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艽野尘梦
4630400000002

第2章 要例

予未入藏以前,搜求前人所著西藏游记七种,读之茫然,不解所谓也。由藏归来,复购近人所著西藏政教及游记八种读之,又若千篇一律也。前之记述,皆西藏数百年前相传神话。证以予之所见所闻,则十无一二可征信焉。近之记述,又皆抄袭康藏各机关之档案册籍,汇集成篇,率于藏事无深刻之观察。故虽言之成文,实则按之无物。

自来游西藏者,皆遵驿路而行。即由打箭炉、巴里塘、昌都、硕板多、江达、墨竹工入拉萨;或由印度经大吉岭、亚东关、江孜入拉萨。凡西藏之北部,如类乌齐、三十九族等,已绝少行人。而南部之工布,地势僻远,更为游人所不至。进而如波密,不独无汉人足迹,即素号统治全藏之达赖,亦未能以一介之使深入其地。再进而为野番,则自古声教未通之地也。其人野居而穴处,饥餐而渴饮,地尽荒远,民犹太古,虽犷悍如波番,亦不敢越雷池一步,其他游人更无论矣。故遍观新旧舆图,不仅于工布、波密、野番之山川地名完全错误,即驿路以外南北各部之山川地名,亦错误百出也。大抵一般游历西藏者,皆足不出拉萨,行不离驿路,见闻所囿,记述舛误有由来矣。

巴颜喀喇山为青海西境三大山之一。乃昆仑之北支,亦即长江黄河所发源。按之新旧舆图,其山脉起于帕米尔之东,经新疆入青海,沿西藏之北,以抵昌都西境,一若由藏入青,必经之大山也。乃予出藏时,过江达行一日,即分道北向,经哈喇乌苏入酱通沙漠,辗转过盐海,以达青海,行数千里平原大漠,未尝经过大山。虽途中时有山丘,亦高不过二三丈而已,始终不知舆图中所谓巴颜喀喇山者何在。究之此山发现于何时何地?是谁身历其境而目击其山?自有西藏舆图以来,即有此山之名,亦可怪矣!意者康地与新疆各有大山,逶迤入青海,两山间一片荒漠,人迹罕至,研究舆地者,无法征实,遂以臆测之。以为两大山遥遥相对,势必衔接为一。抑或以江河导源于此,两水之间,必有大山,遂错误至此。夫河有伏流,岂山亦有伏脉耶,此则匪夷所思矣。

予驻军工布、波密将及两载。凡此两地之偏陬僻壤,皆所亲历。乃一阅近时西藏舆图,关于工布、波密之山川地名,则颠倒错讹,至不可以究诘。偶有一二近似之地名,又东西易位,南北易方,亦不知当时何所根据,而胡乱填写如此。如所载工布之屈罗、次拉、路萨等地,然工布实无此近似之地名。他如腊左,则误为腊谷。鲁朗在东,而又误列在北。又如波密之冬九,与东珠宗实为一地,而误立两名。彝贡在汤买之北,则误北以为南。他如龙勒、喀普岳、董定坝,皆非波密所有之地名,而任意填写如此,更可怪也。昔人谓古书不可尽信,予谓边区舆图,更不可信也。

予由川入藏,以至工布,均有极详细之日记,及经过地之略图。迨纳衣当噶退兵时,部队越山走,行李沿大道行,予之日记置行李箱中,途次为对河伏兵猛射,驼牛受伤坠崖,行李箱遂失之矣。至由藏归来,取道青海,一片荒漠,无人烟无地名,故止能分段叙其概要,不能分日分地详细纪述。

予窜身青海,因道路迷失,步行万余里,历时七阅月,其间绝食五月,绝火二月,从人一百一十有五,沿途死亡几尽,生还者仅七人而已。是篇之作,盖亦予一生之痛史也。所经千险百艰,虽时逾念载,亦未尝不时时盘旋于脑海之中,惟事涉奇离怪诞者不记也,事涉私人隐恶者不记也。故篇中所记虽一事一物之微,亦必力求平实,而不敢漫作溢美溢恶之词以求快意也。

本书取材,悉就身所经历,及目见耳闻之所及。核实记述,绝不抄袭任何书籍凑集成篇。故关于西藏之宗教、政治、文化、经济、交通等,不能分门别类作整个之记述,亦不得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