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教师公文包-心理咨询百问
46306300000012

第12章 家庭教育心理案例分析(1)

双亲错误教育观导致的教子失败C生,男,小学三年级生。皮肤微黑,显得很有精神。“脑子不坏,就是算术不行。”他母亲带来咨询所时这样说。我(咨询员,下同)首先对C生作小儿科检查、神经和运动机能的检查,无异常。然后,分别同母子面谈。先对C生询问日常生活情形。

“上学快活么?”

“嗯,极快活!”

“有要好朋友么?”

“有五个朋友呢!”

C生精神抖擞地口答。于是改变话题,问起家庭生活。

“回家后,常同伙伴外出游戏?”

“家里没伙伴,所以在家里一个人玩。”

“干些什么呢?”

“嗯,搭塑料积木呀,或是玩玩具高尔夫什么的。”

“星期六和星期天呢?”

“同妈妈一道去外婆家。”

真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怎么会算术成绩不良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拿出了三年级用的算术诊断卡片。这套卡片记载了同算术有关的种种事项和术语。

“我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卡片。你把它们分成三类看看:喜欢的卡片,不喜欢的卡片,很难说喜欢不喜欢的卡片。”我向C生提出要求。分类很快便完成了。喜欢的卡片是加法、减法、九九口诀,不喜欢的卡片是米、分米、毫米、千米、克、千克、升、分升等符号和时、分、秒、刻等。难说喜欢与否的卡片是图形系统。

同C生面谈之后,接着跟他母亲面谈。不一会儿母亲便喋喋不休地说起来:“C生在上学前曾经作过智力测验,智商竟有135。

我丈夫是T大学毕业的,我也是大学毕业。因此我想,这个孩子算术那么差,真是岂有此理。近来的测验,尽是50—60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于是,我问道:

“测验的卷子仔细研究过没有?”

“没有。”

“那么,哪些题目不会做,同C生谈过么?”

“由于分数总算在及格线上,我还没有那个闲功夫去刨根究底。”

C生睁大眼睛看着母亲,神情沮丧,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母亲把C生的算术试卷带来了。从试卷来看,有关长度和重量的单位,C生完全不理解。有关量与测量的基础知识也不扎实。我对他母亲指出了这些情况,然后,尽量冷静地对她说:

“智力并非全由遗传所左右,智商高也不是万能的。不管智商怎么高,如果平常未形成学习习惯,简单的算术题也是做不了的。

至于是否接受我的治疗,你回去以后跟你先生好好商量后再决定吧!”

母亲默默地听着,站起身来但嘴里嘟囔着:“难道我们的教育方法错了么?”

我认为,C生的学业不良是短期内能解决的轻症。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业不良的呢?我分析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C生是越区上学的儿童。他在自家的周围没有游戏伙伴,只好独自一个人玩。对于时间、长度之类缺乏真切的理解。

第二个原因,双亲对自己的孩子过于自信。以为智商高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而没有使C生养成同其年龄发展阶段相应的学习习惯。加上C生比较早期就能流利地阅读书籍,加减运算也都会。

因此,母亲以为低年级有了这样的学力已经足够应付了。

第三个原因,过多地提供了高价的玩具。C生一直玩价格昂贵的塑料模型,自己动手制作经验近乎空白。

几天之后,C生的双亲说,希望对C生施以治疗。于是,我对C生的日常生活作下述的建议:每天有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同左邻右舍的孩子玩;每周一次去外婆家减为每月一次,以加深亲子之间的交流;每天记学习日记;玩具不必买高档的,可以给他一些纸、剪子、尺子、浆糊之类的东西,让他体验自由制作的乐趣,这种自由制作,开始时同双亲一道做,以便家长能从旁指点。

作为一个母亲该采取什么态度,我也作了如下建议:每天翻阅一下C生的学习日记,给予鼓励,并使之体会写日记的喜悦。让他做些家务,这样,使之实际体验重量与长度,创造学习的机会。然后,母亲同C生一道,每天制作十张规格一样的卡片,并在卡片上写下当天在学校里学习的算术单位和汉字之类,这样使C生领会记忆的必要性。

不仅如此,我还对其父亲作出忠告,要求他每月有两个星期天同C生一道作自行车旅游或是打棒球,在游玩之中,指导C生领会自行车走过的距离、所费的时间、球抛出的距离等等,进而向C生讲述自身学习生活的甘苦以及人的一生中学习经验的意义。

此后一个多月过去了,我再次同C生及其双亲面谈,情况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C生晒黑了,显得更健壮了。表情更加明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母亲也改变了原先那种傲慢的神气,自然地流露出作为一个母亲的沉着和慈样。而父亲也谦逊地低下了头说:

“这次学到了不少东西。”

自那时以来,我每月一次同母子面谈。到了第六次时,无需我再作什么建议了。C生对算术有了兴趣。当然,学校里的测验成绩也在逐步提高。

像这样学历程度极高的双亲,因过分相信子女的能力而放任自流,造成学业不良的情形,一般说来,双亲是不会反思自己的教养态度的,而且,片面指责子女的居多,这种双亲,多迷醉于家庭教师、私塾、练习本。

这个案例说明,双亲对教育的盲目性将会给子女带来恶劣的影响。

不理解儿童性格导致的教子失败在学童期尚未形成鲜明的性格特征,但已经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性格倾向。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酿成了“这个”儿童特有的氛围,这种性格倾向每日每时受到来自双亲的影响,也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或改善之,或强化之,最终积淀为学生的性格。

学生的性格倾向比较容易得到反映的是学习方式。例如,一些孩子适于边游戏边学习,另一些孩子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全然不关心。再有一些孩子则在自身的种种体验活动中学习。这些差异起因于性格倾向的差别。于是,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儿童。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指望教学的成功。

这里试举G生为例。这是母亲不了解孩子的性格倾向,从而导致孩子语文阅读和作文失败的例子。

【诊断】

G生,男,私立小学四年级生。语文成绩太差,母亲担心了,带来咨询。母亲说:“这个孩子,作文和阅读能力差。但班主任尤其注重语文。因此,这个孩子害怕上语文课。除语文外,没有别的什么问题……”

从这一天开始,我多次接触他们母子,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G生比同龄儿童更健壮。身材高大,肌肉结实,显得虎虎有生气。体格检查也证明这一点。WISC智力测验的结果表明,智力发展良好,语言性、动作性智力发展均衡。他表情开朗,情绪安定。这样的孩子怎会学业不良?我开始时感到茫然失措。于是作进一步面谈,以探明原因。

“你喜欢运动吗?”

“嗯,喜欢体育运动。”

“劳作呢?”

“劳作也非常喜欢。”

“为什么不喜欢读书?”

“读书,也是喜欢的,不过只限于我喜爱的书。”

我不再追问下去了。给人的直觉是G生的语文能力显然是不差的。我心里在嘀咕:“这个孩子的语文原本并不差,也许是家长和教师处理不当而被扭曲了。”

这样,在我心中激起了G生定能治好的自信与勇气。同精神饱满的G生适成对照的是,他的母亲每当面谈时总显出局促不安的神情。她向我絮絮叨叨地诉说自己的孩子语文成绩何等糟糕。

我决定理出治疗的头绪,了解G生从婴儿期至今的生活行为。

为此向他母亲提出了下述12个问题,让她作是或否的回答。

“从婴儿期早期开始,抱他时,是不是不乖?”

“乘车子时,是否手脚不停地动?”

“边玩边吃的情形多不多?”

“白天动作不停,是否晚上躺下来不能马上就能入睡?”

“是否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感兴趣?”

“理解力不错,但语言发展是否略迟?”

“是否喜欢帮做家务,喜欢运动?”

“是否喜欢玩拆拆装装的玩具游戏?”

“是否喜欢自己运动甚于看电视中的体育节目?”

“是否喜欢听讲甚于阅读书本?”

“是否喜爱照料小动物,爱护花草?”

“婴儿期后半期以后,是否活泼好动?”

母亲的回答全是肯定的。G生生来便是活泼好动的孩子。

总之:G生从婴儿期后半期开始一直是精力充沛的,成人却把他视为“危险的婴孩”,随时随地加以监视。稍微淘气一点,便“不行,不准”地规劝不休。到了幼儿期,常常是边听母亲或祖母讲故事边入睡的。

G生进入小学后,双亲一心想把他培养成安静老实的孩子。让他学弹钢琴,学书法。不仅如此,到了四年级,半强制性地要他每天有40分钟的时间同母亲一起读书。

他的母亲滔滔不绝地一口气诉说了上述的情形,我默默地随声附和。说到最后,母亲似乎发觉了自己以往的过错,反思道:“我是考虑到这个孩子的特点才做的。难道我们的教育方法错了?”

像G生这种性格的儿童,在旁人看来是活泼可爱的,可放心的。然而在家人眼里,他却是毛手毛脚的冒失鬼,令人担心的,因而用了错误的方式施教。如果这样下去,儿童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会导致人生遭遇不佳。这种例子世间并不罕见。

【治疗】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开始了对G生的治疗。第一步,我三次同其双亲面谈,讨论G生的性格倾向。强调认识G生的本来面貌乃是治疗的根本。幸好,双亲对以往的做法作了深刻的反思,答应协助治疗。G生从幼儿早期开始,便是在对运动的需求不满中生活、成长的。因此,丧失了身心之间的平衡。其结果是,未发展起同其年龄相应的集中力和兴趣,这种发展不均衡导致G生陷入学业不良状态。

综合改变这种儿童的个性与发展阶段,对G生采取如下的治疗方针。

首先,中止一切妨碍G生活动的训练作业。然后,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不再由母亲包办代替,而听凭G生自行选择。学习日记也不拘一格,可自由书写,旨在培养自发地书写的习惯。G生本人必须每周一次来咨询所,接受阅读和作文的学习指导。

治疗教育的方法是分4期。

第一期(第1~4次),在这期间,不给G生书本,让他专听故事,使之体会听故事的乐趣。

第二期(第5~8次),这是最重要的时期。治疗者先讲故事,然后让G生口头复述故事情节。写作阶段给予鼓励和帮助。

第三期(第9~12次),开始采用教科书为资料,以明确学习的目的为重点。例如,学习诗歌时,以足够的时间充分讨论从诗中学到了什么。如果是故事,则尽可能避免形式化的分段和语句的诠释,而代之以用词句或绘画表达阅读课文所得的感想或联想。此外,还采取由G生讲述、咨询员当学生的办法,使之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自信。

第四期(第13—16次),这是治疗的收尾阶段,是使G生体会造句的乐趣的时期。

家长的过高期望导致英才教育的失败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想识字,或者用铅笔画图,画三角形、人的脸庞。例如:儿童5岁时,会主动显示出对拼音识字的兴趣,或者画些人头什么的。但不管怎样,周围的成人倘若不提供纸、铅笔或是蜡笔,让他观看大人画好的样子,他是不能进行模仿学习的。然而,相反的情形也需要注意,那就是,当儿童表现出这种积极性的时候,成人一味想让他说得更好、画得更好。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反而会挫伤他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学习持抗拒态度。

这里介绍的D生,男,小学四年级学生,便是由于母亲的强制性灌输从而导致算术学业不良的案例。

D生的母亲在教育杂志上读了我的文章,打来电话提出要求:

“我家的孩子,身体容易疲劳,精力也不能集中。无论如何请您给D男作一次体格检查。”这样,D生在双亲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检查结果表明,D生体格强壮,没有医学上的问题。然而,他表情沮丧,精神萎靡。于是,又给他作了小儿科检查,也作了血液、尿、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等检查。不出所料,也未发现异常。我对双亲说:“原因不在医学方面,似乎在心理方面。”

双亲尤其是母亲的脸色唰地苍白起来,但很快又恢复过来,开口道出了来意:“这样下去,这个孩子的算术不行了。请给予关照。”父亲则缄默不语,低下了头。我痛切地感到,子女的学业不良是纠缠许多家庭的问题。

“明白了。我试试看。不过,也许不中听,我得提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在治疗开始之前,不要对D生作关于学习的指示和建议。让他好好地玩。母亲每周一次来跟我会会,详尽地报告有关D男的情况”。

“好的。”

就这样,我同D生的母亲多次会面。在交谈中渐渐理出了一点头绪。

D生的双亲是黯熟人情世故、和蔼可亲的人。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却变成了另一种人。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显得急躁、严厉。尤其是母亲,这种倾向更甚,这是由于他们对D生抱有过高的期望。原来D生的父亲不是大学出身,母亲怀有强烈的自卑感,急切地把期望寄托在D生的教育上。D生3岁时,母亲就已经打定了主意,决心让D生从小学开始就读名牌学校,以便有朝一日出人头地。

D生4岁时入英才教育塾,开始接受每周三次的辅导,不仅如此,每天有2个小时,双亲尤其是母亲时刻不离左右进行灌输教育,让D生画圆、三角形、正方形,做迷津问题。因为国立的附属小学的入学考试常常出这类考题。

五六岁时随着升学考试的临近,母亲的应试准备教育越来越过热了,让D生接受各种模拟考试。成绩好时,买高价玩具给他玩,成绩坏时,则打屁股,并教训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不会做?

懒鬼!”把三角形和正方形画得更好些,妈妈同你一起做。”

然而,D生在升学考试中落榜了。

我与母亲作了交谈。

“那时,你责骂他画的图形‘蹩脚’、‘差劲’吗?”

“是的,骂得厉害,提醒他注意。丈夫也从旁小声帮腔。”

“D生在挨骂时态度怎样?有没有干脆不画了,或是抗拒?”

“他体格壮实,然而态度和气,所以,以悲戚的表情接受我们训斥。然后,反反复复地画。不过,这样做也许不妥当。”

母亲显出难堪的表情。从母亲的这番话中我明白了D生为什么数学成绩差。

在日本有不少像D生这样的孩子。对双亲尤其是母亲唯命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孩子,被视为听话的好孩子。不过,长大以后,多数会表现出某种障碍。

D生便是一例。他一看到图形,便会同过去恼人的印象结合起来。进而,会在无意识中强烈地拒绝同图形学习相关的算术学习。我确信D生的学业不良就是这样造成的。

对像D生那样智商高但情绪有问题而导致学业不良的情形,起初的处置方式极端重要。首先,在一定期间内停止一切学习辅导,让他尽情地同伙伴游戏。不过,切忌以提心吊胆的显得毫无自信的态度去接触孩子。一旦有这种胡涂的举止,孩子反而会认为自己被双亲看扁了,可能会导致预料不到的失败。

在治疗之前,我告诉D生的双亲要注意这一点。建议他们在日常生活方面要一如既往,不要突然改变态度。同时强调,要时时向D生暗示双亲始终抱着信赖的态度。这乃是家庭教育的上策。

治疗就这样开始了。方法仍然是每周一次同D生作面谈治疗。

第一期(第1-12次),D生是由于情绪障碍导致学业不良的,对这种儿童,在早期阶段必须实施心理疗法。因此,每次花50分钟让D生摆弄他喜爱的玩具,施以心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