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赋税论
46165600000024

第24章 货币的升值与贬值(1)

有时,有些国家会提高或贬低本国货币的价值(我不知道这种做法是依据什么样的建议,但我认为这个建议是不成熟的),希望通过这样

知识链接

NOWLEDGELINK人民币汇率战争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日等主要经济大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

订《广场协议》,协议规定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经济泡沫形成及后来的破灭,日本经济由此进入了“失去的十年”。

2003年2月,日本财务省大臣盐川正十郎为摆脱国内经济持续萧条,在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上发动要求人民币升值议案。他称之为“反通缩计划”,即意为由于中国低劳务价格生产的商品出口的不断增长,引起了日元、美元等货币的相对升值,使全球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从此开启了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议题。

2003年6月,美国财长约翰·斯诺在公开场合“敦促”中国政府改变人民币汇率制度,并要求人民币升值,中美两国从此进入了一个持续的汇率博弈过程。

2005年,迫于压力,中国政府终于作出了一定的妥协,中国人民银行于7月21日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并加大波幅。从此,人民币对美元进入了一个持续的升值通道,从2005年汇改开始到2010年11月,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4.85%。

的做法来实现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增加,促使货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希望用原有的货币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商品或者劳动。而这种做法的本质实际上相当于国家对那些借债给国家的国民征收赋税,或者说是国家通过这种方式侵吞了其所欠国民的债务。同时,这种措施对所有靠养老金、固定租金、年俸、津贴以及捐赠维持生活的人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若要详尽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货币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关货币的秘密,有如神秘的深海,我已经在讨论其他问题的时候顺带讨论了。这里,我想尽我所能谈一谈我赞成和反对有关提高或贬低货币价值的理由。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关于货币价值的贬损问题。

3.铜币和锡币,若是按照其原材料本身的价值流通,那么其价值是不会贬低的。而铜币和锡币之所以比银币价格低廉,是因为它们不如银币那样轻巧和便于携带。铜币若是按照铸造工艺和金属材料两者的价值流通(这种铜币的正反两面都雕刻着精致的人物肖像和花纹,看起来就像是勋章一样),那么其价值也不会贬低。但是,如果这种铜币的数量过多(至于怎样的数量算是过多,怎样的数量算是过少,其衡量的标准是怎样的,在这里我还不确定。在下面的段落中,我还会讨论精炼的一磅银币中,最恰当的铜含量应该是多少,一百磅银币中,最恰当的铜含量又应该是多少,那时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就另当别论了。因为这种银币的精湛的铸造工艺除具有观赏价值之外就别无他用,所以,如果这种银币数量过多,那么它就会变得很普通,从而就会造成这种银币价值贬低。

4.那些为了零售交易中找零钱的方便而私自铸造的代货币,其价值也不会贬低。当然前提是这些私自铸造代货币的人确实能够用真金白银将那些代货币换回去。

5.但是我认为,如果金币中掺入过多的银和铜的话,金币的价值就要贬低。当然这金币中掺入适量的银和铜是必要的,因为金的自然属性过于柔软,仅用金制成的货币在流通中会磨损得很快,添加银和铜可以增加金币的硬度,但是不能过多。同样的道理,如果银币中掺入过多的

铜,超过了足够增强其硬度的量,那么银币的价值就会贬低。为了使货币具有足够的硬度,经得住铸造时的锤击和打压等,在银币中掺入适量的铜也是必要的,但同样不能过多。

6.像荷兰的先令(Shilling)、斯提佛斯(Stivers),法国的苏尔兹

(Soulz),爱尔兰的庞加尔(Bon-galls),等等,都是贬值的货币,它们大部分个头很大,但是价值却很小。那么,铸造这些货币的理由是什么呢?第一个理由就是,这些铸币体积较大,便于使用,并且,其中所含的银不易丢失和磨损。

知识链接

NOWLEDGELINK英国的货币单位

英镑为英国的本位货币单位,由英格兰银行发行。辅币单

位原为先令(Shilling)和便士(Penny),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兰银行实行新的货币进位制,辅币单位改为新便士(NewPenny),1英镑等于100新便士。目前,流通中的纸币有5、10、20和50面额的英镑,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镑的铸币。

中国的货币单位,人民币元为基本单位,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辅币单位为角和分,1元=10角=100分。

7.除了这个理由,即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在金币和银币中添加其他金属以增加其硬度之外,铸造这种货币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为了防止金匠和买卖金银的商人将其熔化,或者外国人将其输出到国外。对于这种货币,无论是将其熔化,还是将其输出到国外,都会使从事这种勾当的人蒙受损失。因为,假如一枚面值二便士的斯提佛斯,其含有的纯银的价值只有一便士,如果买卖金银的商人仅为了提取纯银而将其熔化掉,那么,他的这种分解就会使其损失其中所含的铜和提炼白银所花的费用;而外国人也不会把这种斯提佛斯运到别的国家去,因为在任何其他国家,这种银币都不具备它在其原属国的价值,其价值只能按照它的实际含银量来计算,那么,出口这种货币的人就必然会蒙受损失。

7.而反对这种货币的理由有如下几点:第一,这种货币被伪造的可能性很大。原因是人们通常不具备专业的鉴别货币真伪的技能,而只能利用经验对货币的色泽、声音和重量进行判断。如果国家发行的货币中金银含量过低,人们就可能无法凭经验辨别出货币的真伪。

8.第二,对于小额的货币,例如一枚面值为二便士的货币,其价值偶尔会提高或降低百分之十二,有时是百分之十五,有时是百分之十六,这种微小的变化会给老百姓带来一定的损失,但一般的民众对这种微小的变化是无法加以计算的。举例来说,假定一种货币有时贬值百分之十,有时贬值百分之十一,有时贬值百分之十二,这时,一枚面值二便士的货币突然变化到仅价值一便士半了,也就是实际上贬低了百分之二十五,而老百姓对此是完全察觉不到的。对于其他各种货币的价值的提高或贬低,情况也是如此。

9.第三,如果这种货币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以至于不得不将其熔化掉重新铸造,那么,我们同样会蒙受和前面所说的买卖金银的商人熔化货币时所遭受到的一切损失。

10.第四,如果面值为二便士的银币,其含银量只有面值为一先令的银币的含银量的八分之一,那么,对于售价是一先令标准货币的商品而言,商人在出售它的时候就会要求买者支付十五便士的这种银币。

11.现在我们来谈一谈有关货币价值提高的问题。所谓货币价值的提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按照金衡制(Troy)计量的一磅标准银块分割成比从前的数量更多的若干块,比如从前是将一磅标准银块分割成二十块,而现在将其分割成六十块或更多。从前的二十分之一磅叫作先令,现在的六十分之一磅也叫作先令。另一种情况是,对铸造好的货币用更高一级的货币名称来称呼。国家提升其货币价值的理由或借口是:提升本国货币的价值,会促进本国货币流回国内,从而使本国货币的铸造材料更加充足。可是,假如政府宣布法令,原本价值一先令的本国货币现在价值两先令,那么,除了所有的商品价格都上涨一倍之外,还会产生什么其他的影响呢?如果政府同时宣布另一项法令,所有劳动者的

“7”字重复,各个版本均是如此。

工资等都不得随货币价值的提高而提高,那么,这两项法令的实质就是在劳动者身上强加了一种赋税,迫使劳动者损失一半的工资。这种政策不但不公平,而且也是行不通的,除非劳动者能够依靠其一半的工资生存,而这是很难想象的。所以,制定这种法令的法律是不公正的法律。法律应该能够保证劳动者得到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当然,如果法律使劳动者获得双倍的报酬,那么劳动者实际所做的工作,就相当于他们实际所能够完成的工作量的一半,那么,这对社会来说是一种损失,相当于失去了同等数量的劳动力所能创造的价值。

12.法国的四分之一埃库铸币,通常情况下价值十八便士,假如现将其价值提高到三先令,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英国所有的货币都会变成四分之一埃库,而英国所有的本国货币都会被运走。这是因为,法国的四分之一埃库的含金量,仅有英国货币含金量的一半,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因此,提高本国货币价值的实质就是提高货币的票面价值。而由此带来实际的金银的损失量,相当于外国货币在与本国货币交换时,交换的价格高于外国货币本身固有价值以上的部分的价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