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
46301900000053

第53章 和亲,与幸福无关——谴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代崇徽公主意

——(唐)李山甫

金钗一坠地鬓堆云,自别朝阳帝岂闻。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注释】

一、金钗:妇女插于发髻的金制首饰﹐由两股合成。

【语译】

金钗歪了,来不及拾起。云鬓乱了,无心梳正。面对这一路风沙,心中渐盛的,唯有悲愤。自从朝阳关一别之后,帝王啊!你可曾真真正正地想起我的安危?你可曾真真正正在意过我的心声?都说我这一去和亲,便能换得你的江山万年安宁。我只是觉得可笑,既然如此,那么朝廷年年重养着军队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从诗词看甄嬛】

面对常年不息的边关摩擦与纠纷,皇帝颇感头疼不已,于是在某日宴席之上,他有些按捺不住地与众人讨论,想要从几位公主之中选一位合适的人前去和亲,以换取边关数年的安宁和平。最终在皇后的提议下,皇帝决定由自己的亲妹妹担此重任,选嫁和番,

主意已定,各人也开始对这件事件各自开展了一番暗自的掂量与议论,当然在这之间,是幸灾乐祸的居多,同情怜悯的公主的,恐怕就只有甄嬛了。她的一句:“谴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便流露出了对公主极大的同情。

且让你我以和亲公主的立场为出发点来看待这场表面上风光宜人、背地里毁灭一生的政治婚姻吧。

首先是和亲公主与素未谋面的新郎官年龄的差距。

细数从古至今,作为和亲人选远嫁番邦的公主之中,有几位能真真正正嫁得个如意少年郎的?恐怕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臆想、猜测,却没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吧?毕竟那种郎才女貌、一拍即合、一见钟情的桥段,往往是后人在小说野史之中用绮丽的文字杜撰出来的,事实之中,变数极大,非人所能把握。

也许会有人这么想:老头就老头吧,不要犹豫嫁吧!洒脱一点!假如能够好好地忍个三年五载的,等到对方逝去,便也解脱自由了。

可是,我们都忽略了番邦向来特有的传统了。那就是老藩王去世了,无论继承王位的是他的弟弟、儿子或孙子,和亲公主都得继续嫁给那位继承人!再如果继承人已有正妻,那么和亲公主再嫁就仅仅只能得到个侧室的名份。对于一个自小锦衣玉食、金枝玉叶尊贵无比的公主来说,沦落至此,是何等的屈辱啊!

甄嬛所说的这一句“谴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出自唐朝李山甫的作品《代崇徽公主意》。

崇徽公主,是唐朝诸多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唐朝着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关于她的生卒年月早已堙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难以考证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她远嫁和亲之前,她的家族已经有两位姐姐先后远嫁回纥(回鹘)和亲了。其中一位姐姐嫁给了牟羽可汗移地健,被册为“光亲可敦”。光亲可敦在公元768年病死,移地健指名要仆固怀恩的女儿做妻子,于是唐代宗又将封仆固怀恩的幼女封为“崇徽公主”,于公元769年嫁给登里可汗做皇后。而早在公元758年就和亲回纥、拥有唐朝皇族血统的亲王女“小宁国公主”反到位居其下,只当了可汗的妾室。可见仆固氏因父亲是着名将领的缘故,很受回纥和唐朝的重视。

公元779年,登里可汗欲入侵唐朝,被宰相顿莫贺达干杀死,顿莫贺达干既是长寿天亲可汗,又称为“天亲可汗”。此后崇徽公主在回纥的事迹史料再无记载。我们只知道唐德宗在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将自己的第八女咸安公主嫁给了长寿天亲可汗。据此推测,最迟在公元788年崇徽公主已经去世,否则她就应该按照回纥的收继婚制,继续嫁给长寿天亲可汗为后妃,唐朝也就不会再把咸安公主出嫁回纥了。

崇徽公主嫁给移地健之后生有一个女儿,被称为“少可敦叶公主”或“叶公主”。公元790年三月,叶公主将忠贞可汗毒死。

崇徽公主的兄弟中,后来有的成为回纥的分部首领。

历史的书页中或多或少都对崇徽公主和亲的事件有着记载,对于和亲的使命,公主并不是心甘情愿而去的。但无奈当时朝纲不振,唐代宗不敢断然拒绝移地健的要求,于是公主无可奈何地被迫出嫁。传说和亲队伍途经山西阴地关时,公主曾在石壁下的石头上扶了一把,石头上便留下了她的手痕。

当然,这里的“手痕”一说,可能仅仅只是古代文人们一段富有浪漫主义思想的杜撰而已。

人们对于崇徽公主的悲情遭遇极度地同情,所以大家情愿相信这个离乡背井的妙龄女子一路之上的怨愤之气郁结于心中不得发,却最终感动了天地,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天准予公主将自己的悲愤拓印在默默无语却屹立千年的石头之上,无声地谴责着这种极度不公平的“和亲政策”。作为国家栋梁的那些臣子们,事到临头,自己退缩到一边,却将一名无辜的芊芊弱质推出来,让她独自去承担那与幸福无关的、所谓拯救社稷的重任。

正如李山甫的另一首《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所说:“一拓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寒雨洗来香已尽,澹烟笼着恨长留。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

遣妾一身安社稷,一路之上,黄沙茫茫,与爱情无关,与幸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