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呢?
一、家长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首先,家长应该知道,孩子过多的娇气多半是来自于家长的疼爱、过于娇惯造成的。如果缺少了撒娇的土壤,孩子就会坚强起来。家长要认识到娇惯孩子带来的恶果,及时发现并认清孩子娇气的表现,对症下药,就可以把孩子娇气的毛病改掉。
其次,不要一味地替孩子承担,应该由他们自己负责的事情,应该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即使行为有所偏差,也要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要组织孩子品尝生活的真实滋味,不要过度担忧孩子“吃苦”、“吃亏”,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而是要放开手让孩子在风雨和浪涛中锻炼、成长,应该由孩子收的“罪”,就让他们自己去受,或许这将是孩子最大的财富。
二、劳动是改变孩子娇气的好办法。
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增强孩子生活、学习能力,也是孩子获得生活自信心的基本条件。为了抑制孩子娇气,家长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难度稍大一点点的劳动任务,并鼓励他去完成。开始,家长最好能跟孩子一起做,以便随时指导,比如家庭大扫除、做饭、擦地板等,等他们学会之后,可以让他们自己做。到了寒暑假里,还可以安排更多的劳动任务,以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
意志薄弱、不能吃苦、习惯于享受,实质上是孩子惰性心理的反映,它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家长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育外,直观、具体的行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发挥重要作用。从整个过程来说,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使其得到统一、健康、和谐的发展。
锻炼男孩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狄更斯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坚强的意志力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在后天的生活学习中,有效地加强孩子耐心锻炼,有助于孩子不断的成功。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坚强的性格会帮助孩子穿越障碍,一步步让孩子成熟起来,健全孩子的身心和生活。
磊磊自幼比较努力,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因此爸爸妈妈也不用过多的操心。但他从小体弱多病,所以体育成绩一直都非常差,本来可以通过自身加强锻炼来增强体质,可他总借口累,而没有坚持。
有一次体育课,老师让同学们一千米长跑,在准备活动中,磊磊还没坚持五百米就被所有同学甩在最后面了。归队的时候,总感觉同学门在嘲笑他,心理非常难受。
放学后,磊磊将自己的心里的苦闷讲给了妈妈,妈妈了解了整个过程后,温柔地说:“孩子,你完全可以通过锻炼,将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都提高上去,这样你就再也不会在体育课上够丢人了。”
磊磊听了妈妈的鼓励以后,下决心一定要把身体锻炼好,不能再像小病猫蜷缩在温室里了。于是,每天早晨,他都要对着镜子对自己说三遍“我要坚持”,然后就不论刮风下雨,每当他想放弃的时候,都会默默地对自己说:“我再也不是病怏怏的小猫咪了,我要坚持!”这种锻炼和激励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磊磊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感冒过了,即使跑完一千米,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气喘吁吁,而且学习更有精神了,一点不会觉得枯燥和烦闷。
但有的孩子却没有磊磊的毅力,面对孩子这种情况,心急如焚的家长如何在这个过程更好地引导孩子坚持不懈地奋斗呢?
一、树立一个好榜样。
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让孩子学会克服困难和把握自我的能力,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坚定信念。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榜样,只要家长以身作则,孩子缺乏毅力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培养孩子的毅力,不管任何事情,父母都要体现出榜样的力量,这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要想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坚持,仅仅以身作则是远远不够的,还不能用粗鲁、强硬的方式,强迫孩子继续他们要放弃的事情。家长可先制定小的计划及时奖励孩子取得的成绩,不断增强孩子的毅力。
二、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与他们能否感受到战胜困难的成功喜悦关系密切,孩子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才能逐渐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家长要以自身的经验,启发孩子进行多种思考,教会孩子一些行之有效的技能技巧,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有必要时,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有的孩子学习有障碍,家长就根据实际情况,降低要求,使其获得成功,在成功的基础上再逐步提高,这也能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
生活中,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方向选对之后,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的孩子能够按照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结果成为成功的人。有的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什么事都不能坚持,结果一生平庸甚至失败。因此,毅力是孩子做事和成才的基础。
三、告诉孩子再试一次。
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肯定会产生放弃的想法,父母一旦发现这个苗头,一定要鼓励他们别停下来,再试一次,下个路口也许就是事情的转折点。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再试一次”,孩子终于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了。以后的成长之路中,他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同样的情况,家长和孩子都要记得说一句“再试一次”。
现代社会正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孩子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让孩子不怕生活中的困难,到达人生光辉的顶峰。
懂得自律的男孩更容易融入社会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律的好坏是决定孩子后天生活的一项基本能力,不论从情绪、感情、行为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孩子具有较强的自制力,那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思维,采取一切积极的措施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行动的过程中,孩子还会抑制那些阻碍目标实现的不良情绪以及行动。缺乏自律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和控制,甚至是为所欲为,这时候若再缺少父母的管教,这个孩子就一定会出问题。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可是孩子通常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就需要父母加以引导。
八岁的男孩童童今天在学校里又闯祸了,他下课时在教室里踢起了足球,结果把教室的玻璃窗打碎了,打碎的玻璃划伤了一位同学。老师第一时间找了童童家长来学校。虽然同学伤得不重,但却把老师和童童吓得够呛。童童虽然聪明,但是却特别淘气,一直以来都并不太遵守纪律。
看到家长从学校回来以后坐在沙发上沉着脸不说话,童童知道这次自己闯祸闯的有点严重了,他主动承认了错误,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知道错了,我不该不遵守纪律在教室里玩足球,伤到了同学,这太危险了。以后我会改正毛病的。”一直板着脸的妈妈看到孩子认错,看看了丈夫,意思是孩子知道错了就可以了。这时候爸爸说话了:“你在学校一直都不遵守纪律,这几年学校的门槛都快被我们踩烂了。你知道吗,一个不懂得自律的人,是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的,最起码他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妈妈说:“童童,你以后要听话,要学会遵守学校的纪律。你知道错就好了,这次的事就这样吧。”可还没等她把话说完,爸爸就严肃而认真地说:“不行!犯了错就要承担后果和责任,你现在就去写一份检讨,一会儿念给我听,然后明天到学校交给老师。另外,作为惩罚,你这个月的零花钱取消了。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让你记住这件事的教训,希望你以后能学会自律,不再让我们失望。”
听到爸爸严厉的“惩罚决定”,童童看了看妈妈,这个惩罚对他来说确实有点太严厉了,不过他知道爸爸说了的话是不会改变的,于是低着头回房间写检查了。
在幼儿园中听课的孩子,估计没有几个是稳稳当当坐着的,有的会像“童童”一样,经不住足球的诱惑。自律是每个孩子都应具备的,这是他们成功的先决条件。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应尽早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而且要和孩子共同努力,不下功夫是不会有效果的。那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一、合理的惩罚。
合理的惩罚是教育辅助手段之一。从家长教育方式上来说,合理的惩罚是正当的教育行为。这样会帮助孩子学会自律、学会自我约束:使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是不对的,为什么要坚持下去,什么事情做不得,应该怎样改正,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教会孩子自己学会判断,做决定,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
二、惩罚中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家长在惩罚前后,必须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搞清楚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帮助孩子懂得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并且让他们理解惩罚的意义,随时注意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要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所以,与孩子的交流是必要而且是重要的。但要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其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律能力发展缓慢,而好奇心和求知欲却发展十分迅速,在这种情况下,过失就容易出现。如果不注意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那么教育成效就可能远离了施教的初衷。
最后需要注意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在惩罚教育孩子过程中时刻清楚地认识到:惩罚是针对孩子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对孩子本身;惩罚虽以教育目的为前提的,切勿体罚和变相体罚孩子,这样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阴影。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如何让孩子灿烂地绽放,作为家长,不仅要精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更要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律能力的培养,坚强地抵制成长中的诱惑,在鱼龙混杂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家长放开手,男孩才会独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有自发脱离父母的束缚的那种思想萌芽,尝试着渐渐独立,家长应该意识到社会需要独立、自主、创新型人才。独立,会让男孩子适应社会的发展,准确地判断和解决困难,从容地应对问题。
涵涵从三岁起上幼儿园,从离开家人开始,妈妈就让他每天自己乘电梯下楼到单元门口去取牛奶。一开始涵涵挺高兴,觉得自己很有本事了。渐渐地,他对这种锻炼失去了兴趣,尤其是到了冬天,外面呼呼地刮着大风,涵涵就不乐意了。妈妈说:“天气冷了,风大了,送牛奶的叔叔就可以不送牛奶了吗?妈妈是不是也不用上班了?你不去幼儿园行吗?”涵涵就歪着小脑袋想了一会,妈妈的话也对呀,天冷有什么可怕呢,于是就穿着厚厚的衣服下楼去拿牛奶了。
有一个星期天,涵涵实在不想起床,跟妈妈说自己好困好困,如果一定要去就让妈妈抱着。妈妈说:“如果送牛奶的叔叔也说困,也想着让妈妈陪着,或者是不起来送牛奶了,那涵涵还有牛奶喝吗?妈妈也困,如果不起来做早饭,那你还能吃上早饭吗?这是自己该做的事,不能因为有了困难就不去做。”懂事的涵涵觉得妈妈说的很有道理,还是爬起来去拿了。后来,涵涵再也没有出现过“意欲罢工”的行为。
正是妈妈的这种不陪原则,鼓励涵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一步步培养出涵涵这样能独立做事的好孩子。
一、在现实生活中一点点灌输独立的意识。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还不懂事,能做能想的事情还很少,等孩子大些再开始着手培养。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孩子虽然还小,但是他已具备独立的能力和基础,一定要尽早培养。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如果家长过分溺爱,不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孩子就会久而久之产生依赖心理,造成孩子自制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因此父母一定要想办法创造这样的机会,做到不时时陪伴孩子,替孩子包办一切,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玩、去思考、去探索,允许孩子独立参加户外活动。
从家务劳动开始家长怕孩子累着,或者怕耽误孩子学习,根本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其实这耽误了最佳的教育机会,孩子在家务劳动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东西。做家务学的不是方法,而是正确对待劳动的态度。
高度重视孩子并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从解决“依恋问题”开始,保证他们成人后能够拥有健全的自我独立精神。最初可以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并答应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后有游玩的奖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些概念: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你的生活把握在自己手中,家长也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而你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完成;父母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家长根本帮不上忙。
二、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自有孩子的生活空间,家长应该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里自由发展,每个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经常鼓励孩子别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做。以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该放手时就放手,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对于那些娇宠惯了的孩子,开始也许还不太习惯,做事会丢三落四,没有章法,家长不能着急,千万不能代替孩子去做,而是教会他们怎样做,中间的技巧和陷阱,孩子只要进步,家长就鼓励“你真棒”、“我们孩子真能干”,让孩子实际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常带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文艺汇、志愿活动、有奖竞猜,不仅会锻炼孩子独立的性格,更能让孩子发现自身价值,提升自信。
培养孩子自主意识时要有耐心。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进行这项工作,家长应有耐心。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系扣子,家长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耐心观察,还要及时地鼓励,耐心地帮助。从生活的一件件小事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对家长来说,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过多的接触生活,逐步增强独立能力,反之,如果孩子处处都依赖家长,完全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