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赋税论
46165600000002

第2章 作者序

对于想法幼稚不切实际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结婚主要想法或者唯一目的并不是为了繁衍后代,更不是为了生育适合某种特定职业的后

代。可是,他们一旦有了孩子,还是会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而尽力培养1

他们。与此类似,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厘清自己脑海中烦躁不

安的思绪,并没有想出版供人们学习参考,也不想解决什么现实中的问题。但是,既然这本书已经问世,而且适逢奥尔蒙德公爵即将出任爱尔兰总督之际,我还是认为它对于了解爱尔兰以及相关的其他地方的情况有些许借鉴意义,虽然可供借鉴的地方或许不多。

知识链接

NOWLEDGELINK奥尔蒙德公爵

DukeofOrmond,也就是杰姆士·巴特勒(JamesButler,

1610—1688),是爱尔兰贵族,是忠心耿耿的保皇党党员,曾经先后三次出任爱尔兰总督。

统治爱尔兰这个国家,必须保持大批军队,以备平叛将来可能爆发的爱尔兰叛乱,尽管叛乱对爱尔兰人不利,也损害英格兰人的利益。要供养这些军队,就得向穷困的爱尔兰人及他们荒凉的国土征收巨额且沉重的税费。基于这个考虑,让爱尔兰人了解各种税费的性质和征收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2.通过对爱尔兰教区的调整合并及重新划分,可以使之更有利于传

播福音。我所制作并即将完工的爱尔兰新地图,正好可以作为实施此项工作的参考。还有,我曾经认为,在英格兰维持过多的牧师会有潜在的危险,这种情况也适用于爱尔兰。

知识链接

NOWLEDGELINK爱尔兰的教区调整

1662年,爱尔兰议会通过查理二世第14年以及第15年法令第

10号法案,该法案将传教区加以实际的合并和划分。配第可能对制定这一法案并不清楚,也可能与写作本书的时候没有关系,但这个法案巧合的是前言部分也反映了他本人的思想:“本王国的教区划分不合理,有的地方的教区非常小,在一二英里见方之内就有五六个小教区,从而造成国民必须负担建筑以及修缮教堂的无谓费用,而教区的财源又十分匮乏,很多教区连一个牧师都维持不了。另外一方面,有的地方地面广阔,却缺乏教区,致使区民当日前往教堂走个来回就非常困难。还有的地方教区的划分又十分不合理,造成一个教区的区民往往去另外一个教堂去做礼拜,这样反而比去属于他自己所在的教区教堂更为方便。”因此,1662年米迦节之后,总督经过有关方面同意之后,决定对教区进行合并,或者重新布局。

3.爱尔兰是个资源丰富的地区,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出口,会对该地区非常有利。而下文所讨论的关税、国内消费税以及征收标准正是决定资源是否能顺利出口的关键。

4.总的说来,爱尔兰人口不足,在把英格兰人迁入爱尔兰,或者把爱尔兰人迁出本国国土变成英格兰人之前,要保证治安状况稳定,当地政府就需要用巨额经费供养军队。那么,要想吸引英格兰人迁入爱尔兰,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了解如下情况:国王的收入占全国财富、租金以及个人所得的十分之一强,而爱尔兰地区公共费用会在未来逐年下降到和英格兰什一税相当的水平,并且,一方面随着国王收入增加,一方面居民为国王开支的事因也自然会相应减少,无疑这具有双重利益。

知识链接

NOWLEDGELINK

爱尔兰新地图

这里所说的爱尔兰新地图可能指配第依据山区测量的原图

(它标明了教区的边界)而刻印的爱尔兰地图。见配第的《山区测量的历史》(Petty’s“HistoryoftheDownSurvey”,ed.byLarcom)第49页。1665年,

配第请求国王“协助制成爱尔兰地图”,他的请求得到国王的批准。同上书,第400—401页以及第323页。但是,他实际上有没有得到足以完成这种计划的经费补助,值得怀疑。因为他于1672年曾说,自费编制了各

区各村以及各郡的详图,将它制成铜版,并且制成了各州以及整个王国的地图。见《爱尔兰的政治解剖》(ThePoliticalAnatomyofIreland),第9章。最低限度,各郡的地图是在以后出版的。其日期不详,图名是《爱尔兰概图》(HiberniaeDelineatio),见书籍目录。这本编制年月不详的地图,英国博物馆和保德利安图书馆(BodleianLibrary)都有收藏。都柏林(Dublin)的三一学院的图书馆也收有三部。除最初版本之外,其余的版本都附有配第的肖像(埃德文·山第斯[EdwinSandys]雕刻的),日期为1683年。英国博物馆的地图目录,估计该图的收藏时间为1685年。不过《概图》扉页所印的爱尔兰全图(萨顿·尼可尔

[SuttonNicholls]雕刻的)则附有考克斯(R.Cox)所著的《爱尔兰历史》的广告,而该书第1卷却是于1689年发行的。爱尔兰国立图书馆的藏本,为献给配第之子亨利(Henry)即谢耳本伯爵(EarlofShelburne)的再版本。因此,这版本无疑是在1719年

(即谢耳本爵位设立那一年)之后和1751年(即谢耳本伯爵逝世那一年)之前印刷的。

知识链接

NOWLEDGELINK爱尔兰人同化问题

通过使爱尔兰人和英格兰人同化的做法来解决爱尔兰问

题,是配第自1655年以来所持的得意见解。在这一年,他和古金

(VincentGookin,1616—1659)一起反对将爱尔兰人迁移到康诺特(Connaught)去的隔离政策,据说,他到他临死的那一年还坚持这种主张。参阅菲兹莫利斯:《配第传》(E.Fitzmaurice,“TheLifeofSirWilliamPetty”),第31—32页,并参阅配第:《论爱尔兰》(TreatiseofIreland)。

6.如果政府雇用乞丐修路、疏浚河道,将有利于爱尔兰羊毛和家畜的销售。

7.对于爱尔兰人来说,充分理解货币的功能、不同铸币的作用、它们价值波动以及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爱尔兰最近发生的滥发货币情况正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造成的。

17世纪及2009年英国的大阅兵

知识链接

NOWLEDGELINK

爱尔兰的滥发货币

在整个共和政府时期,爱尔兰滥发私铸货币情况很是严重。在配第来到爱尔兰之前不久,一些伦敦人曾因将伪造和削值的英格兰货币以及伪造的秘鲁货币运进爱尔兰而被处死刑。见西蒙:

《论爱尔兰铸币》(J.Simon,“EssayonIrishCoins”),第48—49页。但是这种走私并没有停止。同上书,第49—52,118—122页。1660年1月29日,政府发出确定金银铸币比率的布告。同上书,第123—124页。1661年8月17日,又发出禁止私铸货币的布告。鲁丁:《英国及其附属国的铸币史》(RRuding,“AnnalsoftheCoinageofGreatBritainanditsDependeneies),第2卷,第4页。

8.爱尔兰的土地价格仅仅是年租的6—7倍,但一峡之隔的英格兰,土地价格却是年租的20倍。在没有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前,让爱尔兰人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是有帮助的。

最后,如果有人对爱尔兰治理有什么有益、具体的建议,将之提交给奥尔蒙德公爵所担任行政长官的政府,正是恰当的时机,这是因为:

(1)公爵对这个国家无论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的问题了解甚是清

英国公爵形象

楚;他也了解这个国家内部相互斗争的某些人士、一切分子,以至于每一个党派之间的利害关系;并且,他对于英格兰以及一些和爱尔兰有关联的国家的情况也了然于心。

(2)公爵已经用鲜活的事例表明他关心英格兰在爱尔兰的利益,并且对解决那里的各种疑难问题充满信心。

(3)公爵在爱尔兰的地产总额,超过了他之前的历任总督,所以,他不会遇到后者所可能遇到的危险。坎普登就这种危险曾分别警告那些总督说,(因为土地被不合理征收)爱尔兰人怨声载道。公爵之所以不会遇到前任总督们所可能遭致的被爱尔兰人心怀怨言的危险,就是因为按照常理,一个人既然占有的土地远远多于任何人,就没有动力再谋求占有更多土地。

(4)公爵之前的某些前往爱尔兰担任总督的人目的就是发财致富,故而一达目的就一走了之,对爱尔兰居民的牢骚和怨言充耳不闻。公爵却不是这样,他不仅向爱尔兰人保证施行善政,而且还预先消除了种种违反善政的不安因素。

(5)公爵会坦然面对心怀嫉妒和不满的人对他实施善政动机的恶意曲解和无理攻击,积极做自己认为适当的各种事情。为使臣民得到公平待遇,他能够力排众议,一往无前。他能做到这些,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他那举世闻名的宽宏心怀为人民所拥戴,二是因为他的久经考验的忠诚足以消除传到陛下耳边的任何谗言。

(6)公爵鼓励一切创造性的意见、建议,并能够经过深思熟虑后择其善者而实施,因此,英格兰东部的有识之士都愿意追随他前往爱尔兰。最后,这位伟人是在爱尔兰还像一张白纸的时候,来治理这片土地的。这个时候爱尔兰议会对他有好感,遇到事情往往会咨询他的意见,并且,议会拥戴对改革既热心又谨慎的国王,所以凡是合乎正当道理和

自然法则的提案都有机会通过且制定为成文法。所以,我用我的想法来分析爱尔兰的实际情况,并在这些理论观点

还有用处(假如确实有些益处的话)的时候把它发表,应该是十分及时

坎普登(WilliamCambden,1551—1623),英国有名的历史家。

知识链接

NOWLEDGELINK

事物的发展是不应该被人干涉的

“事物的发展是不应该被人干涉的”,这是配第所喜爱的引语。它在配第所写的《论二重比》(1674年,见《政治算术》献词注)和他在1686年6月2日给索斯维尔(Southwell)的信(见菲兹莫利斯:《配第传》,第274页)中都出现过。这是他在《爱尔兰的回忆》(SpeculumHiberniae)一文中的篇首题词,不过被改写成Ingeniasolentresnoluntmaleadministrari。蔡尔德爵士(SirJosiahChild)认为配第是这句话的作者。不过彼得·佩特爵士

(SirPeterPett)说,这句话是1680年左右的流行语,只是现世的人把它的作者弄错了。佩特把它说成是来自比德的《哲学原理》

(Bede’s“AxiomataPhilosophica”)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Aristotle’s“Metaphysica”)。参阅佩特:《幸福的未来的英国》(“HappyFutureStateofEngland”),第250页。

的,颇有趁热打铁的味道。但我同时声明,我并不觉得我的理论可以改善整个世界的情况。但是我认为世界得以按照自己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础就是每一个人能各得其所,每种事物能各行其是。我也自然明白“事物的发展是不应该被人干涉的”,而且诸事有道,人类无法欺骗自然。我写这部书的目的,正如前面所阐述的,是为了使得自身的心灵得到安宁,使得自己得到解脱,因为我脑海中一直充斥着种种听来的关于优先发展贸易和调整产业的争论,还有对租金税收等方面的怨言。我毫不介意我的理论观点会否受到人们的蔑视或谴责,正如某些富翁对子女生活奢侈所怀的心情一样。这些富翁虽然忧虑子女日后挥金如土,然而他们今天仍然兴致勃勃为后者赚取财富。与此相似,我虽然觉得这本书没什么意义,但我仍然愿意将它写出来。就像赛跑比赛中跑得快的人未必能一直领先到赛程结束,参赛选手都有获胜机会一样,我希望更多的人公正客观看待这本书,避免妄加评判;对于这样的批评指正意见,我决不会表露不耐烦。

知识链接

NOWLEDGELINK北爱尔兰问题的历史渊源

爱尔兰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部分。但是

爱尔兰从没有放弃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历史上爱尔兰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不过一度曾被英国占领,

最后又独立出来,但是英国占着爱尔兰的北部6郡,称之为“北爱尔兰”。我们常常在新闻上听到“北爱和平进程”,说的就是爱尔兰人组织的游击队与英国政府军为了争夺北爱尔兰的主权发生的冲突。有个美国片子叫《狙击职业杀手》,那个男主角就是“北爱尔兰游击队”的成员。

爱尔兰是被英国以武力强行征服的,一直保持天主教信仰,所以爱尔兰人对英国一直不能认同。当年英国人在爱尔兰占有大片土地,爱尔兰人则成为佃户。19世纪时爱尔兰因马铃薯病害而发生饥荒,英国地主不肯就此减免地租,结果造成爱尔兰人口三分之一饿死,三分之一逃亡美国,至今爱尔兰人谈起此事还咬牙切齿。所以,爱尔兰在英帝国中较早获得独立就不奇怪了。但以英国移民后裔为主的北爱尔兰还留在英国版图之内。英国的国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说明了英国各部分的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