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入门
46116100000010

第10章 书画(3)

板桥的书画都以“狂怪”为特点,尤其是他的“六分半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他的绘画也是典型的文人画,多水墨极少用色,与过去的文人画相比又有创新,将文人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郑板桥的画目前在市场上是卖得最高的,因此仿品也最多并且在其在世时就有了。他的书画作品不仅国内很红火,在日本和欧美市场也很走俏。1990年他的《竹石图》、《行书》在纽约市场上分别被拍至11万美元和1.4万美元,1994年6月纽约佳士得推出阮元旧藏郑氏《行书和卢雅雨诗》纸本手卷,以2.99万美元成交;1995年他的《竹石图》在翰海拍卖会上被一买家以55万元竞得;2001年《手书五经》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获价550万元,创郑氏作品最高价。但在国内外的郑氏收藏品中,也参杂了部分赝品,有些甚至是国外大博物馆奉为名作的珍品。如图,此墨竹屏风收藏于日本国立博物馆,并被收录入日中许多书画典籍中,画上的题跋也被当做书法艺术,收进《中国书道全集》。

板桥画竹,多作瘦竿,但瘦而不弱,富有弹性,如抽碧玉,清癯雅洁,画竹叶则多桃柳叶,而具竹意,少而不疏,多而不乱,而画石则用北宗斧劈横皴,从不用披麻皴。而观此屏风,结构散乱,大而无物,竹竿粗而乏力,竹叶杂而无章,石块尖而不硬,只需将真画拿来一比照,优劣立判,图中所作题跋,乃由天津历史博物馆藏郑氏《墨竹图轴》剽移而来,并小作调整,此字貌似板桥,但结体瘫软,用笔拘谨,全无板桥“六分半书”潇洒奇绝之神韵。而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也藏有与此类似的一幅墨竹屏风,署名同为板桥,题款同为乾隆十八年,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墨竹屏风如出一辙,似同一人或同一批伪作。20世纪60年代初,谢稚柳与启功曾来我校历史博物馆鉴阅书画,因为时间紧迫,只对馆藏书画作了一个初步的鉴选评定,其中有署名郑板桥《七言诗立轴》一幅划为“存疑”一类,现在将其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郑氏墨竹屏风的题跋一比照,竟然如出一手,应该也是赝品,无须“存疑”了。

2.齐白石绘画的艺术风格及其作品真伪鉴别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名璜,小名阿芝,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寄萍、老萍、借山翁、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齐白石生前生后声誉颇高,其书画作品雅俗共赏,润格丰厚,故在当时和他谢世以后,都有人仿其名作伪,可谓当代书画名人赝品最多者。

要辨别齐白石作品的真伪,首先必须了解齐白石艺术创作的几个阶段,而齐白石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期:

早期,时间约在20岁(1882年)至57岁(1919年)之间,主要学习、临摹各家之长,开始学《芥子园画谱》,后受石涛和八大的影响颇大,画风工细,兼有小写意,花鸟、鱼虫、山水、人物都有涉猎,但因为此一时期齐白石尚居湖南,见闻有限,笔法和构图都比较拘谨,因此其书画影响十分有限,画酬也不高,传世作品也不多,赝品少。

中期,时间大约在57岁(1919年)至70岁(1932年)之间,即所谓“衰年变法期”。此时齐白石已旅居北京,由于受大师陈师曾的指点与帮助,又与徐悲鸿、林风眠等相结识,画风开始从冷遗静雅转向热烈艳丽,并独创“红花墨叶法”,由小写转向大写,作品中有大量童年时代记忆中的家乡景物,如牧牛、砍柴、钓鱼、鸟鸣、蛙声、小鸡、芋头、白菜、小山小水等,尤其是其所画虾蟹、雨虫,形象生动,富有天趣,连西方大师毕加索看后也赞叹不已,说观齐白石的鱼虫,画面虽没有直接画水,却将水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晚期,时间在70岁(1932年)至95岁逝世,其中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齐白石在75岁之时,算命先生说他这年不吉利,要他用“瞒天过海法”避劫,所以口称77岁,比正常记年大了两岁,故齐白石去世时暑款是97岁,实际是95岁,因此齐白石75岁后的作品,往往干支款识是乱的,断不可因此而影响对其作品真伪的鉴别。

齐白石晚年的花鸟、蔬果画,工笔,设色少了,纯墨色的多了,造型更趋简练,灵气十足,色彩多用胭脂红,偶有黄绿等色。此一时期,齐白石已完成对其虾蟹画法的完美改造,虾足由早期的十对,中期的八对,改为此时的六对五对,墨色更为透明,虾眼变为横出,层次比以前更加分明,造型更显灵动;所画螃蟹,用浓淡相间的竖三笔写螃蟹的盖壳,底腹则用点写法,蟹腿多用浓墨并有毛须。此一时期,齐白石艺术造诣达到顶峰,因此仿作赝品也最多。

而齐白石的伪作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因应酬太多,有一部分便有其大弟子娄师白代画,而其中齐白石也会画某个部分,落款也常常亲为,所以不好鉴别,后来他的一些学生也加入仿作队伍,现在拍卖行推出的齐白石画作中,有不少就是他的学生画的。有些作品还流传到国外,虽然这些伪作的艺术水准颇高,但毕竟不是齐白石老人的真迹,其艺术境界与真迹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鉴别齐白石的书画作品,还必须对其不同时期的书法特点、暑款和钤印规律有所了解。齐白石的字,早年学何绍基,具凌厉之势,中年学金农,归于方正,晚年学李白海,体势加长,横笔上挑,80岁后又趋向方正,内刚外柔,到90多岁,因体力不支,写出的字,拖笔较多,有苍老之态。齐白石早年暑款多用阿芝,间用齐璜,56岁后署名白石,偶用齐璜,而其不同年代所书白石的“石”字,也各有其特点,70岁左右的“石”字,下“口”为楷体,87岁左右变成一个圆圈,约90岁后“石”字的一撇拉长如尾。齐白石自号“三百印石富翁”,其不同时期的治印风格以及钤印规律也是我们鉴别其作品真伪的重要参照。他的篆刻艺术,不论从字法、章法、刀法上都独有建树,他刻的书画印章,单刀直入,纵横平直,风格粗犷雄健,极难仿制,而各时期钤印也有规律可循,如“臣璜之印”多用在20岁以前,“悔乌堂”印在他母亲去世后起用,“书画遍于天下,蒙人伪造更多”一般在70岁后用,意在提醒世人惕防赝品。但这些规律或特点,千万不能死套,需灵活掌握,万不要舍本逐末。书画之鉴别,还有一个法宝,即不断提高鉴藏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非常重要,因为名家大师的作品,都应具备较高的艺术境界和笔墨功力,这是大多数模仿伪品最难以做到的。

另外,数百年前的古书画流传下来,保持原装原裱的肯定是极少数,所以原装原裱的古书画特别珍贵,为我们的鉴别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是,经过几次揭裱的古书画也有其特别之处帮助我们鉴别。前几年,我们对我馆所藏部分破烂的古书画进行从新揭裱,发现大多数古书画背面都有贴补的筋条,绢本尤其突出,少则三五条,多则数十条,为了使重新装裱过的书画背面筋条不被透视出来,画底往往要用较深色的纸衬底,这就是很多古书画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深的缘故了,而用作旧法作出来的伪古画则没有这种筋条,所以今后遇到古旧的字画,不妨用强光从背后照射一下,看能不能够看到这种补筋,或许能帮助我们鉴别其真伪。

为了教学的需要,我特别嘱咐装裱师将一幅有背筋的画用白纸作底衬,其背后筋条立即显现出来。

指近当代中国书画六大名家,三石指:齐白石、傅抱石、吴昌硕,两鸿指徐悲鸿和黄宾虹,一大千即张大千。“元四家”指元代四位山水画大师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他们追求“清雅淡遗”的艺术风格,强调水墨在绘画中的作用,并将五代两宋的皴染之法加以发展,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文字内容参照黄鼎先生《书画克隆作伪的几种类型》,见《收藏家》杂志2001年第4期。

以上内容参照朱浩云先生《扬州八怪的艺术行情》一文,《收藏》杂志2003年第7期。

参照周积寅《日本东京博物馆藏郑板桥墨竹图屏风真伪考》,《收藏家》杂志2001年第7期。

参照潘深亮先生《齐白石书画辨伪笔谈》一文,《收藏家》杂志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