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所以,要学会对自己的成就轻描淡写,学会谦虚,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永远受到欢迎。相反,如果盲目自大,拒绝沟通,也就意味着拒绝与别人的合作。在企业中,善于与人沟通的人,一定是善于与人合作的人;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也一定是不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善于与人沟通的人,能用诚意换取下属的支持与信任,即使管理过于严厉,下属们也会谅解而认真地执行;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即使命令再三,人们也不愿意接受,其结果必然怠慢工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大的人、神经质的人,往往有童年或青年时代失败的经历,以及心理阴影,需要通过对自己权力羽翼之下的人奚落和歇斯底里来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
不要瞧不起别人,也不要把羞辱感给别人,心理学家布兰曾说:“羞辱感并不仅仅是觉得自己被嘲弄,自尊心和自豪感受到了伤害,它比这些感觉更强烈、更严重。羞辱是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被人贬低、瞧不起,在别人眼里自己根本不存在,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这样的伤害是谁都承受不起的!
细节定律:小细节决定大成败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
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理论,那就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这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
环顾我们周围,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随处可见,“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体、大致、大概、应该、可能、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许多重大决策都停留在了纸上。许多重点工作都落实在了表面上,许多宏伟的经营目标都成了海市蜃楼。
有位心理学家,他在电话中向人道谢时总是有一个细节动作,那就是加上一个90度的鞠躬,而这是对方根本看不见的。或许你会觉得这种行为毫无意义可言,但事实并非全然如此。因为人都有一种对音调变化的辨别力,当你在鞠躬时姿势会变声调也会变,对方能从声调中感觉到你的动作。所以在打电话时,如让对方产生良好的印象,最好是在谈话时露出点笑容。
一个做事不追求完美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要做事完美,就必须注重细节。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强调伟大的事业不要忽视微小的细节。在工作中要注意:当电话铃声响起,你要尽量比别人先接过电话,这种抢先行动,会给人留下你干起活来反应敏捷又具有活力的印象。但有一点一定要注意,一旦接起电话来,就一定要把电话内容记清楚。
如果你要想表现出一副精明强干的形象,这些细节也要加以注意。
大声讲话是一个人自信的体现,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就应大声讲出来,哪怕是在聊天,也不要忘记这一点。
如果领导命令自己去做事,而自己能够把上司的话提纲挈领地再重复一遍,做事的效果将会更好。也就是说,像“您所说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重复,也许会让你的工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尽量把数字精确到尾数。而且,如果能够尽可能地精确尾数,上司就会认为你非常精明细致,增加对你的好印象。同时,信赖度也会提高。
曾经,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想向他的领导申请一笔资金,这位领导是出了名的难说话,领导仔细看了申请报告后,问他:“为什么不申请10万元,偏偏要申请95万元?”他镇定地回答:“95万元就够了。”领导被这位部属能够计算出带尾数的严谨态度所感动,立刻盖上了批准的印章。
洛克菲勒是美国超级富豪,更是举世闻名的石油大亨。他的老搭档克拉克这样评价他:“他的有条不紊和细心简直到了极点。如果有一分钱该归我们,他要送来;如果少给客户一分钱,他也会主动要客户拿走。”
洛克菲勒对数字有着极强的敏感,他常常算账,以免钱从指缝中偷偷溜走。他曾给西部一个炼石油的经理写过一封信,严厉质问:“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汽油要花1分8厘2毫,而另一个炼油厂却只需9厘1毫?”这样的信还有:“上一个月你厂报告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给你厂10000个。本月份你厂用去9537个,却报告现存1012个。其他570个哪里去了?”这样的信据说洛克菲勒写过上千封。他就是这样从账面数字——精确到毫、厘,分析出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弊端所在,从而有效地经营着他的石油帝国。
洛克菲勒这种重视细节、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是在他年轻时养成的。他16岁开始参加工作就记收入支出账,记了一辈子。这是一个能知道自己是怎样用掉钱的唯一办法,也是一个人能事先计划怎样用钱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洛克菲勒认为,如果不这样做,钱多半会从他的指缝中溜走。
需要指出的是,洛克菲勒在公司的财务上斤斤计较,但在向社会捐助慈善资金方面却十分慷慨。可见他的锱铢必较是一种经营管理上的认真作风,而非“守财奴”或“铁公鸡一毛不拔”。
能否注重细节、认真做事,不但是个行为习惯的问题,更反映着一个人的品行。“认认真真”与“仔仔细细”是不可分的。很难想象一个整天只图自己安逸和舒服,只想着走捷径去发财的人,会不辞劳苦地、耐心地、认认真真地做好该做的事。认真做事的前提是认真做人。
注重细节的人受人尊敬和信任,他们办事效率也高过那些不认真的所谓“快手”。因为对细节的重视可以减少浪费、重复劳动、返工等。请重视细节吧!如果你已经一条一条在改善自己的每一个细节,那么相信不久的将来,你的人生风景就会大有不同!
竞争优势效应:单赢不如“双赢”
做人千万不要太自私,要懂得“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学着放弃一点眼前的利益,让别人也能够从你这里得到一些好处。要做长久打算,学会让自己的道路变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和你交往的人得到双赢的好结果。你会发现“双赢”比“单赢”更有好处。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而当代社会,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是昨日黄花。共赢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应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协调关系、共同发展,从而达到真正的团队合作最高境界——双赢。
要消除“竞争优势效应”的负面作用,就要推崇“双赢”理论。合作,应该成为集体的主旋律,合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营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着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入我们的“我”。
合作通常要通过谈判来实现。在所有谈判中,当事方都表现出一定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影响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敌意或友善,竞争或合作。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两两结合,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纸上写下来自己想得到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大于100,比如说是120,那么,他们两个人就要分别付给心理学家60元。
结果如何呢?几乎没有哪一组的学生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100,当然他们就都得付钱。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为了谋求与他人的共同发展,达到双赢,团队合作必须建立共同的目标,而这个共同的远景必须吸纳团体成员个人的目标所构成,因为,如此才有益于每个成员,让每个人都对实现团体目标努力以赴。
双赢强调的是双方的利益兼顾,即所谓的“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这是营销中经常用的一种理论。多数人的所谓的双赢就是大家都有好处,至少不会变得更坏。“双赢”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与西方市场竞争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人强调“和谐高于一切”,有人提倡“竞争才能生存”,而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是社会化专业协作的大生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运作中,竞争与协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很多人提倡“合作竞争”,提出了“竞合”概念、“双赢”模式,旨在说明企业之间团结合作,在竞争中共同创造价值,才能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共同取得前所未有的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这就要求建立共识后,团体目标成为唯一的目标,而每个成员对整体的贡献都是举足轻重的。这并不表示团队合作就要忽视个人的差异性,聪明领导人要确认这些差异,欣赏它,并化为团队的助力。
在团队中,有服务意识的人全身带着无穷的能量和热情,他们会自觉维护自己的服务能力发挥赖以依据的基本规则,如果规则妨碍他们达成期望,他会设法影响规则,并全心全意得实现它。而且在实现双赢的道路上要注意与任何合作人都应该注意有效沟通。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成功必须经过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才能达成。
简单地说,成功,就是被承认,被他人、被社会承认。在这个世界上,你找不到任何一种成功,可以不通过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推广而获得,包括双赢,必须通过这个途径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