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召南·采苹
——诗经
于以采苹一?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二?于彼行潦三。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四;于以湘五之?维錡六及釜七。
于以奠八之?宗室九牖十下;谁其尸十一之?有十二齐十三季十四女。
【注释】
一、苹:多年生水草,可食。
二、藻:水生植物。一说水豆。
三、行潦: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四、筥: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五、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
六、錡:有三足的锅。
七、釜:无足锅。
八、奠:放置。
九、宗室:宗庙、祠堂。
十、牖:窗户。
十一、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
十二、有:语首助词,无义。
十三、齐: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
十四、季:少、小。
【语译】
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篓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有那锅儿与那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今儿谁是主祭人?少女恭敬又虔诚。
【从诗词看甄嬛】
“采苹”是果郡王清凉台中除了采蓝之外,另一位妙龄女子的名字。甄嬛一听,便知道这是果郡王取自于诗经《国风·召南·采苹》而来。
《采苹》是一首四言诗。讲述了妙龄女子在水边采摘浮萍、水藻,置办祭祀祖先的一系列活动,真实记载了当时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
传闻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之前都必须到宗庙去拜祭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就要为自己的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
俗话说得好:“上供神吃,心到佛知。”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其中蕴积着人们无数的寄托和希冀,愿得一心郎,从此不分离,白头共偕老、儿孙同满堂。因为心中有了这些美好而殷切的希望,所以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无比地虔诚、圣洁和庄重。所谓“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其实这首诗歌让人眼前一亮的,倒不是诗中记载的所谓关于祭祀的种种,反而是诗中首句所描写的妙龄少女挥动着纤纤玉手在水中采萍的美好场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构造如此的一幅水彩图画:“清清河边,绿草苍苍。晨曦之间,朦朦的水雾还没有来得及消散,就见一个俏丽的女子,盈盈伫立在浅水之间。她的嘴角微微地扬起,一抹羞涩的微笑浮现在稚嫩的脸庞。芊芊柔荑不停地在水中拨动着,一语不发的她,正采摘着盛开在水中的娇艳花朵,好在日出时分带回府中置办小姐的婚事。兴许女子是被喜事所感染,兴许她此刻也在期待着有朝一日嫁得一位有情郎呢!”
无独有偶,意象之中的这个俏丽女子,竟然与《甄嬛传》中那个取名“采苹”的俏丽丫鬟如此的相似。
因为此时的采苹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有后来的这么一天,竟让她如彩雀飞跃一般飞上枝头,被已成果郡王府侧福晋的浣碧送给皇帝,成为皇帝身边的“瑛贵人”。
只是这样的“飞上枝头变凤凰”对于采苹来说,并不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恰恰却是一次致命的错误。这一次“事故”的开始、过程和结局统统由不得她选择和把握,作为一个身份地位低下的薄命女子,她只能无可奈何地任由着别人一手无情地安排着她的命运。
从一个在果郡王府里头还随意梳着丫鬟发髻的小小丫头“采苹”到跃身一变成为大气典雅的“瑛贵人”,她表现出来的,丝毫没有诸如“妙音娘子余莺儿”之类的不可一世、自以为是,而是处处显得谦卑大方、朴素自然、小心谨慎。也正因为如此,才会阴差阳错地打动了三阿哥,最终无辜地被人利用赔上了自己的青春生命。
若知道故事的结局如此的残酷,宁愿她从来没有踏进皇宫半步,宁愿她不当皇上的什么“瑛贵人”!唯愿她永远只是清凉台中那个微小而朴实的侍女“采苹”。永远好像万花丛中那一朵最含羞的花骨朵儿。在盈盈的月色下悄悄地绽放着永不消减的容颜,在微风徐徐之下,变换着她没有消减的容颜。时间永远会精心地雕琢。
每当闭上双眼,依旧能够回想起那个瘦瘦的身影,那张淡然的笑脸,那位曾经名叫“采苹”的窈窕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