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紫葡萄绿葡萄
45985800000005

第5章 旱田山

一条平整的康庄之道延伸到了旱田山的尽头。

我们的车沿着六十一团的天伊路向着远处的山坡飞驰而去,这条去年新修的柏油路,投资两千多万元,全长二十四公里。打通了通向旱田山的交通瓶颈。

旱田山,顾名思义,就是那种地势高,基本无灌溉用水,缺少水分滋养的农作物基本靠天生长的高处农田。同行的朋友告诉我,在以前的日子,旱田山靠畜力车拉水,甚至用人力背水上到山坡的旱田浇灌植物,艰难与艰辛非经历者难以想象。他的话我深有同感,在我的老家,那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层层梯田延伸到山顶,水源都在山脚下,人们浇灌作物靠肩挑,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时常可以看到父老乡亲背上汗珠如雨,衣服上板结着一块块白色的盐斑,身上浓浓的汗味,远远就能闻到。

小轿车奔驰在平展的道路上,沿线的提灌设施正在延伸到山坡,白花花的水被分级提高,然后通过埋在地下的管网进入农田,滴灌设施将这些水有节制地分配给了生长的植物,节省了水资源,对农作物的浇灌丝毫不受影响。转过一个弯,车轻松地上了山坡。视野豁然开阔,一座巨大的蓄水池正在建设之中。郁郁葱葱的果园呈现在眼前,这是有名的六十一团的“吊死干”果园,所谓“吊死干”,就是甜杏熟透了不进行采摘,让其在树上经历自然的光照和风将其风干,干透的“吊死干”色泽透明,即保持了杏子的清香甘甜,又让人获得了鲜杏以外的另一种视觉愉悦。旱田山地势高,日照时间更加充足,而且迎风,是生产“吊死干”的理想之地。引水提灌工程已经初见成效,成片的果树已经超过了人的高度,树冠正在不断沿着树的半径扩展,有些树上已经开始挂果。在这样的山坡上建设一座吊死干果园,六十一团人慧眼独具,也是明智的。

沿着平整的公路前行,旱田山的居民定居点既有新农村建设的华美,又有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定居点一面是果园,其余三面是一望无际的原野,置身这样的环境,我以为如果仅仅用新农村的概念来定义,一定不是建设者的本意,农村太过于现实了,而只有乡村才是人们诗意的居所,在这样的地方居住,不仅会让人体会到生活的诗意,同样可以让人获得诗意的生活。我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假如我有大块的时间,我将在春天买上一群小鸡,带着简单的行李到这里住上一段时间,每天谢绝不必要的世俗往来,潜心写作,修身养性。累了就侍弄一下园中的小鸡,听它们叽叽喳喳的欢叫,以此来获得世俗的声音,然后再到对面的杏树园中散散步,看蜓蝶自由旋舞,聆听悦耳的鸟鸣和植物拔节的声音,遥望远处的雪峰云卷云舒风云变幻,在优雅与宁静中感悟人生,无案牍之劳,无丝竹之扰,细细品味陶公“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闲适与恬静。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当院中那些小鸡长大,也许,我也就抛却了尘世的许多放不下的烦恼,完成了心灵的涅槃。

在旱田山之远,一片等待开垦的蛮荒之地种植了野生的榆树墙,一排排的榆树在微风中欢快地呢喃。我发现,在它们的迎风面,许多枝桠伤痕累累,岁月的风中,它们在这片山梁上抵御着来自远方的风雪、沙尘,与远处那片即将挂果的“吊死干”果园相得益彰,这是一个多么和谐的自然生态之园!

昨夜刚刚下了一场雨,杂草如一张巨大的波斯地毯铺满大地,视觉柔和,气息清新。有了这厚厚的一层杂草的覆盖,旱田山自然环境优美,生机盎然,令人赏心悦目。一望无际的绿色中,鸟鸣来自大地的腹腔,只闻鸟声,不见鸟影。

“我常常被那片林子所感动,因为它们的树枝上结满串串鸟声,微风摇落雨点般的脆鸣,有的珠落玉盘,有的如泉水叮咚……”当我高声朗诵着这样的诗句的时候,我的心灵完成了从农村到乡村的转换,我看见那些草尖升腾而起的白色烟雾拉长了诗意的天空。

在旱田山上,我感受到了两种精神,生命的坚强,以及自然的锲而不舍。