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的24个悖论
46248100000010

第10章 节俭悖论——节俭,让你的荷包鼓不起来(1)

一群蜜蜂为了日后能够过的更好,崇尚节俭,结果这个蜜蜂群体反而更加衰败;后来,这群蜜蜂眼见节俭不起任何的作用,于是大肆挥霍,反而使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经济学中把这群蜜蜂碰到的情况叫做“节俭悖论”。经济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一个社会中,大肆挥霍使得整个社会繁荣,而节俭反而使得整个社会衰败,许多经济学家也为这种奇怪的现象而感到十分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却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对“节俭悖论”做了详尽的论证。

凯恩斯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曾经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续荣之父”。那么,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经济学家,是如何解读“节俭悖论”的呢?

节俭是最常用的一种个人财富积累的方式,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几乎每个人都说是一种美德。对于家庭而言,一个能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的女人会被认为是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这样的家庭一般认为都可以致富。

但是,根据凯恩斯所提出的节俭悖论认为:公众越节俭,越倾向于储蓄,那么产品需求就越少,社会总消费量就越低,这样就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由此可见,节俭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来说并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储蓄和消费是人们的收入的两种主要用途,而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也就是说,一个人消费得越多,那么储蓄就会越少;反之消费得越少,储蓄就会越多。消费量决定了需求量,从而也就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多少。因此,个人储蓄与国民收入成反比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反而增加。也就是说,节俭就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导致社会总收人的减少,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减少,导致社会经济萧条;反之,则能够促进社会繁荣。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

中国人是善于储蓄,提倡节俭的民族,的确个人的节俭能够增加储蓄、积累个人财富,对个人来说是件好事;可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个人的节俭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经济萧条,是件坏事。

因为节俭救赎减少需求,这样商品市场上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厂家就不得不因为市场需求减少而削减产量,解雇工人,而个人的收入也就相应地减少了,收入减少,储蓄也自然会减少。

这个悖论在职场中也是广泛存在,就像上面的牛根生,职场中的步步高升以及后来船业的成功不是因为节俭,而得益于他不断的散财。可见,从长期来看,节俭对于个人致富以及走向成功,都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的。职场当中也是如此,节俭的人会降低需求,那么在职场中与人交往也会畏手畏脚,考虑到要降低自己的支出,借鉴的人不会为了超额的指出而搭建自己的人脉关系。而且,节俭的人,在职场中比较容易满足自己的工作正好达到薪酬的标准,他们不愿意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长此以往,工作积极性和工作量也会相应的下降,工资就有降低可能,甚至还会失去工作。这样看来,节俭会导致员工的收入下降,同样会降低在同时和上司心中的地位,因为节俭的人不会为了人脉去进行过多的消费,也不会做超出薪水以外的工作。

散财的人不同,她们无欲无求的通过散财的方式帮助各种各样的人,在自己身边聚集起来各种各样的人脉,当有需要的时候,帮助过的人,同样你会替你说话,帮你创业。所以,牛根生的成功从他进伊利当工作的第一次散财就已经决定了的。

散财聚人,能成事

让每个人都在物质上有保证,把人际关系理得顺顺当当,从而让自己在职场中兴旺起来,这是“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善于“散财”,不一味的“聚财”,不但会成就你的事业,也会成就你个人的声望。苏宁老总张近东除了分配股权给南京总部数名高管之外,还用此招来稳定苏宁各地分公司的管理团队,根据苏宁各地分公司高管的表现,张近东会给予他们一定比例的分公司股份作为奖励。这种慷慨行为让这些高管对苏宁由衷地产生了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使得苏宁众多“职业经理人”转变成“事业经理人”,因而苏宁从未像同行那样一度出现高层频繁流动的现象。

他们的职场:

职场中有一个著名人物:牛根生,据说他初入伊利乳业的时候,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却是一个不懂得节俭的工人,因为每个月发工资,牛根生总是拿出自己的工资不是帮助这个就是,资助那个,还经常请同事们喝酒,每个月的工资就这样所剩无几。俗话就是散财,可是散财不但没有让他更加贫困,相反他在伊利的位置越来越高,知道最后离开了伊利,自己创办蒙牛,牛根生还是不停的散财,而蒙牛也是越做越大,一度超过了国企伊利。

为什么牛根生不像普通百姓那样节俭,将自己的工资省下来用于积蓄?节俭积蓄就能过上好日子吗?这种现象可以从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18世纪在《蜜蜂的寓言》中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看出端倪:牛根生的节俭,会让同事觉得他小气,尽管节俭能让一名普通工人过上衣食不愁的日子,可是拮据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牛根生节俭的不拿出钱来与朋友一起吃饭,他就不能获得任何有利的信息,也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人脉网,生活衰败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牛根生看似挥霍的散财,却得到一帮朋友的帮助,大家都觉得他大气,不计较,能成大事,朋友们都愿意帮他。而且吃人嘴软,得到牛根生好处的人都会觉得欠他一个人情,这样当牛根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必然会有很多朋友还他人情,这就牛根生散财聚人的道理。

无论蒙牛公司最后的发展如何,我们至少可以从牛根生起步的历程看到成功的必然因素:散财聚人。人是所有企业赖以存在的最基本元素,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天时、地利人和”其中的人和最为重要,如果身边聚集一帮朋友大家齐心协力的帮助你成功,焉有不成之理?人气的聚集,需要你的不节俭,需要你的散财。

你的职场:

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员工的才能是每个大老板的愿望,而能否做到又是企业是否能够欣欣向荣的关键。没有每一个员工兢兢业业的工作,一个大老板就是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人这种最宝贵的资源呢?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才能最充分的发挥出来,一旦被问到这些问题,很多人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上来:“重用人才呗!”“努力干呗!”问题又出来了,怎样重用人才?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非常努力,可是还是感觉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有些老板非常的节俭,希望员工努力工作,可是有很苛刻,好像付出100元,希望员工创造200元,甚至更多的财富,这样显然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因为面对一毛不拔的上司,员工能应付则应付。所以,成大事者,通常的做法,一是给他人充分的施展空间;二是散金钱激励他人。充分的施展空间要给那些能干的、有抱负的下属;对于大多数员工,金钱方面的激励让他们感觉更实惠。即使再有抱负,再想干事的人,也是凡人,凡人就有物质方面的要求。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恰到好处的散财聚人?

(1)有目的的散财,让“小鬼”行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