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太极道德
46187000000070

第70章 初心不改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尹子,凡事都有个过程;急功近利切不可为,切记。)天下事物,稳定的时候掌握容易;萌芽状态处理解决容易;脆弱状态破解消融容易,细微状态使之发散容易。所以做事,要在开始之前就予以筹划安排,治事则在没形成气候时就着手处理,一旦事物的发展有了空间和时间的过程,处理就难了。比如,合抱粗的树木,是从细小的芽开始生长发育并最终成树的;九层高台,是一筐一筐的土堆积而成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太刻意容易失败,太执著容易出问题,所以圣人保持着心念的清静,无为而治,故而能顺成大道。一般人,常在几乎成功时失败,是因为过于执著于成功,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圣人以平常心做人做事,不在意不刻意,只是一步一步行去,积少成多,因而终成其功。

所以,圣人的心念,是放下了多余的欲望,不看重声色货利等外物;其所学而众人不学的,是外处能看到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他们如此去做,是因为明白自然的本性,而不敢勉强有为。

解曰:

本章是前一章的直接继续和深入,讲如何图难大于易细。天下万事,不怕一,只怕积;不怕慢,只怕站。

修炼需要积功累德,更要避免积恶累念。

不怕一,只怕积

诸葛亮于《出师表》谆谆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希望这位君爷能在治国上注意小节,原理就是本章所说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雷锋是极其普通的一名战士,入伍后直至牺牲,还只是几百万解放军中最普通的一分子。这么一个普通得擦肩而过也不会注意的小人物,就是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如周末到车站搀扶一下老幼,或给战友倒下开水,遇到老弱妇孺让一下座,把节省的津贴费寄捐灾区等等。所以入伍前后,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如此日积月累,成了一座丰碑!老人家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雷锋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由于信仰坚定,意志坚强,只是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是那么发愿的,也是那么实践的,于他自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于他的单位是修之于连队,其德乃余;修之于师军,其德乃长;最后修之于国,其德乃丰。所以牺牲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都为他题词,这是何等之殊荣!而现在,雷锋精神已经越洋过海,是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了!

所以,于万事万物而言,不怕一,只怕积,积则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似李嘉诚,偌大的家业也是一点一点积累而成。

可见于做事,是不怕一,只怕积;不怕慢,只怕站。比如太极拳家陈发科少时体弱身差,根本不为同门所入眼,但他很用心也很刻苦,大家都在休息时,他依然默默地练。一天多练一遍是什么概念?如果一天多练三遍或五遍呢?陈发科凭此很快成为佼佼者。虽然当代生活节奏快,但如果真心喜欢太极文化,不妨多花些时间来练悟,时间如海绵中的水,要挤总是有的,一天能有半个小时的专心致志,效果也将令人令己瞠目。修炼,每天能真的清静半小时,哪怕只有五分钟,又将有怎样的效果呢?

凡事有个加减过程。不管练拳还是修炼或其他,只要一点一点一积功累德,早晚能成其果。

再如人类成长的过程,上学时盼着快快放学,快快毕业;一不留神,长大了,结婚了,然后生娃了;接着娃也要上学了,最后不知不觉间,无常来请吃茶了。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抓住当下,转眼就是过去。

老人家本章是在告诫后人,不要忽视小小的事物或小小的念头。从正面而言,积少可以成多;从反面而言,一念之不止,则能导致万念丛生,清静就难了。所以修炼要确保正念不失,有念也不失于清静。而 “为之于未有 ”,也是在讲常无欲以观其妙,“治之于未乱 ”,则是有欲观徼、观而不欲的功夫。

心地是修炼的根据地,可谓万佛之根,也可谓万魔之祖庭。能一念成圣,也可能一念作狂;可因一念成佛,也能因一念成魔。比如见到一滴雨落,心生一念:哦,下雨了。

再生一念:我的衣服收了没有— ——要不要起来看看?三念已经生出了。

看还是不看呢

不看会淋湿的———淋湿了就要重新洗过———重新晾过———今天下午的工作白干了———

不管吧———先打坐吧———

还是看看吧———衣服好歹是钱买的———以前没钱的日子真难过啊— ——那时候……

于是一念接一念,继而万念丛生,甚至感觉被雨扰了清静而生了恶念,后果就更加不堪了。实质上,人心都是自我作用,外物何曾来扰呢?

心头一动,了照之心就要作用,下雨就下雨吧,打我的坐,直接把念头灭在萌芽状态,所以老人家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对于六欲三毒种种念头,一旦出现,立即扼杀,自然可以长保心地的清静。

如果一任念头疯起来,则是浪费光阴了,一如合抱之木,于芽芽状态灭除时,是至简至易,一个指头捻一下或两指捏一下提一下即可了事;若于木成合抱之时,再想灭度之,即使刀斧相加,也不知要干到什么时候了。

之于做人,则是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就没有什么因果可以担忧的了。

修炼,讲求灭动心,不灭照心,这依然只是一个法相,具体火候还需要自家来掌握;毕竟道法自然,一旦后天人意介入,极易落于刻意,落入有为。有为与刻意,都容易导致失败。

从成败角度而言,圣人并没有成功的概念,做什么事都善始善终,不知道成与不成、败与不败,只知行去。凡夫之所以容易失败,是因为没有离相,有个 “我成功 ”的念头在。因为 “有我 ”,所以执著刻意,而致急功近利,如曹操兵败东吴即是太想快快功成名就,结果被诸葛算计而兵败赤壁,落得个败走华容道。

从另一角度而言,红尘中事,因果不虚,时不与之,急有何用?诸葛孔明一生精于算计,也因杀业积少成多,以致太重而不得不借法术延寿。然而,举头三尺有神明,眼见就要成功时,曹兵忽然逼近,魏延为禀报军情一步跨入法帐,立时法灯熄灭,最终延寿无成。因此,积功累德之举,不必嫌小嫌少;坏道破纲之业,断不可觉少觉小,都是积了并正在积着的。

鲁迅先生说过,世间的学问,大抵十年,也便成了专家。在红尘中做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遭到什么挫折,当坚持一个善始善终,绝不心浮气躁,能做多少做多少,尤其在接近既定目标时,绝不轻言放弃。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又说只差一步到罗马,只此一步,就是仙凡两隔、凡圣殊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