对方的性格与兴趣。这两点都需要在讲话之前去做。最后是在讲话过程中观察对方的反应,从而判断对方对什么样的话语感兴趣。一般而言,如果说的话让对方心动,对方都会神情为之一振,在表情、动作等方面有特别的反应。这些信息的捕捉与分析,将使自己的讲话更投其所好,取得良好效果。何小姐去某实业公司应聘秘书一职,相貌平平、学历不高的她,经过一番考试之后,几乎失去了信心。后来面试时,主持面试的科长的衣着让她产生灵感,自我介绍道:“我有一丝不苟的性格,能把办公室收拾得一尘不染。虽然我学历不高,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但却有一个长处,那就是非常勤快。”她被录用了。她是从衣着中判断出科长有着一丝不苟的性格,对来应聘者是否仔细、是否勤快最感兴趣。
相反,汉代贾谊之所以失意,与他不懂得把握和引导别人的兴趣有关。当初入长安时,召见他的汉文帝以“可怜夜半虚前席”向他求教,可是当贾谊知道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后,便生出怨言,表示对皇帝的失望,从而被别人中伤,失去皇上的信任而流放长沙,忧郁至死。其实文帝并不是个昏庸残暴的帝王,相反可称得上明君。而贾谊通过对话了解到他的兴趣之后,不是对这种兴趣加以引导和利用,而非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话不投机,受人冷落。
(三)了解对方的心境
心境是指谈话时对方的心理状态,是谈话时的心理背景。心境良好时,对方会从积极的、客观的方向理解谈话内容,并且愿意对谈话者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如果对方心境不佳,伤心、愤怒、焦躁时,与之对话,他很可能以怀疑、否定的眼光理解谈话内容,对谈话者采取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
所以,对话最好选择在对方心平气和、情绪稳定时进行,以保证对方能够全面、客观地接收信息,能够公正、合理地理解信息,愿意真诚相待。如果对方心境不佳,除非特别必要,暂时不要对话。要是对话非得进行不可,那就应该采取措施,让对方平静下来。
(四)对话中的心理正确的引导与利用
我们知道,对话中的心理因素,不是只有负面作用的,而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如果能掌握好心情引导与利用的方法,则能够在讲话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心理引导与利用的第一种方法是显示同情,让对方觉得您能理解他,并且愿意帮助他。当然,这里的同情不是指怜悯,而是指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古语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想要对方在心理上不排斥自己,那就应该先做出一些表现,让对方心理得到满足。
心理引导的第二种方法是借题发挥,在附和对方心思的基础上将话题引申出去。解放前,率军攻入上海的陈毅被任命为上海市长,肩负起振兴上海经济的重任。陈市长的一个重大困难,就是如何吸引人才。当时上海科技人才或者出国,或者因厌恶战争而隐居起来。一位化学家就选择了隐居,陈市长三顾才得一见,见面之后,陈毅没有谈什么建设国家、造福人民的大话,而是与他谈化学,谈化学的发展,谈中外化学研究的对比,谈论化学家研究的问题。因为是化学家感兴趣的话题,这位化学家当然乐意聊,在聊熟了之后,陈毅不无遗憾地说,得不到这位化学家的帮助,他将遭遇很多困难,但他并不想把这位学者强请出山,已经心动的化学家,后来却主动请求为市长服务了。
听众的心理,是决定讲话成败的关键,揣摸对方心理,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讲话内容,是一切成功演讲者的共同法宝。讲话时,不要自顾自地滔滔不绝,而要随时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弄清对方所想,诱导对方兴趣,惟有如此,才能在讲话时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