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吃饭前,妈妈都会要求我背诵一遍《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来是让我从小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二来也是督促小朋友吃饭的一种惯用手法。
长大后在集体饭堂里,也能看到墙上贴着触目惊心的宣传海报:“节约可贵,浪费可耻。”
一个朋友从西南某地做完采访回来之后,动情地给我们讲了山区里的孩子是如何每天只吃一顿饭、喝一次水,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光着脚走几千米的山路上下学。
然而我们会看着饥饿的孩子们感到心酸流泪,但是却通常不会为自己浪费时间而真正感到后悔。哈佛图书馆有一条训诫这样说道:“你所虚度的今天,正是昨日殒身之人所期待的明天。”
如果说人们对于食物的浪费是在占用过多的资源的话,那么对时间的浪费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肩上还背负着已经殒身之人所留下的责任。
所以要记得,浪费时间也是可耻的。
下面是人们总结出来的浪费着我们时间的六条真相:
对照自身想想,好像情况确实是这样。因为我们做事之前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按照重要性来排列先后顺序,做事情没有条理,作风拖拉,过于重视细节,或者不懂得分配和授权等,有无数个原因可以为我们浪费的时间作注解。
做事就要积极主动
在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作者详细解读了要成为高效能人士所应具备和培养的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Beproactive)、以始为终(Beginwiththeendinmind)、要事第一(Putfirstthingsfirst)、双赢思维(Thinkwin/win)、知彼知己(Seekfirsttounderstandthentobeunderstand)、统和综效(Synergize)以及不断更新(Sharpenthesaw)。
“积极主动”要我们保持主动出击的激情,“以始为终”要我们做一个结果导向型的人,“要事第一”告诉我们要分得清主次价值,“双赢思维”要我们学会互利共赢,“知己知彼”是为了更好地竞争与合作,“统和综效”是创造你输我赢之外的第三种选择,“不断更新”则是要实现组织或者个人发展的螺旋式上升。
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七个习惯里最难掌握的那个竟然是一切行动的第一步--“积极主动”。
受到一千多年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我们习惯的是用平和的礼仪来面对世界,要有礼有节,女性更是要讲究“矜持”。虽然鲁迅先生早就写过了“拿来主义”,但我们内心深处还是习惯于等着别人给我们些什么,哪怕是把我们不想要的塞给我们,也胜于我们主动去要求一些事情。
这种倾向不仅体现在我们争取自己权利的时候,比如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恰当的比例的时候,却踟蹰好久都没能迈进老板的办公室申请加薪,而是在等待中慢慢变得倦怠,工作效率低下之后也随之失去了开口加薪的理由。
这种“不主动”也体现在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在大部分时间里等着老板的命令和督促。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完成任务、不想把工作做好,而是习惯使然等待着下一步的指示。
不知道有多少人就在等待中消磨着自己的人生。因此“积极主动”是我们必须培养的一个习惯,主动出击并不是不给别人机会,积极表现也并不是邀功取宠,如果你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兑现自己的承诺,那么就从积极主动开始,像高效能人士一样去行动吧!
跟我做--生活管理小妙招
给你的时间戴上一副3D立体眼镜
不要把时间想得太简单
时间这家伙就好像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当你觉得它平凡无奇,态度随便地想打发它走的时候,它往往使出十八般武艺,给你一个措手不及的下马威。
这种面对时间的单纯态度常常让我们看不到时间背后的其他意义,比如你以为时间是一个平面,你在某个时间坐标上就只是做着手头的事情,而忽略了这一秒和前一秒、后一秒的关系--现在的工作是前一步骤的承接吗?下一步我该怎样做?
中国人下棋的时候最讲究走一步,看十步,这其中除了对对方心理的猜测和对整体棋局的把握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把每一步都作为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来看待。就好像一个人吃五个馒头就会觉得非常饱,但是他并不能自作聪明地想“早知道这样我就只吃第五个馒头就好了”一样,走过那么多的台阶,我们才能到达相应的高度。
虽然时间不简单,我们也要根据特定情况进行不同的反应--正所谓“以彼之道,还之彼身”,在面对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事项时,按照我们介绍过的不同的时间管理方法进行应对,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办事的效率了。
除了每个时刻之间有着逻辑联系之外,自己的时间和他人的时间也是有联系的。当你的1点35分和别人的1点35分发生交集的时候,时间的结构就又多了一个层次,你们的时间在某个轨道上共同推进一段路程,然后再在下一个交界点各自分道扬镳。
好吧,时间确实不是个能简单对付的家伙。
进入3D时代
手机里安装了各种GTD时间管理软件,日程安排本里也写得满满当当,不时地抬眼瞄一下时钟看一看日历,心中飞快地算一下距离最后期限的剩余时间--即使这样,你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效率不够高。
根据调查,70%的人们都有着时间管理的意识,55%的人都曾尝试过不同的时间管理方法,然而实际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的时候,却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悠闲逍遥的时候心中不断担心着笔记本上标注着“待处理”的事情。
怎么办呢?是时候让时间管理进入3D时代了。
为什么3D电影越来越普及而且吸引人呢--即使是眼镜一族,也愿意带着两层的眼镜忍着鼻梁上的厚重压力坚持两个小时?除了对先进技术的追求和潮流之外,3D电影确实能带给人们更加立体的感受和更丰富的体验。以前看着银幕上的飞车追逐战,只觉得自己的心跟随车速一样飞快抓紧,心里更多的是担心英俊帅气的男主角会不会被反面人物抓到后惨遭毒手;可是看3D电影的时候,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具体了。潇洒的男一号纵身跳下悬崖的时候,我们自己也跟着有了逼真的失重感,心被紧紧地揪着,几乎快要喘不过气来--这种丰富而具体的感官体验让我们对电影的理解更加深刻。
给我们的时间戴上一副3D眼镜,感受也是如此。同样一件待办事项,如果你能够产生更深的理解,更具体形象地描述和更大程度地把握,是不是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也会更高一点呢?
时间系统准备开始升级啦。
时间就像吃拉面
想想你去吃正宗的兰州拉面,如果你说:“老板,来一碗兰州拉面!”那么这句话可能很快就被淹没在人头攒动的客流中,而如果你说:“要3两毛细的拉面,微辣。”保准店家听得又清楚又仔细。因为你的描述比较具体,给了别人一个可量化和可视化的标准。
时间管理如同吃面,你也要尽量使自己的时间可视化和可量化,当你的心里有了对于时间的具体了解和立体掌握的时候,手边的各项事务处理起来当然也就更加得心应手啦。
给你的时间戴上3D眼镜时要注意三个关键:
1.可视化,让眼前的时间和心里的时间相互呼应;
2.可量化,明确某段时间的工作内容和有效进度;
3.层次化,给不同的时段分配相应内容,步步推进。
那么什么是时间的可视化呢?可视化就是让时间展现在眼前。办公桌上摆放数字清晰的时钟、电脑显示器旁粘贴近期工作的截止期限、动手画一张甘特图来看看不同事项各自的进度,这些都是让时间可视化的方法。
而增加时间的可量化程度,就是让时间更加具体。
当上司要你分析一篇数据,问你什么时候可以写出报告,如果你敢说“一会儿”、“过几天”之类的模糊词语,那周围的同事们一定会佩服你的傻气和勇气且投来膜拜的目光,而你的上司头上则会出现三道黑线。
最好的说法可能是:“明天上午11点之前可以发到您邮箱。”
这样具体的描述至少可以说明三点:1.你对于工作内容和数量有基本的了解;2.你对于自己的能力有基本的把握;3.你对上司和他分派的任务很重视。这样头脑清醒的员工,着实能让老板心里踏实不少啊。尊重一个人的时间才是对这个人最大的尊重。当你对你的时间有了具体的、立体的掌控并能将它描述出来,也就在节约着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除了可视化和可量化,我们还需要随着时间而对所做的事情进行层次上的推进,也就是层次化。
我有一个朋友实在是时间管理的失败案例。大学毕业之后她单独租房居住,虽然每天上班时把自己收拾得清新又靓丽,然而作为亲身经历者我可以证明,她的小屋实在挑战着常人的心理承受力。对于衣服和鞋子有着轻度狂热的她时不时就从商场大“败”而归,于是乎,地上散乱着各种鞋子,沙发上、椅子上铺放着各种衣裙,看到我难以置信地张大嘴巴,这个妞儿只好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太多地方需要整理了,每次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就干脆一直没有收拾。
于是我给她建议,分别利用整块的和零碎的时间,每天把这浩大的整理工程推进一点点。比如今天把长裙类和短裤类放进收纳箱,明天把鞋盒编号,后天分类放进鞋柜,到周末的时候再用整块的时间进行整体的清洁和家具的保养。
这样就做到了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着一件事情,你的工作和生活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心里也就不用承受太多焦虑了。
不过我还不确定这位同事整理家务的进展如何,因为至今我还没有再去过她的小屋……
生命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时间是生命的进度条,我们付出的时间和做过的事情都在积累着生命的高度。现在就戴上3D眼镜,开始你的立体人生吧!
跟我做--生活管理小妙招
好心情带来高效率--保持快乐的行为排行榜
第一名:偶尔吃一顿大餐
第二名:每天拍几张照片
第三名:参加集体活动
第四名:一边喝咖啡,一边读小说
第五名:看悲伤的电影
第六名:定期写邮件
第七名:在周末的清晨做白日梦
第八名:在水边散步
第九名:每星期做一次美甲
第十名:定期游泳
第十一名:一边开车,一边大声歌唱
第十二名:给朋友寄卡片
第十三名:被音乐唤醒
第十四名:床上伸展操
第十五名:尝尝自己做的点心
第十六名:静下心来看本书
第十七名:买件礼物送给自己
第十八名:为自己做顿早餐
第十九名:洗个舒缓浴
第二十名:掸掸灰,吸吸尘
第二十一名:大声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