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紫葡萄绿葡萄
45985800000006

第6章 奇妙仙境火龙洞

这是伊宁市北山坡的坟地高处。顺着柏油路延伸的方向,可以望见远处一片观以红色为主的彩色条带状岩层的山体,新疆有名的可以利用地热治疗关节炎、高血压等疾病的“火龙洞”就位于这里的坡底。

汽车越来越近,而气温似乎也在明显升高,就像从绿洲逐渐接近一片被太阳炙烤的荒漠边缘,荒漠的气息透过车窗愈来愈浓,一些荒漠植物星星点点缀在孤独而寂静的地表。探寻火龙洞的奥秘,其得天独厚的富含矿物质的地热资源,是因山体深处煤田自燃,常年喷出含有硫磺、白矾等有益人体的蒸气,而每个洞穴喷出的蒸气温度、湿度都不一样,有的洞喷出的气体高达百度,甚至可以做饭炖肉。于是,人们在这里建立起了巴彦岱火龙洞医院,医院拥有900多张病床、20多个治疗室,可同时接纳380余人治疗,是新疆境内利用自然地热治疗可康复病体的最大的地热医院。经过多年的时光打磨和声名传播,火龙洞已经是一处集旅游观光、疗养健身、康复病体为一体的人文旅游景点。

在这里,人们根据不同的喷射位置将其围砌成一座座房屋,再依据喷射位置的高底不同而留下相应的洞口,喷蒸人体不同的部位,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洞口。人们通过高温的蒸烤来加快全身血液循环的同时,毒素也通过汗液排出体外。由于是利用地热治病,所以来到这里治病的多半是由风寒引起的诸如风湿、类风湿、肩周炎、坐骨神经等病人,大多数都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每到夏天的旅游旺季,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还有俄罗斯等地的游客也慕名而来,治病或是观光,在享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独特身体感受的同时获得地理知识。本土居民更是将这里作为闲暇时光保健康复休闲的去处之一,那些喜欢桑拿的居民,携带全家来这里小住二三日,享受纯天然干桑,体悟这里因为治病而触动某些情感的故事的同时,增加对于西域独特的人文理解。

火龙洞是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发现的由地下煤田自燃而形成的地热资源。而当地少数民族认为这是“胡大恩赐的神火”。一个广为传播的故事是大约在150多年前,在荒无人烟的白云山上许多裂缝中散发出缕缕烟雾仙气。有一些过路的歇息者、御寒者或好奇者,有意无意地往有热气的洞穴内钻,人们进入洞穴后,不仅了乏,取暖,而且惊奇地发现自身的陈年痼疾竟也神奇地烟消云散了。于是,有关热气洞穴的神奇、迷离、纷乱的传说不胫而走,愈传愈神,伊犁独特而神奇的火龙洞由此得名。由于火龙洞奇异的功效和良好的治疗条件以及神奇的传说,伊犁各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常常在洞口结扎各色布条,祀以虔诚膜拜。充满神奇色彩的火龙洞吸引着许多到此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和各地的患者。

从伊宁市出发驱车去火龙洞约19公里路程,需要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要经过两处白杨夹道,田野环绕的村庄,沿途可以看到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辉映在这些村庄的独特人文色彩。而必须经过的一大片坟场则是在人们欣赏完沿途风光后出现的另一种生命感受。汽车加大马力开始爬坡,也许是从山脚开始绵延到山顶的坟场增加了肃杀宁静之气,从一进入坟地开始,就让人有一种森冷渗人的感觉。而山顶又是另外一种景象,极目远眺,头顶艳阳高照,阳气随之上升,心情也赫然开朗。远处的伊宁市显出清晰的轮廓,一条滚滚西去的伊犁河水金光闪闪,山脚下碧绿的田野走动着劳作的农人,说话声隐隐传来,高速公路车辆来往穿梭,让人顷刻之间忘记了自己所处的坟场。而远处山体的红色,建造在坡度缓处的平顶房屋,让人有了一种车到山前的紧缩和探寻神秘的欲望。

要去火龙洞治疗疾病,平房就是游客居住和歇脚之处,房间有三人间、五人间的,所谓的三人间、五人间是因为里面设置的是单人床和被褥,而山坡顶上的房子里基本是大通铺,十人、十五人居住一室,当然也有六七人的。

这里是山顶,远离市区,地势高,基础设施还不甚完善,生活用水是每天按点定量供应。这里有一排房子是食堂和商店,只要你在一家食堂吃饭,这家食堂就会免费供应开水。如果你想在这里体验一下自己做饭的乐趣,这里的商家还为你准备了炉子、锅,煤等做饭必须品,商店里还有米、面、油、肉、菜及一些日用品。在旅游和治疗康复旺季,山坡上随处可见一柱柱炊烟扶摇而上,在空中散开成云朵,而空气中弥散的具有西域特色的皮亚子抓饭味道、羊肉味道,让人走进了一个独特的热火朝天的地理场景,经历一次,终生难忘。

沿着石级直下坡底,一座座低矮而错落有致的小砖房,每个洞口都有编号。一号洞里热浪滚滚,温度奇高,大概不下120度,这个洞里对于肥胖者减肥具有明显效果。当人体开始出汗的时候,毛孔也随之张开了,在汗腺或皮脂出汗的同时皮下脂肪就会与汗液一起流出来,达到减肥的目的。一号洞右边紧挨着有四个洞,是治疗眼睛和皮肤病的,温度相比一号洞要低得多,我掀开帘子进其中一个洞想亲自感受一下,洞里全是光胳膊露大腿的人,个个大汗淋漓,享受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特殊桑拿之浴。

往前走,有一排房子,是治疗腿疾的,每个房子里都有两条60厘米宽二十米长,50厘米深的用砖砌成的沟,沟壁两侧不均匀分布的小洞呼呼地喷出热气,人们赤腿放在里边蒸烤,如果需要温度更高一些,可以在自己的腿上蒙上毛毯之类的东西。斜下坡有一个棚子,棚子里堆着从别处运来的沙土,人们把自己埋在沙土里可以治疗好身上不少的疾病。此时,一个人正从沙土里钻出来,满身跟土人无二。与之遥相望的西面山腰的一排房子,是治疗腰和胃病的地方。

最为神奇的是棚子旁边的那个小洞,人们把它改制成了一个天然的炉灶,有人在这里煮肉、烤饼子、烧开水,让人扼腕称奇。

在火龙洞的五天时间里,我每天都要流出大量的汗水,由于比较瘦,往返于洞与山顶的住处之间的路途爬起来感觉到了困难,爬至半山腰就要休息片刻。在我的房间,第四天住进一位哈萨克族妇女,年龄五十出头,汉语说的非常流利,可是由于她的严重病情,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她的手和腿都变形了,与其说是走路倒不如说是挪步。她来自尼勒克的一个农场,独身,无子女。她偶而会说起曾经的快乐,以及丈夫抛弃她的痛苦,我从她一对黑而深邃的大眼睛和已经变形的身材依然可以看见她曾经有过的美丽动人。还有一位维吾尔族老人,腰弯几近于90度,嘴里不停地从肺里呼出很大的喘息声,他来到这里十天了,他说他的腰感觉比来时舒服多了,后面每天除了治疗腰疾,还要治疗肺病。真难为他了,在那样的高温下忍受煎熬,这也许就是一个人在经历一次生命的炼狱,并期待再次拥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身体。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我为那位提供了食物和饮料,我看见一位大姐在义务照顾一位哈萨克族妇女的起居,她每天都要往返蹒跚于坡上和坡底,尽管这样,看得出她长期的独立生活练就了吃苦耐劳的性格,眼中充满生活的自信。看着她此时此刻的样子,我心中时不时就会浮现自己未来的模样。好不容易到了离开的那一刻,我把剩下的食物全部留给了她,也许是一种怜悯,也许是一种不安,也许是一种歉意。人有时候是一种强大的动物,有时候又是何等的脆弱,当病痛降临的时候,就如一座大山瞬间压在一个人的身上,病痛离去亦如抽丝剥茧,但愿这位妇女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能够好起来。

回来的路上依然要经过那片坟地,这里埋葬着的有我的长辈,也有我年轻的英年早逝的同事和朋友,面对这样一片还在长大的坟地,我该以何种心情去打量这里的一切?

站在坟地的高处,我想,如果把这片山体比作一个房子,火龙洞无疑是屋顶上,而这片坟地就是屋顶下了,屋顶上与屋顶下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时差,屋顶上走动的人正在挣扎或朝圣,屋顶下的人正在安息。这个融为一体的山坡,在时光之河的辉映下,一些人朝上走,一些朝下走,谁都不会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