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家长和老师都应注意对她进行个性锻炼、培养,引导她积极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努力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培养活泼、开朗、宽容、坚毅等优良品质,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使人际关系向和谐愉悦方向发展;指导学生进行渐进性自我放松训练,并通过适当的文体娱乐活动来调节情绪,陶冶性情,以减轻,消除其焦虑反应。
她每天接受这种满灌治疗两次。两个月以后到考试时,她根本不感到任何紧张,也没有任何灾难临头的感觉,过去曾经摆脱不掉的害怕情绪消失得无影无踪。
适度的焦虑是无害的,有时甚至可以起到提高人的警醒度,使精神亢奋的作用。预期到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整个身体就会处于紧张状态、全身的积极因素都会调动起来——这对于应付可能的危险和战胜困难是非常必要的。危险和困难一旦过去,焦虑自然会消除。这是正常时的焦虑反应。
强烈的焦虑体验如果维持长时间,并且严重影响了人的正常生活,就称其为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必要的。治疗的方法至少有两种,即心理治疗和抗焦虑的药物治疗。在心理治疗中,松弛治疗、满灌疗法、行为治疗等等都是常用有效的;抗焦虑药物使用得当,也可以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幼年时期的焦虑症应及早治疗,否则就会在孩子的心底埋下心理症或心身病的根子。为了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关心孩子,协助配合心理医生一起共同施治,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正常地成长发育。
儿童多动症
概述
儿童多动症(简称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ADD),它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表现为与其同龄儿童相比有长时间持续的、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一组行为障碍。
1、儿童多动症的特征
(1)活动过度。患儿从小特别好动,不能安静听课,小动作明显增多,坐不住,不守纪律,常干扰别人。
(2)注意力涣散。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听课,做作业也心不在焉。
(3)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常会作出不加思考的行动,易激惹冲动,不顾后果,情绪不稳,为一些小事就哭闹、叫喊。
(4)不良行为。不听从父母或老师的管教、好挑斗、打架、干扰集体活动,说谎、逃学等其他品质问题。
(5)学习困难。多数患儿虽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影响学习,学业不良,少数患儿表现有视—听或视—动功能缺陷,动作技巧笨拙,不协调,患儿在注意、记忆、视运动及概括、推理方面有障碍。
(6)言语过多。好插话,常喧闹。
2、儿童多动症的成因
产生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有研究者认为,多基因遗传可能是本症的遗传方式。
(2)铅中毒。研究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多动症儿童的血液中含铅量都较高。这种儿童大多住在交通拥挤的大城市,汽车的汽油燃烧时,化合物中的铅挥发成气体进入空气中,使儿童大量吸人体内。
(3)食物过敏。有人认为,多动症是由于儿童对某种食品,如水杨酸酯或某种调味品的过敏引起的。
(4)放射作用。由电视机和荧光灯的小量放射作用引起。
(5)轻度身体器官异常。如耳朵不对称、大小不相等,第五个手指弯曲,第三脚趾比第二脚趾长等,都与多动症的产生有关。
(6)教育失当。家长过多指责干涉孩子的活动使之精神高度紧张,或家长对孩子过分娇宠,放纵,使之好动的天性上蒙上一层放荡不羁、任性不束的色彩。
病案及诊治
【病案1】
患者情况:武某,男,八岁。
患儿从小便不安宁,上学后更是不分场合地过多活动,上课时不是用手敲桌子。就是将脚在地上滑来滑去,甚至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动,不仅自己不好好学习,还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他晚上睡觉也不安稳,来回翻动,而且话特别多。
分析诊断:由其母与其老师讲述的大量事实,可以判断该儿童患有多动症,属于气质性的多动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儿童自己的气质与天性。
施冶方案:首先对患儿采用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即对多动症症状明显且严重影响到学习和集体活动者,应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兴奋剂,如右旋苯异丙胺、利他林、米拉脱林等。这些药几乎对三分之二的多动症儿童有效,因此是治疗多动症的首选药物。儿童在用药一至二周后,一般会表现出安静,不再怎么好动、注意力较集中。能按大人的要求行动,易于管理等。有的儿童在用药后不久,多动和激动的表现可能会加重,但继续用药症状即可改善。这种药的副作用有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睡眠障碍。因此,傍晚时尽量不给孩子吃药,以免孩子晚上不能入睡;同时要遵从医嘱,根据儿童行为的改善情况逐渐减药或停药。
(2)安定剂,如氯丙嗪和硫利达嗪。当使用兴奋剂治疗无效时可使用安定剂。这种药在服用几周后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如表现出安静、易于管理等。但服药几周或几个月后也可能产生过敏的副作用,例如对太阳过敏出现皮疹,为此应尽量让孩子穿长袖衣,避免晒太阳。
(3)大量服用维生素对改善多动症儿童的行为也有一定的效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不进行行为疗法,主要是通过行为矫正的方法,采用一些适合儿童的认知活动来改善儿童的注意力,并通过已安排好的一定的训练程序,减少儿童的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
咨询与治疗:给患儿用利他林,10MG—40MG/日,分二次服(早晨及中午服药),在用药一至二月后,该患儿表现出安静,不再怎么好动、注意力较集中、能按大人的要求行动,易于管理等。
采用行为疗法。当患儿稍有一点良好的行为,如上课时较少做小动作、没有离位乱跑、安静地做作业等,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如贴朵小红花等;如果又出现了打架、上课大声喊叫等行为,则要给他记个黑圈,并且明确地告诉他每增加一个黑圈,便要取掉一朵小红花,而累积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可换取某种权利或要求,如十朵小红花可去公园或动物园玩一玩,五朵小红花可在游乐场选择一样好玩的项目,三朵小红花可吃一支冰淇淋,等等。两个月后,用这种奖罚分明的方法训练患儿,培养了儿童的自控力,使患儿的行为有明显的改善。
【病案2】
患者情况:陈某,男,六岁,幼儿园大班。孩子深得祖父辈的喜爱。其父亲较为迂腐,认为应从小对他高标准严要求,坐有坐相,立有立相,在孩子面前非常严肃,显出父道尊严,孩子从小就怕爸爸,父亲对孩子开始时只是大声训斥,骂不灵了就打,罚站,为此不但引起家庭矛盾,使孩子对他更是噤若寒蝉,显得十分可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而父亲又不许他外出怕学坏,只准他在家玩玩具。前年起发现,只要爸爸不在家,他便东摸摸西摸摸,动个不停;而且不爱惜玩具,拿来随便拆坏,常常一会东一会西,有个什么念头就不假思索地去行动,不顾后果,情绪不稳定,常为一点小事发火,大声叫喊。
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也不好,老师不断来告状,说他不守纪律,与小朋友们打架,而且像大人一样训斥同学,午睡时捣蛋,把玩具拆坏。老师用尽软的、硬的办法,只差没有体罚,可是都不见效。
分析诊断:孩子由于长期受其父的“高压”教育而表现出“反抗”行为,致使在父亲不在时“彻底解放”;做什么可以毫无顾忌,想干啥就干啥,这种情形时间一长,便成为病态反应,而可以诊断孩子是患了多动症。
施冶方案:对患儿进行自控训练。自控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还可以用来控制儿童的一些冲动性行为。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由简到繁,任务完成时间由短到长。
自我命令由少到多。
咨询与治疗:让家长回家后,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患儿解答。要求患儿命令自己在回答问题之前完成以下三个动作: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最后才开口回答。这一方法还可以用来控制儿童的一些冲动性行为,或者过马路时,要求在过马路之前完成停、看、听等一系列动作。由于在训练中,动作命令是来自于患儿内心,所以一旦动力定型,患儿的自控力就能大大提高。
另外,治疗的同时可适当用些利太灵、匹莫林等安定药片。
坚持教育训练和用药,患儿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已恢复正常。
3、总结
必须注意的是儿童多动症这一名称,突出了“多动”,致使许多父母误把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其实多动并不是本病的唯一症状,它常和注意分散、情绪不稳和冲动任性等症状合并出现,儿童多动症就是这些症状的总和,因此它的全名应为“儿童期多动综合症”。
据有关资料表明: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仅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二点五,而且,多动症患儿一般不需进出口行药物治疗,只要管教得法,加之年龄的增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
顺便再提几点关于多动症儿童与好动儿童的区别,供家长们参考:
(1)多动症儿童无法入静。正常儿童虽调皮好动,但在陌生环境里却很乖,可以静坐等待,而多动症儿童却始终无法入静,缺乏自控能力,照样手忙脚乱。
(2)多动症儿童心不在焉。在某一感兴趣的新鲜事物面前,正常儿童会聚精会神地去做去看去听,甚至反对别人干扰,而多动症儿童却无法有始有终,对什么都心不在焉,几乎没有什么注意力。
(3)多动症儿童常盲目冲动。正常儿童的好动一般都是有原因、有目的的,而多动症儿童却缺乏目的性,行为多具冲动性。
(4)多动症儿童服镇静药反而兴奋。若给这两类孩子同时服用镇静药,正常儿童可产生催眠作用,而多动症儿童反而更加兴奋多动,这是两者十分重要的区别。但家长万不可擅自给孩子服用镇静药,有必要得在儿科医生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
儿童攻击性行为概述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言语和身体的攻击。很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但轻重程度不一,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更明显。
1、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征
(1)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往往是非争不可,并时常讲粗话,骂人。
(2)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任性执拗,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叫喊、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有的还可能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可伴有发绀和痉挛现象。
(3)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惹是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小的儿童,强占抢夺别的儿童的玩具和物品。
2、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1)遗传因素。在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父母身上也可以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一般说来,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3)教育因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教育不当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在学校吃亏,常教育孩子说:“如果别人打了你,你就狠狠地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
(4)模仿学习。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模仿性强,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父母,同伴等周围人那里和电影电视中模仿学习而来。
(5)饮食因素。有攻击倾向的儿童,在摄入过多的糖后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病案与诊治
【病案1】
患者情况:刘某,男,八岁。
其母叙述:儿子自小好胜心很强,不能吃半点亏,稍觉不满,便对他人又抓又咬又踢,特别是对比他小的孩子更是暴躁。
已有不少小孩家长告到家里说儿子欺负了他们的孩子,我们也多次打骂说教儿子,但均无效,不但不能制止他的恶行,反而有时还遭到反抗。真不知该如何管教他。
分析诊断:从其母列举的种种事例来看,刘某具有攻击性行为这一不正常的心理。
从其母亲处了解到孩子从小便喜欢看电影、电视,特别是武打片和枪战片,更喜欢模仿剧中人物打拳,打枪等动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是从电影电视中模仿学习而来的。
施治方案:首先要控制环境的影响,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许多都是从社会环境中习得的,首先应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消除。饮食控制及同时辅以药物治疗,对有攻击性倾向的儿童可用减少糖摄入量的方法来防止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枢兴奋剂或镇静剂,可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控制,但这只是暂时性的,一旦停药,药效便随之消失。因此,药物治疗只能作为辅助疗法。
咨询与治疗:第一,限制孩子看这些暴力恐怖片。父母同孩子一起观看电影电视,帮助孩子分析、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鼓励孩子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从观念上对孩子进行强化。第二,对儿子的暴力行为不要用暴力的方式解决,以免他产生逆反的心理,认为既然父母都那样对他,那么他也要那样对别人,无形中便又模仿了父母的暴力行为。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每天按时按量服用一些镇静剂。坚持一段时间后,刘某的攻击性行为减轻,两个月后,症状消除。
【病案2】
患者情况:王某,男,十四岁,初二学生,由其班主任带到心理门诊。其老师向我们反映:该学生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最近不断有女同学告他说他常对女同学进行性骚扰。如果和一群男同学在一起玩,看见一女同学经过,便会让其他男同学将他推出去撞向这位女同学,趁她闪避不及又站立不稳时就借机搂一搂或动手动脚。这种现象已发生多次。下午课间休息时,又伙同其他男同学将一件大衣蒙在一女同学身上,并在她身上乱摸。因估计他有心理问题,所以把他送到这儿来,并通知了他的父母。
分析诊断:显然,这位男同学患有攻击性行为。异性同学之间,是有一道心理鸿沟的,一般同学不敢贸然越过。但一旦有了第一次跨越的体验,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从心理上分析,他的这种行为源于青春期性心理发育过程的一种行为偏差,因性意识的觉醒和性道德规范不平衡所致,如不及时治疗,将会走上流氓犯罪道路。
施治方案:对孩子要控制环境影响,尽量保障孩子的成长空间中不要出现错误歪曲的“领路人”,应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不要让孩子有机会去看暴力色情电影录相;要求父母应与老师配合,共同正确地引导孩子,教育孩子,使他认清以前的这种行为的错误之处,使之产生后悔和改正的想法。但这个治疗过程可能较长,进程也较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