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的24个悖论
46248100000031

第31章 哈丁棘轮悖论——同事会让你陷入危机?(1)

商朝时,商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在这位精明强干国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

纣王偶得一支象牙,便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其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封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对于君王这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大臣不解,箕子解释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就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吃的是美酒佳肴,与之相匹配自然要穿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想到这我觉得不寒而栗。”

不到5年的时间,箕子的预言就应验了,商纣王恣意骄奢,断送绵延500年的商汤江山

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评价,运用了棘轮悖论。

二战后的冷战时期,哈丁曾认为人类是在大海上挣扎的落难者。在几艘救生艇的四周,围着许多在水中挣扎的人(需要帮助的人),他们都想爬上救生艇:由于救生艇的承载能力有限,把更多的落水人拉上救生艇将威胁救生艇(救少艇上的人)的安全,因而,救生艇上的人没有义务拯救那些在水中挣扎的人;如果救生艇上有谁想援救水中的人,那他就应把自己的位置腾出来。

哈丁反对援助落水人的另一个理由是,如果援助水中挣扎的人,将会导致救生艇越来越少,而水中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救生艇上增加的人对救生艇的承载力构成了更大的压力。就好富裕的国家援助贫穷国,只会导致贫穷国的人口增加,这样一旦发生饥荒,如果将有更多的人遭受饥荒的痛苦。这就意味着每提供一次援助,就使受援国的人口增加一次;而当饥荒再次发生时,就会有更多的人遭受痛苦。这就是所谓的“棘轮效应”。

后来有学者指出,哈丁关于救生艇的棘轮悖论严重地隐瞒了一个事实:救生艇中的人已经从而且仍然在从水中挣扎的人中获得好处。如果救生艇上的人事先没有从穷人水中挣扎的人那里把橡胶掠夺过来制造了救生艇,那么,把水中的人限制在所谓的救生艇之外也许还是合理的,但是,救生艇肯定不知是艇上人自己生产的橡胶,自己制造的救生艇。既然橡胶的生产和救生艇的制造大家都有功劳,那么水中的人也有权利乘坐救生艇。而且为穷国粮食供应只是影响人口增加的众多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必然的因素。

棘轮效应是指某种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一个方向调整,而难于向反方向调整。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富国救助穷国,就是间接地导致穷国增加人口,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穷国更穷。也就像纣王一样,有了象牙筷子,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碗、盘,渐渐地发展至最后的恣意骄奢。

职场类似,当员工晋升到主管,就想着一定要成为部门经理,相应的自己工作业绩、着装、出门的派头都要与经理相匹配,即便是囊中羞涩,也必然打肿脸充胖子与之匹配;职场环境也是如此,从小公司一两件平房开始做起,慢慢的经过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再回到最初的规模那是不可能;同事之间不也如此,一次同事请求你的帮助,你痛快的答应了帮助了对方,那么以后该同事无论有没有困难都会来找你帮忙,这些都是职场的棘轮悖论。

没有危机意识,就像温水中的青蛙

棘轮悖论既然是某种习惯形成之后,易于像一个方向发展,而难于向反方向发展。这让人想起青蛙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扔进开水中,它能够下意识的跳出来,可是将一只青蛙放入冷水中,慢慢的将水加热,直至青蛙被煮熟,它也没有意识跳将出来。为什么会这样?这也是一种棘轮悖论,因为青蛙在冷水中养成了一点一点习惯水温的增加,直到最煮熟,青蛙也不会想到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跳出来。渐渐温暖的水让青蛙很习惯,并且很享受,它理所当然的想继续温暖、继续享受,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离开这个温暖的环境。

他们的职场:

职场中不少的人也如温水中的青蛙一般,没有危机意识,享受这目前职场的惬意和舒适,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这个舒适的职场,直到有一天这个职场一下子变了,习惯了舒适职场的人,要么被淘汰,要么离开原来的职场,自己另外处处碰壁。

于伟华在17岁的时候,虽然成绩很好,梦想着两年后能够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发展一番新的天地。可是他的一位叔叔,通过各种关系,将于伟华安排进了县中心最大的一个农村信用社,这里位于县城的繁华地段,坐在基金豪华的办公大厅里,享受着每日前来存取钱人的羡慕的眼光,于伟华曾经的梦想早就抛之九霄云外,每天喝喝茶、看看报纸,高兴了认真接待一下窗外的顾客,不高兴了就给窗外的顾客甩甩脸色。

每个月信用社发5斤鸡蛋,隔三差五的不是发洗发水就是发洗衣机。日常生活用品几乎不用买。工作一年后,于伟华就谈了一个初中同学,有着张柏芝的面庞和巩俐的性感身材。虽然初中就辍学在家,不是当几天服务员,就是站几天柜台。不过没有关系,于伟华看中的是女友的面庞和身材,没有固定工资不要紧,反正自己能养活。谈了两年,于伟华就结婚了,半年后随着孩子的出生,于伟华感觉人生真是太幸福了,有着一个如此舒适的工作,家庭又是这样的幸福。

好景不长,孩子还不到周岁,信用社改革,将所有学历不足本科的人员清退,年纪大的买断工龄办了内退,年纪轻的要么补足内退所需的欠款,要么直接下岗。于伟华想补足内退所需的款项,可是从自己正式入编开始算起,自己也才工作2年多,那需要不多少钱?没有办法只要下岗了。

下岗之后的日子可想而知,没有文凭、没有技术,做个小买卖都没有资本。

于伟华是典型的温水中的青蛙,没有任何的危机意识。一次好的机会进入别人梦寐以求的单位,却不知道进取,安心享受着职场的安逸和舒适。如果于伟华进入信用社后,还是坚持学习,通过成人高考或自考一步一步的拿上本科学历,同时精专自己的业务,成为信用社数一数二的业务能力,相信无论信用社怎样改革,他也不会变成开水中煮死的青蛙。

任何企业不可避免会遇到危机,正如人不可避免地面对死亡。看似无限风光的企业有可能转瞬之间就深陷泥潭,在商海顺水顺风的企业可能因突发危机一搬不根,市场经济下没有哪个企业可以侥幸。正如企业中的人们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即便目前一帆风顺,也不能保证以后的职场会风平浪静。

于倩倩现在是一家报社广告部的总经理,她刚到这家报社上班的时候,从事的是广告业务员的工作。当时报社广告部的经理是一个十分能干的上司,在这样的上司手下做事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能向他学到很多东西,坏处就是你必须每件事都做得十分优秀,否则就受到严厉的批评。于倩倩聪明好学,从不偷懒,所以她创造了十分优秀的业绩。

可是有一天,上司找到了于倩倩,告拆她:“咱们部门改革了,以前的底薪一律取消了,只能按照广告合同抽取佣金,你非常优秀,我相信你依然还会做的更好,你何去何出还是要考虑清楚”显然,这给于倩倩带来很大的危机和压力,不过于倩倩接受了这个挑战。

于倩倩列出一份名单,准备去拜访一些不好对付但十分重要的客户,她还给自己定下了两个月的期限。其他业务员认为要想争取到这些客户无异于天方夜谭,而她却满怀信心地一一拜访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