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教师公文包-心理咨询百问
46306300000015

第15章 家庭教育心理案例分析(4)

当儿童在模仿范型的某一行为时受到了奖励,儿童就会更加努力地专门仿效这种行为。如当女孩仿效母亲那样洗衣服、扫地、帮助照顾弟妹时受到了家里人的赞扬,女孩就会更乐意以妈妈自居,并学习女性的一些行为。许多性别行为就是这样学会的。

既然模仿是儿童获得行为的重要方式,成人就应自觉地为儿童充当行为学习的范型。当然,应该充当好的行为范型,而不是坏的行为范型。成人在孩子们面前,尤其是在小孩子面前须谨慎行事,否则,当心充当孩子们的反面角色范型。

说谎:不良家教的产物

不诚实,说谎,一般被认为是品德问题。是最令人反感和看不起的。但家长和教师往往并未注意到。大多数孩子出现说谎行为,也有家庭或学校教育上的原因,而并非孩子天生爱说谎,所以,矫正孩子说谎行为的同时,教育者必须检查和清除教育方面的种种弊病,如果只是单方面要求孩子不说谎是不现实的。

小玉是个“有名的”爱说谎的孩子,老师、同学都不喜欢她。小学时曾因此被开除了少先队队籍,中学又因考试作弊而受了处分;可她说瞎话的毛病不仅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严重。

老师、同学都说,小玉简直就不会说真话。后来经过心理咨询老师的工作,小玉讲出了下面的一段话:“我不是一个好孩子,同学恨我,老师不喜欢我,我都知道,因为我没有真话,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就是改不了。记得我从懂事的时候起,就老看见爸爸,妈妈吵架,他们一吵起来很厉害,吓得我浑身哆嗦。如果爸爸跟我说了话,妈妈就会把我叫过去问:你爸刚才和你说什么了?如果妈妈和我说过话,爸爸又会把我叫过去问:

你妈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如果我把实话说出来,他们就会大吵大闹一通,我每天都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的。一次妈妈跟我说:

‘以后你爸再给你买东西,不许要!’爸爸问我、我如实说了。没想到,随之而来的是‘天翻地覆’的吵闹:爸爸摔了暖壶,妈妈推翻了桌子,爸爸还揪下妈妈的一绺头发,妈妈又拿鞋打爸爸几个耳光,我吓得又喊又叫。以后,他们再问我什么,我都不敢说了,就编瞎话对付他们,设想到瞎话还真灵,他们吵架少多了,于是我就用说谎来维持着这个家。老师,我真的想改,我多么想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诚实的孩子,可改起来为什么这么难?”

从小玉的经历可以看到,她的说谎完全是被父母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真爱,如果要得到父母的所谓“喜欢”,必须以假话来换取,也就人为地造成了促使孩子说谎的不良环境,这又怎能埋怨孩子不诚实呢?无论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打骂,还是为讨父母的欢心,若是孩子非得违背自己的良知去编谎话,这就玷污了孩子原本纯洁无瑕的心灵,导致孩子人格的不健全和严重扭曲,对说谎话习以为常了。因此,说谎的孩子常常难以改变这个坏习惯。所以,孩子说谎是不良家教的产物,孩子说谎也是父母的夫妻关系不和在孩子身上的反映。

要改变孩子说谎的毛病,必须对他们生活的不良环境真正去理解,并相信这样的孩子也是可以改变的。要帮助小玉这样的孩子矫正说谎的习惯,首先应使她明白,只有说真话才是做人之本。通过做她父母工作。调整家庭的心理环境,使小玉相信,她说真话父母再也不会打骂她了,父母也不再吵架了,这样,她才可能逐渐转变。如果她父母配合得好,小玉就完全可以扭转不健全的人格,而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儿童或青少年的说谎行为,是一种心理行为障碍的表现,其实这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要使孩子诚实,就必须造就一种健康文化和一个温暖、宽松的心理环境,即形成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形态在家庭中的再创造的独特反映,家庭文化又是家庭成员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格健康水平的集中表现。家庭教育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文化所创造的氛围,又是家庭教育的必要条件。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家教观念和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美国的H、J、柯赖齐亚和W、M、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特别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如此种种形成一个助长病态心理的社会环境”,因此作者提醒家长和教师,必须意识到儿童心理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该书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话: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的怜悯中,他便会垂头丧气。

如果孩子生在嫉妒中,他便会心虚。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尊重中,他便学会建立目标。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会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将懂得什么是真理。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必须使自己成为孩子的一个积极的“影响源”。这样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儿童的双重行为:家长不良的教育行为所致一天下午我们接待了带着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母子二人。据孩子的母亲介绍,这个小男孩在某小学读四年级,学习成绩一般,也许是孩子的脑子笨(当然这是孩子母亲的主观推测),怎么教也不灵。我和他父亲也不指望他升什么大学,只求得今后能有个工作就行了。尽管这样,我们仍然希望他学好、懂事,所以平时对他管教得非常严。由于他父亲的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远,经常回家很晚,管教孩子的事几乎就落在我一人身上,因为怕他学坏,所以规定放学后就让他马上回家,一个人在家里玩,有几次他也求过我,到外面玩一会,我都没有同意,以后他也就不再提了。这也让我省了不少心。

她停了一会,接着说,由于孩子学习不好,在班级中总居下游,开始老师还主动家访,后来认为实在不可救药,也就失去信心了。这怪不得老师,不瞒您说,有时连我见到他也心烦。

不顺心时,也骂他几句,或打他两下,很少对他有笑脸,我觉得,这是对他好。他父亲的脾气更差,回家如果赶上他表现不好,态度比我还生硬。正因为我们的严格管教,孩子比较听话,每天放学基本都按时回家,在家里规规矩矩,跟您这么说吧,老实得就连小女孩都不如他。可有一天,孩子的班主任给我挂电话,让我去学校一趟,跟您说,尽管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们也很少被老师叫到学校,当时我就预感到事情有些不妙。坐在班主任的办公室,听着班主任对孩子最近表现的情况汇报,简直令我感到难以置信,这怎么可能呢?

“××从这个学期开始,上课时,经常在下面搞小动作,影响邻桌同学听课,老师批评他就跟老师顶嘴,有一次为了批评教育他,延误了10分钟的教学。下课时,跟邻班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在一起打闹,有好几次放学不走校门而是翻墙,被校卫队抓住。据学生讲,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总是跟住在一起的有着不良行为的学生打打闹闹,有时还欺负同班的同学,甚至抢低年级小学生的东西。”

班主任老师的情况介绍简直让我难以置信,您可以想象当时我是怎样一种心态。即使是这样,在听完班主任老师情况通报的最初几天,我还是承认不了这一事实,总以为,班主任老师似乎有些夸大其词,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怕拖累全班的后腿,所以尽可能将事情说得严重一些。尽管这样,我回到家还是问过孩子,可他什么也不肯说,气得我打了他一顿,但我从此开始留心他在外面的表现。

我们家离学校比较近,站在我们居住的16层楼上便能清楚地观察到孩子放学后的情况。

事隔几天的一个中午,我提前回到家,站在阳台上,无意中果然看到他与几个同楼居住的男孩在一起疯闹,一反在家中那种老实、文静的行为,他的行为简直判若两个人,原来在家中的表现完全是做给我看的。您说怪不怪,当他走到离家还有50多米远处,又恢复了平时那种老实、文静的样子。也就是在当天的晚上,邻居家的××见到我,说她的二年级的孩子被我的孩子欺负了。老师的话果然都得到了验证。

从此以后,我对他的管教就更加严厉了,每天都要叮嘱他几次,尽管他当时答应得很好,可是一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而且有着不可抑制的发展趋势,您说我究竟该怎么办呀!

听完她近一个小时的情况描述,我们认为,这是一例比较典型的双重行为,看来孩子的行为后果有些不可思议,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其父母身上,是他们的行为、态度塑造了孩子的双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